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难以归类的个性书”畅销要诀揭秘
2014-04-01作者:孙珏新闻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浏览人次:982

    在我们征集“难以归类的个性书”的过程中,不少策划人空前踊跃。这个多元的时代难以归类的书实在太多,不断有各种元素混搭出现,摄影集和教育文本的混搭,绘画和自言自语混搭、设计和生活札记的混搭……它们不属于任何一个单纯的界别,大多要三到四个关键词才能勉强描述,甚至有的书需要创造一个新的说法才足以诠释。近年个性书的典型之作,比如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当时可以算是全新的图书类别,带动了“整理书”风潮,至今不衰。此外,诸如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出版企业推出的“色铅笔系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细分领域(无法单纯归属到绘画或者生活等门类),都有不俗的销量,也给图书市场带来清新风气。
  
    在个性书的搜寻过程中,我们无意中发现一个很奇妙的现象,碎片化阅读趋势不可阻挡,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那些文字轻巧、设计精致的图书。作者的个性魅力通过文本和网络无限扩大,互相借力,并最终让某些片段式写作的作品拥有超高人气。
  
    在装帧设计上,或清淡到底或爆炸式的极致表达手法屡屡被采用。另类的包装,比如根本就看不到内文,包装得像糖果的《薄荷日记》(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眼球效应已是具足。另外,这些个性的书名,要么简洁有力、开门见山,要么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让人非得打开它,才能一探究竟。哪种方法都好,只要能够吸引读者。当然,困扰出版商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与销售商沟通这些个性书上架和陈列的最佳位置。大多数时候,渠道商会根据图书封底提示的上架意见摆位,但优先考虑哪个类别,如何能够尽可能地跨类呈现,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触及作品,需要出版商做更有针对性的沟通。同时,在书封上准确提炼图书卖点,则是让读者迅速产生埋单的欲望的最重要因素,策划团队需为此花费更多心血。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寻找的这批个性书,并非是束之高阁的库存书,反而显示出强大的畅销潜质。而这个畅销在某种意义上说,更是精准营销精准策划的结果。他们的畅销,因个性而精准,因传播方式的快速、迅捷,不按常理出牌而出奇制胜。不论是赠品的独到还是编辑推送时不遗余力的“卖萌”,都显示出无法复制的个性感。
  
    为不辜负这些极具魅力的作品,我们的专题也如此前承诺的那样,会以有趣并且实操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新的市场环境下,策划人不断捕捉选题提供灵动思路和总结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视读者反馈情况来确定此专题持续报道的可能性

 

十问实答•作者面对面

 

    《香蕉哲学》累计加印十多次
  
    采访人:记者孙珏
  
    受访者:杨昌溢(知名微博主@飞机的坏品位,作家、自由画者、美学创意人,出版《香蕉哲学》、《薄荷日记》、《樱桃之书》)
 

    记者:《香蕉哲学》、《薄荷日记》、《樱桃之书》,这三本几乎都承续了片段式写作的特点,这是你的特长还是为迎合当下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杨昌溢:很多时候,通过一些讨巧的手段或者方式,去试图迎合一群人,反而会起反作用,因为每个人的品性不一样,阅读方式也不一样,很难控制和讨好,而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片断式”为主,是因为我本身有长篇阅读障碍,没有办法很好地去阅读一本长篇幅的书籍,所以我也不会写令自己都会头痛的长文章,在这种自然而然地前提下,诞生了这几部以“碎语”为主的随笔集。
    记者:这几本书的体裁并不好绝对归在某个图书类别中,可否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下?
  杨昌溢:因为我自己本身的创作身份比较复杂,我是美院毕业,视觉传达专业,所以,对平面设计,以及视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也将这部分灵感融入到我的每一本书里,但我的书大致也有共性,比如,都以探讨“生活美学”为主,所谓“生活美学”其实就是对待生活中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不被常人注意,却真实存在的“意义与美”,我喜欢去捕捉以及记录这些生活体验。
  记者:在这三本书的整体创意上,哪些是您比较满意的地方?比如《薄荷日记》,全包裹式包装,你不担心读者不买吗?
  杨昌溢:我是一个习惯“终极思考”的人,也就是我做任何一件作品,或者参与设计任何一本书的封面,我都会先想到它最后成品的大致模样与概念。比如《香蕉哲学》,我一开始就想到了它应该是一本“金书”,也就是说无论出版社如何去选择材料、工艺、以何种技术去实现它,最终我要看到的成书,一定是一本“金灿灿却又内敛有力”的书,而每本书也有它要完成的我的“梦”。比如《薄荷日记》是追忆年少时吃过的“薄荷糖”,所以最终的成书,很像一包糖,至于是否担心读者因看不到内文而不会购买,我几乎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我相信真正能理解这种概念,以及熟悉其品位的,是会为其埋单的。
  记者:你的书,最想传达给读者的是什么?
  杨昌溢:每本书的主题不同,很难整体地阐述它们所要传达的思想与情绪,但至少有一点几乎是能达成一致的,就是:你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独立前行的道路,这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但你必须尽可能地找到它,并且不被他人轻易影响,去实现自己的独有价值
  记者:什么人会喜欢你的书?他们会在什么情境下读你的书?
  杨昌溢:刚开始接触我的读者群,一定是年轻的女性,她们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都市白领,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我自己经历的成长,以及文字所涉及与探讨问题的深入和宽广,会有不同性别、年龄层、以及身份背景读者的补充。他们会在任何有可能需要静下来与自己对话时,阅读我的书籍。
  记者:收到印象最深的读者反馈是什么?
  杨昌溢:有位读者把我写过的对他意义非凡的话,自己用纸笔记下,已经厚厚一本了。
  记者:目前,这三本书的销量如何?符合你的预期吗?
  杨昌溢:每一本的销量都非常乐观,代表作《香蕉哲学》已经累计加印十多次。
  记者:有评价说你是意见领袖的意见领袖,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昌溢:别人的评价,不能完全定义我,我也不想去顶上任何一种头衔,对于写作者来说,最有意义以及有力的事,依然是创作出每一部可以影响他人也透彻地表达出自己思想的作品。
  记者:目前你的微信不打烊热线,每天会解答一些情感和生活话题,你自己有困惑的时候吗?
  杨昌溢:我给他人解答问题时,已经顺带把困扰我自己的问题给解答了。
  记者:上述几本书的创意设计大多来自你自己,之后的作品有打算跨过出版社,做自己的出品人吗?出电子书或其他新媒体载体作品?
  杨昌溢:这事儿暂时没有考虑过,我是一个特别懒、又崇尚“简单生活方式”的人,那样的方向,会多多少少困住我一些自由,这是我认为拿再多的钱与名,我都不愿意去换取的。

 

个性书是否有望开启微细分门类?

 

    一个产品如果能够带动相关门类的出版,不管是从出版还是推广角度来说都是一件“省劲”的好事。比如一些大的门类,养生书、心灵励志书等以此操作的居多。但这些个性书是否有望开启微细分门类市场,则情况复杂得多。
  
    比如,重庆出版社操作的杨昌溢以及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杨颖的书,由于个性化色彩太浓,被策划人认为是“可遇不可求”的对象。杨昌溢不但能写、能画,还会设计、懂营销。他的文字真实而鲜活,图片视点独特而“怪异”,画的插画能传递出特别的个人情绪。所以他的《香蕉哲学》、《薄荷之书》、《樱桃之书》的包装和内文设计已经不能简单用图文书来概括。里面有情爱参考、电影随笔、短篇小说,甚至诗集。无论是哪一种,所有的呈现都是他自己的风格。很难有其他作者能像他那样,单一来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综合起来就可以做到全面而立体。杨颖的《干净的错误》虽然作者自己都认为是一本“自说自话”的集子,但如果出版商能够更为全方位的运筹,销量应该胜于当前。《肥肉》是这次挑选的书中,个性色彩最为浓厚的一本,不仅仅因编者的心思难以复制,对于书籍整体美感的把握,也体现出作为装帧设计大师的风范。而后浪出版公司策划的《一次:图片和故事》、中信社的《小顾聊绘画》以及中国华侨出版社的《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日一世界》都是图片与片段式内文的嫁接,在如今的快餐式阅读潮流中,这种类型的图书已经有不少新品问世,如何让图书彰显出自身独特的魅力,与作者的寻找,编辑的策划包装以及后期营销的到位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这些个性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领市场风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开启某些微细分市场,比如“生活价值书系”、“整理术”等。而微博资源的挖掘在如今已经不足为奇,重要的是将挖掘到的鲜活素材如何有效整合,并且在这些公共资源的开发上,具有多数人不具备的敏锐感。无论如何,当下的读者对于图书美感以及内容品质的要求不断在提升,促使出版商不断做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个性书精妙打造混搭元素

 

    做这个专题,因这些书的个性完全不同,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统一描述的可能性。而作为出版商,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能够挖掘到这些个性的文稿,或者说如何能够策划出个性突出并且让读者感觉“有料”的作品。这些奇思妙想如何落地,值得我们逐一分析。
  
    此外,作为采访者,我们还定下硬指标:把所有入选的图书全部读完。只有读完,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并且,这是做报道必须的态度。而作为这些个性书的挑选者,不得不说,与这些书在书店或网络的初见与之后的细读深交,是截然不同的感觉。这些感受就以“读后感”的方式附在文后。
  
    《肥肉》:肉香四溢纸上。浦睿文化的总编辑张雪松与朱赢椿合作过很多次,主要分三类,一类可以称作他的整体设计作品,从文章到表现形式都有朱赢椿的美学理念在,比如《一个一个人》,朱赢椿相当于第二作者;一类是他的封面设计作品,这种一般是策划方提供书稿请朱赢椿进行创意工作,朱赢椿是装帧设计师,比如《此生未完成》和《肖申克的救赎》,第三类是朱赢椿的个人创作作品,比如《空度》。但是朱赢椿不仅是个优秀的设计师,也是个优秀的编辑。这几年在编辑《肥肉》的过程中,一直体现出他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化对美的观察,而这长达五年的编辑创意过程,凝结成这本《肥肉》。朱赢椿想了很多办法搜集关于肥肉的故事,诚意十足。书稿中邀请到的百余位作者从各个角度写下了自己对肥肉回忆、感触或是专业见解,不仅很好地结合了“肥肉”这一主题,而且在以一个手术刀式的精准切口体现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这里面的情怀,令人动容。很多人都在回忆往事,但以这么一种特别的形式,把几代人、几十年的共和国故事浓缩进来,从体裁创作来说,是少见的作品。而该书的精致,无论是文字还是设计,都体现在细节上。朱赢椿用了很长时间来编辑、创作这本书,对其中每一页每一处的细节,都有过反复的推敲,可以说,是由无数精雕细刻的细节所构建起的纸上建筑之美。
  
    记者读后感:拿到这本书,首先是把肉票给兑现了。然后书被家里老人无意发现,他们好似找到了知音,开始了忆苦思甜的回忆,但比起现在的我们,他们更有知肉味的“幸福”。
  
    《小顾聊绘画》:一个热血编辑的第一部作品。中信出版社的编辑杨默在找到“顾爷”之前,正在做一本叫《先生,伦勃朗又不见了》的书,搜集资料的时候找到了“顾爷”微博中讲伦勃朗的那一篇,当时那是他讲的第三个艺术家,也是他发的第四篇聊绘画长微博,杨默马上给他发了一个私信,特别热烈地求他出书。然后那一天在单位她什么都没干,翻了一天作者的微博。在发了第一条私信之后的7个小时里杨默没有收到任何回信,于是她更加热烈地给他发了第二条。然后他们联系上了。这是杨默的第一个作者,她形容“整个感觉就像初恋,拼命求爱求答复,每一秒钟没回答都是煎熬,一有丝毫的不耐烦或者感觉对方讨厌我,我就郁闷不已要死要活”。书稿最打动杨默的是“顾爷”的文章可以“无障碍阅读”,不腻歪反复阅读。作为策划编辑,杨默在这本书上尝试了“裸背锁线”的装帧设计,为此,社里花费不少,顶了很大的压力。但让杨默遗憾的是,大多数读者并不了解的一种装帧方式,很多人认为书没做完,甚至以为丢了书脊。但其实这种装帧可以让整本书平摊开来,基本没有障碍地欣赏跨页大图片。
  
    记者读后感:作者关于名画的解读风趣幽默,书中油画的印刷算不上十分精良,但对于“美盲”来说,扫盲是足够了。
  
    《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日一世界》:揭秘著名摄影师居家的一面。该书是铁葫芦图书推出的阮义忠的第三本书。最初公司跟阮义忠结缘,是总编辑在之前的工作单位邀请阮为《南方都市报》写专栏,讲述他所拍摄的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专栏文章结集,就成为阮义忠在铁葫芦出版的第一本摄影图文随笔《人与土地》。《人与土地》初上市时,为了更方便地推广图书,以及加强读者和阮义忠的沟通,公司帮其注册了新浪微博。谁知阮义忠是非常认真负责且有条理的作者,觉得既然开通了微博,就要认真诚实,言之有物,不能随随便便写一些敷衍。微博写了一阵子之后,因为阮义忠以摄影著称,一些博友要求看图片,阮义忠便买了数码相机(他之前的经典摄影全是胶片机所拍摄),恢复了相机不离身的习惯,之后的微博图文并茂,更有可读性。一年过后,铁葫芦觉得时机成熟,便策划出版了《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日一世界》。该书的策划人石延平表示,书稿最打动他的是第一部分“客居•人家”。石延平虽然是著名摄影师,但是在这部分微博中,可以发现他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活家”。这一部分写的是他在天阔、关渡、三峡三处的家和仓库的装修、摆设与自然风景,可以见出他对建筑和自然和非常深刻的理解。此书的精巧之处在于,微博书在想象中应该是很杂乱无章的,因为是片段式,时间又很散漫。但在写作微博之初,阮义忠便有意识地将微博按照一定的内容写了一部分,600多条博文经过删减和整理,最后策划方将其划分成为三个单元:讲建筑与家居的“客居•人家”,讲电影、音乐、食物的“留影•听音•赏味”,和讲人与自然的相处、沟通的“面景•观心”。
  
    记者读后感:虽然是片段式的微博书,但实际上有非常紧凑的主题。另外这本书铁葫芦也采取了内封裸脊线装,但与《小顾聊绘画》不同的是,他们加了包外封的装帧形式,内文图片四色彩印,这样书可完全打开,也保证了跨页的图片不被锁在中间。
  
    《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从视频诞生的书。湛庐文化策划编辑孙唯透露,做这本书的缘起是因为作者安妮在网上制作的一个小短片。该短片网络点击量非常高,全球超过1亿人观看。短片的内容生动、有趣,他们也被其吸引,决定出版它。书稿最打动孙唯的是,作者对于日常物件的思考角度十分新颖。1杯咖啡=136升水,1枚戒指=10吨废料,1吨纸张=98吨原材料……身边的每一件东西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至少要经历5个环节:开采资源、生产制造、销售配送、消费使用以及丢弃处理,期间的故事发人深省。此外,该书封面的荧光绿、手绘插图的趣味性、专栏的形式(深度洞察、一线曙光)、章首页的设计等,都花了一番心思,很精致。
  
    记者读后感:在网上看到该书的介绍,以为湛庐文化改变路数,做了一本行为主义的书,但读完仍然是一本经济学的通俗读物,且内容比较深,需要静心阅读思考,非一般消遣读物。
  
    《孔明,你又乱来了》:戏说历史的新范本。该书的作者酒见贤一曾经在上海译文社社科编辑室出过一本小书名叫《墨攻》,《墨攻》曾经被拍成电影,由刘德华主演。译文社人文社科编辑室日语编辑李洁表示,通过《墨攻》这本书,社里发现作者收集历史材料非常用心,严谨度也比较高,而且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凭空想象和刻画的能力都很强大而且有趣。他又很喜欢挑冷门,除了墨家,还写过颜回、周公,而诸葛亮就是我们更熟悉的了,于是买入了这本书的版权。这本书吸引李洁的地方在于,对于孔明有一个颠覆性的描述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逆反”,等于是把三国英雄人物都拉下神坛,方式又比较合理,让人觉得无可反驳。另外在书名上,原名的直译是“爱哭鬼、胆小鬼诸葛孔明”,多少有些拗口,虽然可能吸引三国迷,但是对一般读者可能就没那么大的号召力。
  
    记者读后感:这种戏说的操作在以往的图书市场上早已有过,从风险角度看并不大,但如何出彩却比较考验人。这本书内容不用说,整个都是合理的逆反。了解三国的人可以用来温习,而不了解的也可以用来入门。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开启家教故事书新文体。该书的策划方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特邀编辑陈文娟告诉记者,书是2012年日本大热的温情书,原名是《阿花的酱汤》,日本出版方是按照励志温情书来操作的,侧重点在身患重病的妈妈和丈夫、五岁女儿互动的感人细节。新经典签约该书后,经过仔细研读,发现其中还有非常适合中国市场的内容,于是有了今天的《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父母比孩子先来到这个世上,同样也会比孩子先离开这个世界,总有一天他要独自生活。        
  
    不论父母是生病还是去世,孩子都能一个人活下去——为人父母应该以此为己任,来教育子女。爱孩子,就是要教会孩子独自生存的能力。”陈文娟认为,这是当下育儿书中最需要也是最缺乏的一种理念。
  
    记者读后感:日本的学校有家政课,会教孩子基础的家务。近期,英国也开始要求学校将烹饪课划为必修课,借此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新鲜健康的食物,不要依赖饭店和快餐。而我国的学校很少涉及这些最为基础的生存技能,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填补这块空白。但现实是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教孩子学画画、学钢琴,家务活都由大人包圆。从该书文本看,以感人故事来阐释家教问题,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给时光以生命:医生想跟你聊的健康微话题》:为医学网站“私人定制”产品。该书的策划方电子工业出版社策划编辑李欣在关注孤独症选题时偶然发现了叫“八爪”的网站,当时她发现这个网站不是盈利性质的商业网站,而是一群医生和在校医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编译国外医学专业期刊,同时也原创各类医学科普文章,觉得他们可能也需要借助出书来扩大自己网站的知名度。李欣表示,除了丰富的实用知识外,该书最打动李欣的地方在于,在最后一个章节里面提到了医患关系。书中的大多数作者还都是“小大夫”——医院的实习医生(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在已经正式走上了医生岗位),他们从一个微妙的角度向读者介绍了医生的生活。可以说,在阐释科学问题的同时,该书全面分析了医生这个群体,因此特地在该书中保留了有关医患互动的这个章节。由于该书是“八爪”的第一本书,为了彰显网站和作者的个性,出版社尝试了一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畅销书的做法,书的装帧和设计是由医生自己来完成的,封面和插图都是手绘图案,特别是在书的奇数页右下角还做了一个动画设计,让翻阅图书的人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人体从受精卵孕育而成,化作婴儿的全过程,不仅为图书增添了一点小小的趣味性,也是一种另类的科普形式。
  
    记者读后感:去年由大夫写的畅销书“只有医生知道”系列,开启了大夫群体的畅销书潜质,而这本同样由医生写就的《给时光以生命》书名虽不是特别富于畅销潜质,文体也和前者完全不同,但它对热门话题的科学处理方法以及对医生群体的人文关怀,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医学书创新。


    个案点击

 

    都是界别惹的祸

 

    难以一眼看出一本书到底属于哪个类别,出版机构在写上架建议时要商榷多时,甚至搞出乌龙事件,跟渠道商沟通时更是需要仔细说明。比如《汁吃诗》是一本个人作品的合集,有散文,有诗歌。内容写吃、写喝,当然也写了吃饭的人。出版机构在图书分类的时候,错误地分到了诗歌类,这时候只能靠副书名起作用了。
   
    实际上,我们以“难以归类”作为图书甄选的标准之一,更主要的目的是,好的“混搭”需要技巧,能突显出图书独特的个性并且提供更多读者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比如融入更多时尚元素,亲民的叙述口吻,甚至创新了一些新的图书品类。比如《肥肉》的体裁,该书策划方,浦睿文化总编辑张雪松觉得应该是一本散文集,但它又不是纯粹的散文集,因为除了散文之外,书里还收录了很多艺术家的绘画、摄影、装置艺术作品。所以,这是一种超出常规手法的编辑思路,是将所有适合表现肥肉这一主题、同时适合进行纸上阅览的文学艺术创作方式都融汇到了一本书里。《给时光以生命》如果不看副书名——医生想跟你聊的健康微话题,会以为是一本励志小说,但它是一本健康科普书,由一群“小大夫”倡导“和身体做朋友”。《小顾聊绘画》感觉像是在电台或者网络上听“脱口秀”,或者像在茶楼或者出租车上听评书联播,而“顾爷”就像那个用笔说话的说书人,该书的编辑杨默戏称这个算是“WriteShow”,而将这本书如果归到“艺术史”太硬,“软体”这个新的界定则为合适。《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讲到了亲子关系,也有品格养成的部分,教孩子做家务做饭算是素质教育;其中还有感人的爱情,像丈夫信吾对重病妻子的不离不弃;还有健康养生的元素——吃得好才能活得好。因为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容易分类。在该书上市时,出版商确实遇到分类难题。上架的时候也和销售渠道的同仁多次讨论分类问题。最后将其将放在生活与文学两个大类里。《一次:图片和故事》是一个电影导演在用散文诗和静态画面呈现时间的流动。《干净的错误》中,设计师日常创作的作品和背后故事穿插出现,生活感、画面感极强,看书的过程更像是与作者交谈。而“我的第一套故事音乐盒”则是让音乐和图片故事两个元素同时出现。《樱桃之书》的出版方重庆出版社副编审郭宜觉得,该书最终归于文学类,但感觉像那么回事儿又都不像。换个角度来讲,也说明其实文学书的内容以及形式定位可以无限放大。对于希望做畅销书的出版商来说,单纯将图书僵硬归类,着实会让人抓狂。有策划人对此提出,销售平台可尝试创立一个“无障碍阅读”专区,将这些无法归类的书都囊括进去,任人挑选。(林致)

 

    阅读情境大解剖

 

    策划人在选题之初,就应当思考,什么人会喜欢这本书?它的最佳陈列地点是哪里?这本书适合在什么情境下阅读?甚至它有没有变成其他载体的可能性?
   
    《干净的错误》
    
    [谁会埋单]:我更想理解成,什么人会喜欢这个人,因为这本书就是作者本身。一个认为生活是有趣的,认为读一本书是与作者交朋友,认为设计是非功利的人会喜欢这本书。
    [陈列]:几乎所有气质独特的书店都适合陈列这本书,它放在哪里都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阅读情境]:阅读这样一本书,读者需要进入自我的状态,最能体会一个设计师的心境。(张维军)

    《肥肉》

    [谁会埋单]:该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读者群,从8岁~88岁,都可以读。书里,朱赢椿请到了农民、老人、大中小学生、医生、美食家来谈肥肉,甚至还有出家人。
    [陈列]:除了常规书店、书架陈列之外,《肥肉》可以有更多创意摆放,比如放在油锅中,放在微波炉里,放在案板上。
    [阅读情境]:不饿的时候,因为这本书太仿真了。(张雪松)
   
    《小顾聊绘画》

    [谁会埋单]:我觉得对艺术非常了解有一定积累和一定深度的人,他们应该不会太喜欢这本书……可能觉得不够严肃?不够专业?不够有深度?
    [陈列]:本希望这本书能在麦当劳里面贩卖,就是那种你点两份麦辣鸡腿堡套餐或者买五个麦旋风再加5元人民币就送的书。希望陈列的地点有:银行排号等位处、热门饭店排队处、火车站候车厅、火车座位后背,飞机场候机厅、飞机座位后背,高档宾馆女厕所,还有最最重要的,它应该被陈列在所有社区服务站的玻璃窗里。
    [阅读情境]:所有零碎的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它,比如早上起不来、地铁火车飞机久坐、晚上闹心睡不着等等。(张默)
  
     《孔明,你又乱来了》

    [谁会埋单]:对三国比较熟悉的各阶层和各种年龄的读者都会比较喜欢。相对于女性,男性可能更喜欢一些。
    [陈列]:机场书店和大众书店的历史书架。
    [阅读情境]:工作比较累、单单想休息一下、换个气氛的时候、想打发一下业余时间的时候等。(李洁)
   
    《一日一世界》

    [谁会埋单]感觉在都市生活的青年,对生活品质有一定期待的读者,应该会很喜欢这本书。
    [陈列]文艺类的书店、咖啡馆。
    [阅读情境]适合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读。比如去咖啡馆闲坐,在家里休息的时候,都可以随手看一看。每一则很短,随时都可以进入状态。(石延平)
  
    《给时光以生命》

    [谁会埋单]:医学迷、科普迷,渴望了解科学健康知识的读者。
    [陈列]:特色书店,科普书架。
    [阅读情境]:咖啡馆、教室、书房等,以及需要自我诊断的时刻。(李欣)
   
    《我的第一套故事音乐盒》

    [谁会埋单]:4~7岁的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以及一些插画爱好者。这套书的工艺决定了其较高的定价,一套产品就是244元。
    [陈列]:与其他玩具书陈列在一起,属于较高端的产品。
    [阅读情境]:家庭或者校园,甚至旅途中,没有顺序限制,一张小小的卡片即可完成。亲子共读,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开展阅读游戏。(雅宁)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谁会埋单]:都市白领,到年轻父母都是适用的。当然,对妈妈来说,可爱乖巧的阿花是最无法抵抗的吧。
    [陈列]:书店和网站的家教亲子类,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类别,以及温情书,比如《再见了,可鲁》类别。
    [阅读情境]:从网络上读者的留言来看,它的读者群涉及非常广泛,从20岁往上,既有正在形成生活价值观的大学生,也有刚步入社会的白领,亦有准备迎接家庭新成员的年轻妈妈,更有上年纪的爷爷奶奶。(陈文娟)
   
    《汁吃诗》
    
    [谁会埋单]:喜欢美食又爱好文艺的读者。
    [陈列]:可以放在咖啡馆、小酒吧、机场、以及一些主题文艺的主题餐厅。
    [阅读情境]:我能想到是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或者夜晚,心情不好也不坏。可以借着书回忆一下自己这一年的饭局,以及再度从美食和饭局中找到一些生活的乐趣。(胡家)
  
    《一次:图片和故事》

    [谁会埋单];文艺青年、喜欢文德斯电影摄影作品的观众和读者。
    [陈列]:咖啡馆、书吧、电影院。
    [阅读情境]:周末宅在家里的时候,坐在咖啡馆里,旅途中。(董良)

 

   个性化的新锐推送方式

 

    事实上,难以归类的个性书在某种程度上是最有噱头做新锐推送的。《肥肉》的策划方浦睿文化总编辑张雪松告诉记者,今年1月份,浦睿文化和南京先锋书店合作了一场“先锋书店今日卖肉”的活动,现场购买一本《肥肉》,将《肥肉》一书用保鲜膜包装成超市里贩卖的冷冻肉模样,放在购物车里售卖。此外,现场购书还可直接领取由易果网提供的火腿一份。活动当天,还邀请了近20位参与《肥肉》撰文的作家,如殳俏、张嘉佳、鲁敏、申赋渔……一起在现场分享他们心中关于肥肉的记忆和故事,并坐在一起,为每一位购书的读者签名留念。事后有读者称:从未参加过这么多名家共同签名的签售会,像一场流水席的“书宴”。另外,该书还附赠了易果网提供的肉票一张,可兑换价值40元的法国猪肉一份。而出版方也表示,该书作者的版税将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改善伙食。该书作者多达100多人——这张号外式的纸片也和每本书的封面包裹在一起。《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出的是硬壳精装本,整体风格延续了“巴学园”系列的橘粉色调,该书的策划方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特邀编辑陈文娟称,尽管在包装上保持了“窗边小豆豆”系基本统一的风格,但他们还是根据该书的特别之处——阿花的故事,做了一款感人的照片长微博,并且做了一段介绍图书内容和阿花近况的视频。长微博获得不少媒体以及微博的高度关注,转发率超10万次,视频点击量也破7万。此外,该书还附赠美食节目主持人文怡的《妈妈宝宝做美食》菜谱册子,十分贴心。对于图文书来说,征集照片吸引人气不失为好办法。《一次:图片和故事》就做过“一次”主题的照片征集。后浪出版公司策划编辑董良称,不少人上传了自己的“一次就是唯一”的经历,并配上文德斯“一次体”的文字。活动引发很多读者的怀旧情绪,很多照片和文字让人动容。  (林致)

 

发现的眼睛十分重要

 

    张维军(中央编译出版社梦想家分社社长)
  
    这样的作者这样的书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很难通过策划的手段去完成。只有当我们发现一个有趣而全能的作者时,它才可能实现。这时候,发现的眼睛变得重要。
  
    说起与《干净的错误》的缘起,我曾编辑过一本《业余书店》,作者邱小石和《干净的错误》作者胡颖曾共事,是长期的合作伙伴。邱小石邀请胡颖为《业余书店》做整体装帧设计,我也因此与胡颖相识,后来又请他给我编辑的《四明别墅对照记》做设计。在这些合作过程中,我对胡颖的设计有了初步的了解,觉得他是一个有着独特理念与风格的设计师,也期盼与他有更多合作。《干净的错误》书稿是邱小石推荐给我的,他了解我做书的路数,知道我一定会喜欢。所以这种合作几乎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刻意的策划,就是这样,书稿从作者胡颖交到朋友邱小石手上,邱小石再转手交给我,我差不多也就是简单地交到印刷厂。我信任胡颖的设计与内容,也信任邱小石的眼光与推荐,我相信他们也信任我对图文书出版的掌控与理念。
  
    作为一本关于设计的书,与市面上大部分论述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的书不同,我们在《干净的错误》中看到的是一位设计师,具体而鲜活,绝不装腔作势,可以看到他的生活、思想、创作。交到我手上的书稿已经是数码样书,除了没有出版社的社标、版权页等出版信息,它已经具有一本书的完整形态。整本书透着完全统一的气质,书名、文字、设计,都在无损地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是一位气质独特、干干净净的设计师。
  
    我把胡颖这种作者称为“大作者”,与一般的作者不同,“大作者”不但提供文字内容,还提供图像内容,还负责整本书的视觉呈现,包括内文版式设计和封面装帧设计,以及纸张和印刷的考虑。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作者作品”,编辑几乎消失了。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我也称之为“现成的书”。与此同时,作者也是这本书最好的营销工具。通过在作者的社交网络,设计师群体来推广,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推广手段。新书发布、读书会、作者签名、网络直销等方式对销售产生了直接的推动。
  
    目前,中央编译的“梦想家”品牌,主要出版领域是图文书,其中有一个板块就是“作者作品”。这个板块已经出版了一些作品,像日本设计师的松田行正《零》、《圆与方》,意大利美学家艾柯的《美的历史》、《丑的历史》、《无限的清单》,钟芳玲的《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这些作品都是图文并茂的,但所有的图文内容与设计形式都是作者深度介入完成的,有些是作者独自设计,有些则是作者与设计师合作,使作品的展现形式完全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事实上,这些书都非常受欢迎。这些书往往透着整体的美感,通常不会出现不协调的短板,所以更容易为对美感挑剔的读者接受。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一般的纸质图书衰落,这种可以视之为艺术品的“作者作品”必定越来越受欢迎。

 

    编辑背对

 

    做充满想象力的书

 

    郭宜(重庆出版集团副编审)  @飞机的坏品位在微博上非常活跃,表达的内容是很多人想说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和其他“粉丝”一样关注他,喜欢他,很自然我们就策划了关于他的选题。在做《香蕉哲学》的时候,我们力图将作者的文字、摄影、心理治愈等各个方面进行立体化展示,所挑选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微博上的文字,还包括时尚短篇、电影音乐的个人体验,甚至还有“知心大叔信箱”。当代很多年轻人是很迷茫的,对于自己所喜欢的、想追求的,很难找到方向,而这个书里面有很多这些充满正面引导意义的短句和短文,没有通常所见的时代隔膜感,其切入点包含广泛,更贴近生活,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书的精巧之处还在于,无论装帧还是书名,都需要充满想象力,我们一直用“艺术品”的标准去打造每一本书,期望与传统的书籍有所区别,根据具体的内容,找到适合的风格以及方式。《香蕉哲学》的封面用了大面积烫金,内页排版尝试了两种阅读方式,而《樱桃之书》的封面则运用了立体植绒技术,图片与文字独立成篇,这些都表达了书籍装帧“自由与美”这个理念。在营销与推广上,除了传统模式,我们尤其重视数据信息的收集,针对作者的大量粉丝,在“大数据”背景下,将读者、品牌有机组成一个全媒体渠道,尝试符合作者“调性”的多元营销方式以及线下活动。例如,将作者的微博推广结合起来,开启“网签模式”;针对作者学设计的背景,尝试一些个性化图书定制单品,试图将图书丰富化、艺术化。至于说遗憾,其实《樱桃之书》封面的那个樱桃是想做立体刺绣的,因为他符合这本“祖母的书”的调性,希望其他书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