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全民阅读载满希望走进春天
2014-03-13作者:王坤宁 牛春颖 李婧璇 赵新乐新闻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浏览人次:154

    “倡导全民阅读”历史性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今年两会上最令新闻出版界代表委员欢欣鼓舞的字眼。这是政府、社会机构、各界人士多年来不遗余力推广践行的收获,这是对代表委员连续多年呼吁的强力回应。两会上,4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案,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各界代表围绕全民阅读深入开展积极建言,在这快马加鞭的行进中——

 

阅读应成为社会内生之美

 

    “阅读既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全民阅读’,使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应该倡导让阅读成为全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中国梦更加美丽。”……“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使得多年来致力于阅读推广的代表委员们的努力有了强有力的回音,更加快了他们的行动步伐。

    营造阅读氛围 需要顶层设计

    “全民阅读不仅是一项文化教育工作,更是关乎一个国家文明富强乃至始终保持蓬勃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文明成熟的重要标志。”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听到“倡导全民阅读”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时,用“非常激动、非常振奋”8个字形容当时的心情,他相信这项工作今年一定会有重大进展。两会期间,邬书林联合40多名委员提交了《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提案。他希望,国家与社会能为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与保障,把读书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大事落到实处。

    “我们现在应该把阅读变成全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实际上给我们的生存智慧带来了一个重要推动。”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多年来坚持提交“关于开展全民阅读、加快书香中国建设”的提案。他认为,全民阅读光倡导还不够,要建立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设立国家全民阅读日,在顶层设计方面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全民阅读是需要政府投入的,如果政府部门愿意去做,并且长期坚持,就一定会有效果。”全国政协委员、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说,全民阅读活动之所以能在深圳开展得如此红火,政府推动起着关键作用。她认为,从立法层面推进全民阅读,必将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民阅读不是走形式,一定要通过政府各部门、主流媒体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让其脚踏实地开展,把阅读落到实处。”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表示,政府不仅要倡导阅读,还要服务阅读,推动阅读。“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可以从阅读做起。”他说。

    倡导全民阅读 必须采取行动

    采访中,众多代表委员在欢欣鼓舞的同时,纷纷为下一步行动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表示,不仅要倡导全民阅读,而且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构建书香社会。全国政协委员、散文家、诗人赵丽宏也建议道:“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政府除了立法可为,还要经常组织阅读推广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认为,“目前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没有向青少年说清楚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他希望,在大中小学教育中加强民族经典的权重,尽快推出大学生经典阅读纲要,并通过必要手段检验大中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效果,采取有效方式倡导全民阅读,各方面合力营造阅读气氛。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高洪波则呼吁,“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儿童时期就培养起来的,应将儿童文学阅读纳入国家小学课程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也认为,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现在阅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每年出版新书的品种太多,让人无从读起。”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韩建敏说,“这使得我们的阅读思维总是处在一种浮躁的状态中,导致在阅读时脑海里就像‘马蹄踏过’一样,只留下滚滚烟尘,深度内容很难留下深刻的记忆。”对此,他认为,对阅读要进行推广,要不定期的向基层推荐、提供一些好书,并培养一批对阅读活动进行指导的品牌活动。

    对此,赵丽宏认为,出版单位不应唯利是图,要出版真正的好书,通过有影响的媒体、有影响的人向读者推荐。“我国目前权威的荐书机构还不够权威,媒体应该肩负好向读者荐书的职责。”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全国分析说,在阅读越来越方便、知识越来越容易获取的当下,存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依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公众需求,缺乏专业化、大众化的阅读平台,娱乐多元化使社会越来越缺乏思考力和想象力等问题。对此,他希望建立专业阅读网站改善阅读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邢新会则希望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建一些旧书店。“希望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活跃一下旧书市场。”

    建设书香中国 纸书仍受宠爱

    3月11日,由《中国新闻出版报》联合新浪读书频道开展的“你会用手机读书吗?——阅读习惯调查”投票结束。截至3月11日15时,调查共收到有效选票2255张。结果表明:大多数读者更喜欢阅读传统的纸质书籍,而在阅读电子书时更加喜欢使用手机终端。

    接受采访时,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对新媒体阅读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无意间也验证了《中国新闻出版报》调查的结果。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热科学教授程林告诉记者,虽然他平时忙于学术和科研,但一直保持着读书习惯,“我不喜欢用手机阅读,我更喜欢读书的那种仪式感,每天晚上11点钟,静下心来,坐在书房,读一些人文哲学类的书籍,一年也能读上二三十本。”

    “纸质阅读不可替代,电子阅读适度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刘占芳认为,阅读是需要慢慢去体会的,需要琢磨、享受的。“电子阅读可以提倡,但是不能太过。”他说,电子阅读尤其是对孩子的成长是有伤害的,如视力、姿势等。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美协副主席钱宗飞认为,大量阅读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世界观非常有意义。“但网上阅读和手机、微博、微信等阅读,都是快餐式的,无形中会占用大量时间,使你很难专注于精华的吸纳。”

 

廖华歌:农村与城市共享书香

 

    当听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倡导全民阅读”时,全国人大代表、作家廖华歌兴奋不已,一是因为她的职业与此有关,大学毕业20多年,一直在河南南阳《躬耕》杂志做编辑;二是因为她去年曾到河南省的一些农家书屋做过调研,深知农民对阅读的渴望。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对全民阅读的理解是什么?

    廖华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能仅限于城市,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修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扎牢扎实,才有可能对世界文化的经典进行理解吸收。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现在不像年轻时那么“拼命”读书了,但读书仍是我生活乃至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到过一些农家书屋,所了解到的农村目前的阅读情况是怎样的?

    廖华歌:2013年,我到河南省的一些农家书屋调研,发现阅读真的是给农村带来了很大变化。很多人刚开始并不是真的想去看书,只是没事时去书屋打发时间,但是,当无意中从书中看到实用的信息,并尝试成功后,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阅读习惯。

    在调研过程中,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些农民在农家书屋中看到实用的农业手册,在书店买不到同样的版本,就自费将书复印后带回家。更令我惊讶的是,现在很多农民的家里都有书柜、书架,虽然不大,但这一“景”是我以前没见过的。这就说明,农村、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开始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在农村阅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廖华歌:有了农家书屋之后,农村的整体阅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很多书籍都能在书屋中看到。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捐赠到书屋的字典或者实用手册版本相对老旧,很多城市里不用的书籍,农村还在用;书籍的种类不是特别多,数量也有限;经典书籍并不是很多,占大多数的还是大众快餐类书籍。

    从整体上感觉,农民对阅读的渴求真的很迫切,在看书上感觉“吃不饱”。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能不能提些好的建议?

    廖华歌:我这次带来的建议就是,希望大家在给农村买书、捐书时,要有一个筛选的过程。那些版本老旧或者我们自己都不看的书就不要捐给他们了,否则不仅起不到阅读的效果,本身也是一种浪费。农民不仅希望看到更多的书,还想看到需要的书。为此,我们调研回来后,买了许多最新版本的字典、图书,捐到农村去,要让农村的阅读和城市同步。

    我还建议,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搭建一个图书的交流平台,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努力、互通有无,为农民畅通渠道,让他们也能通过网络等新媒体阅读到需要的书籍。

   

    朱永新: 让更多人爱上阅读

 

    “世界是用行动改变的。哪怕多一个人喜欢上阅读,这个世界也就因此多了一份书香。时光从不辜负任何真诚的努力,我们所有的行动都在悄悄地改变着阅读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其博客中写道,这很好地诠释了他十余年如一日饱含激情与理想的阅读推广之路。两会期间,这位阅读推广达人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从200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起,连续11年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请问您是怎么考虑的?专门设立一个关于阅读的节日,会不会流于形式?

    朱永新:从2003年起,我已经连续11年在两会期间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并提交推动全民阅读的提案。有些人说这是“过度提案”。其实,我每年关于推动全民阅读提案的内容和角度都在不断变化,而对阅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之所以连续多年提倡,是因为在我看来,阅读不是一件小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精神的高度,没有全民对阅读深深的热爱,没有通过阅读获得思想和智慧,是达不到这种高度的。推进全民阅读,是实现中国梦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是鉴于对中国的阅读现状和阅读对民族的重要意义而产生的,也是希望能够借此唤醒国人直面我们民族的阅读危机。我认为,节日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仪式、敬意和警醒,提醒我们能够不断地重视阅读这个问题。

    《中国新闻出版报》:为什么说阅读要从娃娃抓起?

    朱永新:我曾经说过:“童年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意识。”儿童的早期阅读对其一生影响至关重要。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所以,千万不要忽视童年时期的阅读。更重要的是,童年养成的阅读习惯将会伴随人的一生。

    《中国新闻出版报》:为什么要读经典?面对被不断捧高哄抬的网络阅读,您如何看待?

    朱永新:置身于每年出版的几十万种图书中,我们如何去选择,这是个难题。而所谓经典就是大浪淘沙,经过不同时代的人反复遴选,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读经典就是和伟人对话、和有智慧的人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当然,我们的经典阅读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而这又涉及我们国家基础阅读书目的制定问题。

    在我看来,网络阅读可能更多地是获取信息,但是在碎片化的信息里面,我们很难构建起思想的体系性、完整性和智慧的系统性,无法媲美阅读经典。当然,经典可以通过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来获取,这和一般的网络碎片化阅读不同。

    《中国新闻出版报》: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而全民阅读活动是有组织地号召引导大众读书,并且去年全民阅读被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曾引发公众的一些误解,对此您怎么看?

    朱永新:阅读立法一方面是要求并规范政府为推动全民阅读所要做的各项工作,不是限制公民个人的阅读自由;另一方面是倡导公民阅读意识。这才是全民阅读立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制定《全民阅读条例》,就是希望其像《全民健身条例》一样,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阅读虽然是个人化的行为,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度是由每个人的阅读构成的。表面上看似一个个孤立的人,最终将汇成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高度。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目前的全民阅读活动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加大力度推广全民阅读?

    朱永新:在我看来,国家公共图书馆基础书目的研制和配置问题、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问题、农家书屋的有效利用问题等,都是目前全民阅读活动中亟待改善的问题。

    我建议,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加大力度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设立国家阅读节,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认真做好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等。

    我认为,在推进全民阅读过程中,还可采取“由城市带动农村”的策略,同时也可由学校带动家庭、社区。在我看来,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全力以赴地推行,受益的不仅是当下的国人,更能濡染子孙后代,复兴并强壮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