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微笑曲线”与出版产业链
2014-02-25作者:李鲆新闻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浏览人次:276

 

    1992年,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了“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理论,现在这个理论已经成为各种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策略方向。

    在一个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制造处于中间环节,附加值最低。这就形成了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好像一个微笑的嘴型,所以叫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的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中间是制造。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最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苹果公司,并不生产手机和电脑,他们只做研发和营销,因为这是附加值最高的。至于制造,有的是代工……

    以“微笑曲线”对照我们的出版产业链,我们日常所做的最主要的事——编辑、校对、排版、装帧、印刷、发行……是不是恰恰位于这个微笑曲线的最下端?都说出版是创意产业,但我们做的事却是产品制作!我们以为我们很有文化很有品位,我们却在做产业链上附加值最低的部分,与流水线上的工人有得一拼……

    最近让众多出版人心有戚戚的一篇文章是《出版业利润去哪儿了?》。在这篇文章里,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分别就图书利润算了一笔账,得出结论是:中国出版业处于微利状态,一本书的净利润率大概只有4%左右。而且,“微利”的现状是时代使然,难以逆转。

    这篇文章恰恰是对“微笑曲线”的一个证明。当我们只把出版理解为“编、印、发”时,我们就是在做最低端的制造业,是产业链上附加值最低的部分。这时候你再说什么把握优质内容资源、做出畅销品种、降低成本,其实也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站在更高的层面、以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出版,出版做的其实是增值服务——对内容、作者以及相关对象的增值。博雅广华总经理方希讲过一个故事:博雅给某讲师出过一本书,大概卖了三万册——相对于每本书平均销量不过七八千册的大众图书市场,这算是个不错的数字;但对于博雅来说,这个销量就很一般,所以方希并不满意。但在这本书出版一年之后,该讲师要来请方希吃饭,说由于这本书,他一年多了十来个订单,少的一百万,多的一千万——三万册书利润多少,我们大概能估算出来吧?

    出版做的是增值服务,增值的部分却与出版无关,出版机构、出版人很难从中分一瓢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是在就做书而做书,没有拉长产业链条。如果我们做的并不只是出版,而是以出版为核心或是重要一环的产业链,那么出版是否有较高的利润、甚至是否直接盈利,其实都无关紧要了,因为整个产业链是一体的,只要整个产业链是盈利的就行。总有些更赚钱的环节,可以由高附加值的环节补贴这个低附加值的环节。

    黎波认为,既然微利是出版的行业特点,出版社就无需纠结于提高大众图书的利润率的问题,而应该大胆地跨界经营,形成新的突破点。“立足图书,我们可以对其产品线进行延伸,比如影视,比如拉动其他相关产品的销售。而目前,新的需求也不断出现……如果不把图书周边的方方面面覆盖到,只靠图书一个点,是挣不到钱的。出版社的未来不多元化经营,就是死路一条。”他谈的,其实也是“微笑曲线”的两端。

    面临新的环境,出版需要重新定义,编辑也需要重新定义。编辑对自己的定位,已经不能只是传统的编审校稿,不能只满足于把书做出来、做精致,也要更多地关注渠道与营销,关注盈利模式,关注出版在整个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说,要更多地关注“微笑曲线”的两端,关注更高附加值的部分,而非做最底端的产品制造。

    这,可能是未来出版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