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观点# 于殿利:文化自觉与国际竞争力
于殿利在中国政协报发表整版文章,论述民族文化自觉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2014-01-03作者:于殿利新闻来源:人民政协报浏览人次:495

 

    引言:

    近些年来文化越来越热,甚至热到激烈碰撞、火星四溅的程度。仔细想想这也正常,因为文化关乎人的存在,关乎民族的兴衰,关乎国家的地位。

    阅读提示:
    国家之争与民族之争归根结蒂上升为文化之争。文化不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更是不同民族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符号和标志,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被同化了,那么至少在精神层面上这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人们已经无从辨识其存在了。所以,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自觉地继承、弘扬和创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兴衰关乎民族的兴衰,民族的兴衰关乎每一个人的存在。中华民族若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守、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是必由之路。

  文明转型与文化时代的来临

  人类在经历了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之后,正在向新的文明形态转变,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可以称为信息文明。实际上,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早前就已经被提出,现在人类正在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在主宰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虽然信息技术正在全世界范围传播和普及,还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远没有普及,甚至还存在着信息盲区,但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一只脚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的门槛。

  美国正在向信息文明迈进有以下几个主要标志:其一,应对文明转型已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互联网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随着网络经济在美国的逐步发展与深化,白宫将发展高速无线网络作为“美国创新战略”。继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赢得未来”构想后,白宫又发表“美国创新战略”报告,提出5项新计划,其中第一项就是发展无线网络,在未来5年内使美国高速无线网络接入率达到98%。“赢得未来”、“创新能力”、“竞争力”等词最近频频出现在奥巴马的讲话中。其二,新媒体和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和经济驱动模式变革已经使美国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道路转向信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全面信息化。其三,信息产业或知识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占世界的一半。其四,美国多数制造业已经通过所谓的“离岸”战略把加工地转移至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以实现美国本土最大程度的“无烟”工业状态。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把发展文化确定为国策,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发展的总路线,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新的文化发展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做主要任务。其主要依据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经过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已经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这个了不起的成就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建立了基本的条件。其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确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是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列为重要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都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从而迈出了文化发展与繁荣重要的第一步。其四,正在日益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必将或正在释放巨大的生产力,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正在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正在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全球文化竞争的新格局

  近些年来在国际学术界、企业界议论最多的话题,便是未来之争是文化之争。其实,文化战争早已经打响,现在只不过是更显性、更广泛、更激烈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说,迄今为止的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构成了人类历史的主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地球上的人类战争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而没有战争的和平时间只是间歇性的。战争性是人类的弱点,而且是不可克服的弱点。因为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群体的民族或种族,维持其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地理的空间及其所能提供的资源,而空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争夺便不可避免。在人口相对稀少的历史年代,本来拥有更多的地理空间和生存资源,但相对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就使得争夺和战争成为常态。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相对发达的今天,人口爆炸和高耗能社会的形成又使得地球空间变得异常狭小,资源越来越稀缺,对此的争夺自然有增无减。不仅如此,当世界范围内的饥饿和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之后,作为民族和国家标志或符号的文化之认同便上升为主要矛盾,因为满足物质需求的人的存在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在这一点上人甚至与动物都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民族或种族的存在才是人的本质性存在,它必须或只有通过文化标识才能得以确认。因此,人类在继续争夺地理空间和资源的同时,保持文化独立性甚或将其在更大的地理空间和人群范围传播的努力,便使得文化之争也同时上升为主要矛盾。

  全球化早已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主要方面。经济的全球化总体上说符合人类的基本伦理,而文化的全球化就与人类的基本伦理相悖。因为经济的全球化意味着商品的全球化流通,商品的全球化流通满足的是全球范围内的人的需求,需求是人类最根本的逻辑和伦理,但这并不否认由于全球区域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剥削”现象的存在。经济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文化是依靠经济的力量而得以传播和取得影响的。文化的全球化与人类基本伦理相悖,这个论断依据的是民族的特性和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性指的是,文化不仅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还是世界各民族相互区别、独立存在的符号,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不仅代表着其自身的历史传统,还是其现实存在的标志。文化的特性则首先在于其类属性,即不存在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只存在各民族独自的文化和各自的价值观。文化全球化的总体方向是抹平民族之间的差异,消灭民族的特性,从而消灭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这可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居于绝对强势的民族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族不愿看到和无法接受的结果,与民族自由与民族独立的人类基本伦理相违背。因此,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民族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的愈加频繁,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战争不可避免。

  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树立和传播价值观,它揭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性规律。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和影响,美国价值观的传播手段虽然多样,但归结起来就是通过具象的产品来进行传播的。这些具象的产品包括好莱坞大片、迪斯尼乐园、苹果I-Pad、流行音乐、百老汇歌剧、NBA篮球,甚至麦当劳与可口可乐等食品与饮料,这些产品中的大多数在世界各地流行着,尤其是对年轻人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它们代表着美国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世界其他各国与美国展开的文化之争,也最终归结为价值观之争。印度创立的“宝莱坞”就是针对美国好莱坞的,其目标不仅是抵御好莱坞大片在印度的市场扩张和内容影响,更志存高远,意欲在美国本土与好莱坞一争高下,要用印度的价值观打败美国的价值观。沙特阿拉伯的亿万富翁阿尔瓦利德正在建设阿拉伯文化集团,以多媒体战略和泛阿拉伯文化战略,捍卫阿拉伯文化的地位。

  从“外需”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引起或已经引起世界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从积极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中国道路受到更多的认可和研究,尤其是在整个世界经济处于低迷、仍未从普遍的危机中走出困境的情况下,中国的几乎“一枝独秀”使世界开始思考中国道路的思想根源。这种思想根源一定根植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尤其是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文化中,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这也一定引起世界对中国文化更浓厚的兴趣,引起世界对中华文化更多的尊重。其二,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经济一直是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的巨大推动力。在古代,虽然战争成为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机会,但至少早在公元前四千年,人类就发明了对外贸易,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跨过波斯湾,和印度洋与印度河流域的人们有着经济交流,从而带动着文化的相互吸收。到了近代,文化更是跟着商品走,世界各地的商品承载资本主义文化席卷全世界,资本主义文化也自然成为近代世界的统治性文化。到了现代乃至当下,商品经济步入了金融时代,资本的力量又一次推动着文化的传播。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会对我们的文化竞争力产生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强大推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建立与传播不仅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需,更符合全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文化自觉产生竞争力

  虽然文化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外在的影响力上,但外在的影响力则必须或只能建立在内功的修炼上。真正的软实力一定首先体现在文化内力的建设上,没有文化内力作为基础,外在的影响力便无从谈起。文化的内力建设,要求我们在各个层面上都要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觉是练好软实力的前提。

  文化竞争,归根结蒂就是人的竞争和竞争人,这是在人类文明进入文化发展时期,必须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的大问题。人的竞争,在我看来主要是人的全面素质的竞争,包括人成为生产力要素的竞争以及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的思想性即理想和信念的竞争。人的竞争之着力点在于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既包括文化知识的灌输、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以及先进思想观念的接受,更在于理想、信念和道德的树立。前不久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国家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仅名列第29位,与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其中造成中国竞争力不被看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道德失范,不守规矩甚至不守法律成为个人和企业在世界上最糟糕的形象。如果说“中国式过马路”这一词语的发明是对个人行为的一种讽刺的话,那么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等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它可以被上升为我们的企业对法律的践踏和对生命的漠视。我们发展先进的生产力,首先是要培养“先进的人”,全面素质的人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在这方面我们存在着认识方面的误区。比如我们始终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片面地抓高端的科研,忽视了作为根基的人的培养,忽视了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从娃娃开始的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其中劳动者是第一位的,人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只有转化成技术,技术转化成生产工具时,才是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和比率比较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与教育脱节,科技人员转化成生产人才的比率同样很低。所以,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从来都认为,谈文化发展不谈教育就是空谈,不能把文化与教育割裂开来。没有教育做根基,文化建设注定只能是空中楼阁,是不牢靠的。当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在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均衡发展问题的时候,当考试依然成为教育的指挥棒的时候,当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理想、信念甚至道德底线受到巨大冲击的时候,我们必须直面教育的问题,教育的改革亟不可待。把我国从一个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大国,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关键。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定为发展教育的目标,是有的放矢和掷地有声的。

  竞争人,在我看来主要是国民性和民族性的培养,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竞争。只要谈到人,就离不开价值观,换句话说,价值观是与人相伴的,是不能被割裂开的,就像人的灵魂和躯体不能分开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价值观,那他注定是没有文化的人,就很难具有独立的人格。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价值观是后天习得的,对于群体的社会或国家来说,树立和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牵涉到与其他群体或国家所主张的价值观竞争的问题。竞争人就是对于人的价值观之争,在两个领域展开,一个在国内,一个在世界。在国内,要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弘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观,牢固树立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国文化受到世界更多人群的喜爱,让中国道路在世界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应该看到,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中占据优势都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在全球化几乎与西化画等号的世界格局下,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几乎渗透到全世界的形势下,中国尤其是中国青少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而拒绝全盘西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前仍然是全世界被采用最多的生产方式之时,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还居于亚文化地位之时,就必须让“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成为我们文化传播力的不懈追求。

  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有国外学者甚至认为所有产品和所有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兜售某种思想或价值观。例如,麦当劳或肯德基就不只是汉堡包那么简单,它们本身就构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20世纪以来的企业发展史表明,世界著名企业无一不是其国家意志的承载者。思想和价值观不是空的,不是存在于空气之中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存在于具体的产品之中。思想和价值观的传播如果脱离具体的事物和具体的产品,那它让人感觉到的就只能是“空洞”,可能还有干巴巴的说教。文化产品的核心是内容,内容的核心是思想性或价值观,价值观的极致表现是信仰。因此,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具有责任意识,不仅要让我们的产品实用、有趣,更要让我们的产品具有思想,要让人们在享用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服务的同时,还能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要让每一件产品都具有讲故事的能力,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归根结蒂是内容产业,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要把故事讲得好,讲得爱听,讲得打动人心,而打动人心的部分一定是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树立中国自己的文化品牌应当上升为国策。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文化发展绝不仅仅是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自身的事,它体现的是综合国力,最终体现的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世界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名著《国家竞争战略》中指出,国家是企业的第一竞争力。日本倾举国之力力挺索尼,韩国把三星当做国家实力的标志,显示出以企业品牌凸出民族品牌的国家战略。有鉴于此,打造在世界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中国企业品牌,应该上升为我国的民族品牌国家战略。

  在多年的世界著名品牌TOP10中,美国企业多数时候占有9家,有时占有8家,它们是信息产业的微软、谷歌、IBM、Intel、惠普、GE,集娱乐、影视和演艺于一体的迪斯尼,代表美国餐饮文化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品牌的影响力最终还是体现在其所承载的文化上,即体现为文化影响力。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这些品牌及其产品已经渗透到地球凡有人类的任何角落,它们正广泛地影响着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美国的博物馆建设对我们也具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意义。美国博物馆的功能地位是“打开通往未来的钥匙”;其根本宗旨是传播美国的价值观;目的是展示美国荣耀,培养民族自豪感;手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道德存储库”。为使博物馆成为真正的“学生第二课堂”,美国把在博物馆上课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使博物馆成为真正的课堂,而不是偶尔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国的博物馆还面向社会开设正规的课程,绝大多数博物馆都设有教育部门。

  国家之争与民族之争归根结蒂上升为文化之争。文化不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更是不同民族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符号和标志,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被同化了,那么至少在精神层面上这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人们已经无从辨识其存在了。所以,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自觉地继承、弘扬和创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兴衰关乎民族的兴衰,民族的兴衰关乎每一个人的存在。中华民族若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守、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是必由之路。坚守、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依靠每一个中华儿女,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牢固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所以,在文化发展时期,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要熟知文化的这种特性,了解文化之争的全球性趋势及当前的基本格局,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唤醒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新时期文化启蒙的重要内容,它关乎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关乎中华民族未来在世界的地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在新的文化启蒙时期理应表现为“文化兴亡,人人有责”。

  (作者: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1964年生,中共十八大代表,历史学博士。著有《巴比伦古文化探研》(合著)、《世界古代前期文学史》、《巴比伦法的人本观》等作品,译有《美国的中国形象》(合译)、《探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著作,发表《古巴比伦社会存在债务奴隶制吗?》等多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