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视文化公益为时代使命
2013-12-18作者:陈静  毛中秋新闻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浏览人次:260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

作为我国出版业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百余年来,商务印书馆始终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使命,以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为己任,大力倡导文化公益事业。其参与主办的“汉语盘点”自2006年启动以来,成为文化领域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全民活动,对记录中国的语言和社会变迁、推动文化发展创新起到积极作用。在“汉语盘点2013”即将揭晓之际,就活动发起时的创意和理念、文化公益的内涵以及活动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先生。

公众参与体现文化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5年前后,互联网冲击现实生活,大量网络流行语甚至出现“火星文”。时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的李宇明先生对“汉语盘点”活动有了最初想法。他的提议得到商务印书馆的积极回应。时隔几年,作为商务印书馆的“掌门人”,请您谈谈对这一活动的设想。

于殿利:随着“汉语盘点”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我们的想法也在逐步扩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世界范围看语言文字的形态,汉语言文字属于一种独特的体系。西方国家的文字以字母组成,而东方文字包括日文、韩文均从象形文字体系发展而来。这个文字体系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得到加强。如今的青少年从小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虽说这是对外交往的需要,但从公众层面唤起对汉语言文化的自觉意识更为重要。因为汉字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它构成了文化的独特部分,汉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内核。因此,我们想通过举办“汉语盘点”活动,激发公众对汉语言文化产生更多热爱。

其次,一方面通过广泛参与,以期唤起公众更深刻地认识汉字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汉语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我们的文化;另一方面,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现这一年对中国、对世界的突出印象,实际是一种对现实的观照,反映了人们的思考、探索与判断。虽然这些判断不可避免带有主观色彩,但却具有全局影响力,能够引领公众思考中国与世界。

再次,通过思考中国与世界,前瞻性地探索社会及文明发展的脉络。公众通过参与这一活动,将自己和祖国的社会、文化、经济、教育甚至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当前,公共政策存在这样一个趋势:越来越重视公众的参与性。毕竟做一切事情的宗旨均是为了公众。公众的参与本身就是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真正流传于公众或对公众产生影响的文化、产品或思想,才是影响最广泛的。通过这个活动,有助于唤醒公众的民族自觉意识,克服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消极认知,共同推进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汉语盘点”是实施文化公益的好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报》:“汉语盘点”最初的创意来源是什么?

于殿利:这主要源于商务印书馆的资源优势。众所周知,商务印书馆主要有两个核心业务:汉语语言工具书出版和学术研究。我们的学术出版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其中语言学领域也是重要的部分。我们的这两项核心业务在出版界、学术界均具有一定优势,因此,与汉语语言学术、文化相关的活动,我们都乐意参与,但并不局限于此。以汉字、汉语言为核心的文化事业,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而是把推广文化的价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所有与汉语语言相关并具有文化推广意义的事情,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去做。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盘点”是我们在全社会所做的一种文化推广,是发挥我们的资源优势、实施文化公益项目的好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文化公益”应作何理解?

于殿利:提到公益,人们一般想到的是提供物质帮助。从人类发展进程来说,人类需求和社会发展是分阶段的。对于人类来说,仅仅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远远不够。生存需求不是人类的本质特征,精神层面的需求——思维、文化才是人类最根本的东西。公益在基本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之后,要逐步往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转化,不应只停留在物质层面。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当前社会的主要需求已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文化建设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否则社会就会变形、扭曲。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以及其他体现民族特点的价值观体系,这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中国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与满足物质需求占据同等地位,一言以蔽之,应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升为主要工作。

作为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促进全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的责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销售图书也是通过传输书中思想,向公众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文化公益事业是我们的时代使命。

盘点十年将辑录成书

《中国社会科学报》:随着“汉语盘点”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有人对网络词语的入选提出了质疑,认为用不太规范的网络流行语描述中国和世界显得不够庄重。专家组对这一质疑如何回应,您怎样看待网络语言对规范汉字的冲击?

于殿利:这个问题我们在活动组织过程中也专门讨论过,专家组的意见还是要充分尊重民意,当然在评议的过程中专家组成员作为网民本身也会有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我认为,由于这个活动主要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所以既要保证网络公众参与的鲜活度,达到“接地气”的目的;同时也要保证汉语语言的规范性,甚或具有超越语言学甚至社会学的学术性,所以从前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把网络用语单独列出,做成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这几个分项与年度字、词并不冲突。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后“汉语盘点”活动是否仍将持续?商务印书馆是否有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出版相关图书和研究报告的计划?

于殿利:我们会把这个活动一直做下去。初步想法是这个活动做到第十年时,我们将对这十年中代表性的字、词以及专家解读,包括网民的参与情况制作成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十年是一个出发点,发展的里程碑,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正好可以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这本书将真实记录十年来我国以及世界文明运行发展的基本轨迹。我认为,这项活动越往后做、越积累,越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因为它记载了大众心目中的文明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