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总经理于殿利接受大众日报专访
2012-12-05新闻来源:大众日报浏览人次:3143

于殿利:书脊上的文化担当

 

 

 

    ■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十八大代表于殿利,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编审,对于一个文化企业应有的担当和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本报记者 卞文超

       走在王府井大街,奢侈品牌的巨大海报、大型商场促销广告以及国际连锁餐饮店指示牌,充斥于人们的视野。这里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T台秀场。

       商务印书馆办公楼就栖息在这一池五光十色的繁华岸边,以低调的姿态,守望着一个中国民族出版企业的百年传统。

10月31日,记者到访商务印书馆,不巧线路停电,办公楼里因此格外安静。走进于殿利的办公室,四方的空间里,书架占据了整整两面墙壁,满满当当都是书。站在顶天立地的书架跟前,仿佛能听到思想流动的声音。

于殿利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编审,被选为十八大代表。对于一个文化企业应有的担当和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传承与使命

       记者(以下简称记):商务印书馆到今天已有115年历史。在世界企业史上,生命超过75年的企业很少,百年以上的文化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创始人张元济先生在建馆之初确立了“开启民智,昌明教育”的宗旨和使命。这份沉甸甸的传统对一个出版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于殿利(以下简称于):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曾和北京大学一起并称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双子星座。商务印书馆跨越了三个世纪,历经战火,又几度劫后余生,成为当今中国民族出版的品牌标杆。

       “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是我们的立馆宗旨,也是我们的一种“文化担当”,110多年来始终坚守不变。这八个字已经转化为一代代商务印书馆人的工作基因。

 

       记:这种文化担当到今天仍不过时,你认为原因何在?

       于:民智的“开”和“不开”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时代,衡量民智有不同的标准。开民智,促教育,这个使命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这是伴随民族文化发展、人类文明进程的永恒追求。

       1897年,当时的中国民智未开,现代教育才刚刚起步。读书受教育对很多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创办商务印书馆的先人们确立了企业的使命,此后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家始终与教育同行,促进教育的发展。

       1912年,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字典》,中国有了第一本现代汉语字典;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是头等大事,《新华字典》随之普及。

       时至今日,对民智又有了新的衡量标准。举个例子,我们如今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评价:说某人有知识,但没文化。为何有了知识,却仍然没有文化?因为今天对人们行为做事的准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了道德修养的标准。在人文角度如此,在技能的方面也是一样。以往电脑被视为高科技,驾驶被认为是专业技能,今天都已成为大众的生活技能。人类对知识的渴求孜孜不倦,图书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仍然显得十分必要。

 

       记:从辞书、工具书来看,据说《新华字典》卖出一本才赚九分钱,这种舍弃一定商业利益,换取更大社会效益的做法,也是一种文化担当。

       于:没错,这是我们近年来倡导的文化民生。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区域不均衡,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可能还买不起书,考虑到这个因素,对于担负着普及国民教育功能的《新华字典》等工具书,我们采取最低廉的定价,以庞大的发行量来维持运营。不仅如此,我们还联合一些文化单位,免费送字典、送戏曲、送文化下乡。

       企业一开始诞生就像一个小的细胞,仰仗着社会资源去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这个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源,最初取之于民,最终要用之于民。企业最聪明的做法,是在掌握生存之道以后,马上回报社会。尤其是文化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就是传播文化、回报社会。

 

       引进来与走出去

       记:在建馆之初,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就是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桥梁,出版严复的译作《原富》、《天演论》等,领风气之先。时代变迁,今天商务印书馆有哪些新的代表作?

       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思想武器,这些思想的成果,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一个时期的建设。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真正的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是让我们的民众来享有文化、创造文化。哪些成果代表了我们中国当代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我们梳理了三套大的丛书工程,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果。

       第一套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00多年来出版从未停止,至今已出版到600多种。这套书从一开始被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喜爱,到后来成为学术界和思想理论界的基础性工程,再后来为全社会所关注,反映了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变迁,是商务印书馆的百年品质的传续。

       早在20世纪初,我们出版了严复翻译的《原富》《天演论》为代表的外国学术名著,20年代又规划出版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50年代后期,更致力于翻译出版外国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甚至在“文化大革命”的艰难环境中,翻译出版国外著作的工作也没有中断。及至80年代,这些汉译世界学术名著辑为丛书,汇涓为流,蔚为大观,成为改革开放反映在文化风气上的标志。

       百余年来,商务人用文化承续国脉。老总编陈原评价,这套丛书标记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商务印书馆立志于传播先进的知识和文化,这里的文化不光包括我国的优秀文化,还包括人类其他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

 

       记:中国的国力日渐强盛,相比于过去的引进来,今天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更受国人关注。在这方面,商务印书馆作了哪些努力?

       于: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现在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关系到一个大国在世界上应有的尊严。

       出于这个想法,我们推出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从晚清到现在,一个多世纪以来,面对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本土学者的所思所想,需要被世界所了解。这套丛书在出版中文版的同时,正在逐步翻译成英文,面向海外发行,现在已经翻译到第五部。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在这股浩浩荡荡的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文化版图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世界竞争的格局不再是单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是即将转化为文化的竞争、价值观的竞争。

 

       价值观与民族性

       记:根据这种预测,文化竞争将在未来世界格局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什么文化能起到这么关键的作用?

       于: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主要方面。经济的全球化总体上说符合人类的基本伦理,而文化的全球化就与人类的基本伦理相背。因为文化是民族特性的体现。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应当各美其美,各领风骚。但是全球化的浪潮,正在抹杀这种多元化和差异性。

       试想一下我们的生活,所有的年轻人都说着英语,看着好莱坞大片,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多年之后,无论我们的经济多么发达,但在世界上属于中华民族标记符号的东西在哪里?难道我们最后能留下的,只是口头上说着汉语,但脑袋里的价值观已经完全变成美国化的吗?

       文化的全球化有形成文化霸权的危险。在全球的文化版图中普遍存在,未来景象是不可想象的。

 

       记:最可怕的是,人们头脑中被植入了价值观,自己却全然不知。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主流》是不是正出于对这一现象的反思?

       于:《主流》是“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丛书中的第一本,这套丛书就是刚才提到的三大丛书里的第三套,目前更多的后续作品正在编审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将这一切都揭示出来——美国历届总统如何将宣扬其主流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向全球传播美国式的价值观。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全球文化之争中已经占得了先机。二战之后,全球主要国家经历了一个集中精力恢复经济发展的阶段,暂时把文化发展放在了次要地位。而美国没有被二战削弱,反而积聚了更强大的实力。在美国,各行各业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传播着美国的价值观,而文化产业则把传播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也成为美国实施文化影响甚至文化霸权的重要手段。

 

       记:法国人马特尔写的《主流》会让人联想到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两者是不是存在联系?

       于:这两本书的作者有过多次交往,实际上他们说的是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当不同群体的文化行为方式集合在一起时,会发生巨大的碰撞。而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社会存在的标志。每个民族若要存在,只有保存自己的文化,使之不被湮没,才有延续下去的生命力。同时民族也想要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文化。因此,世界范围内文化的战争不可避免。

 

       记:百年以前,张元济和严复曾经提出民族面临“自强保种”的危机,如今看来,这种危机依然存在。只不过,今天外族来犯,不是用坚船利炮攻城,而是以价值观占领人们的头脑。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长城。你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么看?

       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非常英明、正确的。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传播价值观,可以说,这是文化产业的根本特性和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被确立为国策,就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必须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

       文化产品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工具。从出版企业的角度而言,必须具有这样的责任意识,不仅要让我们的产品实用、有趣,更要让我们的产品具有“思想”,要让人们在享用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服务的同时,还能享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要让每一件产品都具有讲故事的能力,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归根结蒂是内容产业,内容简单说就是讲故事,要把故事讲得好,讲得爱听,讲得打动人心,而打动人心的部分一定是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

 

本文来源:大众日报 -于殿利:书脊上的文化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