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巴黎图书沙龙——中国文学熠熠生辉
2014-04-04作者:朱烨洋新闻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浏览人次:240

    编者按 刚刚落下帷幕的第34届巴黎图书沙龙,主宾市上海代表团“满载而归”,而在以“魅力上海,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上海展区内,共展出近800种、2000册精品图书,王安忆、毕飞宇、李洱等20余位中国作家集体亮相,让更多的法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学。本报就此展开专题报道。

    “王安忆的签售在哪里?”巴黎图书沙龙的中国展台前,一位中国留学生急匆匆地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询问,她说自己一直很喜欢王安忆的作品,听说王安忆在巴黎图书沙龙有活动特地赶来。除中国留学生外,还有很多法国当地读者赶来参加王安忆的签售活动。

    这不仅反映出王安忆及其作品在法国的魅力,其实也是中国作家的作品近年来在法国深受读者热捧的真实写照。在巴黎图书沙龙现场,国内著名作家刘震云、毕飞宇、李洱、陈丹燕等人作品的英文版或法文版也集体亮相。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巴黎图书沙龙针对18岁以下读者和26岁以下大学生免票,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的关注。上海主宾市展台也成为书展现场人气最旺的地方,很多人赶来参加作家王安忆签售并与其合影。

 

    知名作家更易进入法国市场

    3月20日,在巴黎图书沙龙上海主宾城市系列活动开幕式的现场,当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说到王安忆的名字时,很多法国读者都在四处张望寻找她的身影。深受法国读者喜爱的王安忆,其作品《长恨歌》的中文版与法文版也被当做礼品在书展上赠予法国政要艾罗。

    2006年,王安忆作品《长恨歌》法文版面世,出版社坚持一字不删地出版了700多页的完整版,目前已经发行了近3万册,也正是从这本书开始,王安忆的作品被法国读者广泛接受。

    当前在法国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主要还是以少数知名作家的作品为主,林语堂、老舍、钱钟书、汪曾祺、余华等人的作品近年来都已经陆续翻译成法语,进入法国主流文学市场。“像莫言、韩少功、毕飞宇、李洱等名家在法国比较受欢迎,很多作品出版后销量也不错。”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权经理毛静彦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

    “非著名作家的作品想进入法国出版界还是很难的,除非是图画类或者学术类图书。”毛静彦说。她认为,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尤其是法国文化还有一定差异,很多中国作品里的表述方式和文字内涵对于法国读者而言理解起来比较费力,这也决定了有些图书很难进入法国市场。

    在上海主宾市展台前,竖立着大幅展板介绍王安忆、毕飞宇、李洱、陈丹燕等人的相关情况介绍,不时有法国读者驻足浏览,这里面也会有一些是他们在巴黎书店见到过的熟悉面孔。“法国的书店对于中国作家及其作品的推介力度还是很大的,通常都会把作家介绍和相关图书放在书店显眼的位置进行展示。”毛静彦认为这对法国读者了解中国作家是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反映中国现实图书备受关注

    “相对于传统文化,法国读者对反映当下中国及中国人状态的内容更感兴趣,比如城市建设、乡村问题等。”多次与法国出版社洽谈版权交易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对外合作部主任刘靖表示,相较其他欧洲国家,法国读者对中国的很多图书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中华书局总经理助理尹涛介绍,《于丹〈论语〉心得》2010年年初在法国上市,前8个月便取得了7万多册的销售成绩,并且曾有25周登上了翻译类图书排行榜,这本书打开了传统文化类相关图书领域的法国市场。

    随着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法国读者渴望了解反映当下中国状态的作品。“他们比较喜欢反映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变化的书,十分渴望了解这段时间中国在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育海介绍说。

    据了解,《推拿》法文版在法国市场销售已经超过3万册,对于毕飞宇的很多作品法国出版界也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新作《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也很快进入法国出版商的视野。在参加巴黎图书沙龙之前,上海九久读书人便与法国菲利普-毕基耶出版社就该书达成版权贸易意向,并在书展现场签署版权输出协议。此外,菲利普-毕基耶出版社计划进一步引进中国年青一代作家的作品,以满足法国读者对中国当代青年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的兴趣。

    版权交易硕果累累

    中国文学走进法国的背后是中法两国版权交易的繁荣。记者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了解到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主宾城市展团在今年巴黎图书沙龙期间共达成版权交易过百项,其中上海出版输出项目39项、引进47项、合作出版1项。上海以外的参展单位输出项目25项,引进项目61项。在巴黎图书沙龙4天展期内,上海主宾城市展团销售图书33000欧元。

    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法国出版社就《谢阁兰与中国百年》达成版权输出协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京审判文集》《莫言研究指南》和《沈从文研究指南》分别受到法国及英国出版商的青睐,已经签订版权输出协议;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与法国出版社就“三毛漫画系列”《三毛新生记》《三毛解放记》等签订了版权输出合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法国出版社就《红楼梦》连环画(共计20册)签订版权输出合同……

    提到中国文学进入法国主流图书市场,不得不提菲利普-毕基耶出版社。该社已经成为欧洲出版中国作家作品最多的出版社,曾经先后出版了王安忆的7本书,如《长恨歌》《三恋》《月色撩人》等书,以及《平原》《青衣》《推拿》等6部毕飞宇作品,并签下了《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此外,李洱、孙甘露等作家的作品也都已经通过该社出版。本届图书沙龙现场,菲利普-毕基耶出版社在展区内也对中国作家进行了展示和推介。

 

■记者手记

华丽的巴黎 朴素的书展

                   朱烨洋

    在巴黎,要想感受法国人读书的氛围有很多好去处。

    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一直是到巴黎旅游的人们必须要去的地方,在这里也许不必太刻意寻找便会遇见海明威、萨特或者毕加索晒过太阳的咖啡馆,这些咖啡馆一直都在,坐在咖啡馆里读书看报的习惯也依然。

    当然,在岸边你也会遇见街头商贩们售卖旧书,这其中也常见到孔子或老子像做封面的中国传世经典图书。游客也好,当地居民也好,常常驻足书摊前,在这里寻找萨特或莫奈,绘画或其他一切。

    然而真正让人感受到法国人对阅读充满热情的还是在巴黎图书沙龙的现场。

    巴黎图书沙龙开幕时间是当地下午5点钟,巴黎习惯性的不打招呼便下起了毛毛细雨。而在凡尔赛门展览中心门口前早已排起了长队,人群中有花白头发的老人,也有还在婴儿车里就被父母带来感受读书氛围的孩子。展览中心大门一开,所有读者就奔向展台寻找自己喜爱的图书,将晚的天色丝毫不能阻拦他们来参加书展的脚步。

    的确,法国读者对书展的热情也让参加过很多次国际书展的国内出版社参展人员感到震撼。要知道除了18岁以下青少年和26岁以下大学生免票外,其他读者都要购买差不多10欧元左右的门票入场。作为欧洲对公众开放程度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之一,巴黎图书沙龙的确充满了人气。

    书展现场最多的读者是孩子。通常是由老师们带领整个班级的孩子一起来逛书展,午饭时间,孩子们便席地而坐,拿出带来的面包就着矿泉水填饱肚子,然后接着逛书展。

    现场销售图书也是巴黎图书沙龙的一大特色,每家出版社的展台前都会设置一个简易收款台,常常有读者看到感兴趣的就付款买下,现场排队付款也是巴黎图书沙龙常见的风景。与国内图书经常会有折扣优惠不同,法国图书一律统一标价出售,至多允许5%的折扣,网络书店也不能例外。因此书展现场的图书大部分也都没有折扣,但销售依然很好。

    让作者、出版人与读者近距离面对面沟通是书展的一项功能,巴黎图书沙龙也如此,但不同的是,这种沟通和交流似乎更自然和纯粹。记者在法国一家出版社的展台前选中一本体育类图书,现场一位法国人走上前来指着书籍封面上的名字告诉记者,他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然后和记者简单地聊天后,笑着帮记者签名留言。像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小朋友们排着长队,只为等待漫画书作者在图书扉页上画一幅漫画。小朋友认真等,作者不厌其烦地认真绘画,场景特别温馨。

    “巴黎图书沙龙很朴素很实在,这与我想象中处处华丽的巴黎有很大不同,然而正是这样,才比较符合文学发展的本质。”与王安忆一样,所有参加过巴黎书展的人都会有如此印象。

 

■访谈

 

李洱:中国作品一点都不弱

 

                     朱烨洋

 

    3月阳春,李洱的《花腔》法文版面世。“我不了解法国读者的兴趣,我的书也许不一定符合他们的阅读口味。”针对《花腔》法文版未来的市场表现,李洱坦诚地表示。作为作家,李洱并不喜欢炒作自己的作品,也不喜欢把精力花在研究读者的阅读兴趣上,踏实写作才最重要。“如果你要读的话,相信我的书不会让你失望。”李洱自信地说。

    这本《花腔》在很多国家已经足够风光,尤其是德国。2009年,《花腔》德语版出版,在德国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这部作品连同更早出版的《石榴树上结樱桃》,都曾经享受过德国读者举办系列诵读活动的待遇。在德国一所大学关于世界各国文学的选修课上,讲到中国文学便以《花腔》为例来分析。此外,哈佛大学也曾经开过以《花腔》为内容的课程。

    除《花腔》外,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同样深得海外读者喜欢。这本书已经发行过多国语言版本,德语版更是因为深得德国总理默克尔赞赏而广受关注。当《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开玩笑地表示李洱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受益者时,李洱哈哈一笑。

    《花腔》的法文版是李洱第一部翻译成法语的作品。此前,广受欧洲读者好评的《石榴树上结樱桃》也曾经有机会在法国出版。“那时候一位翻译者本来快完成,但最后却放弃。李洱对这位翻译者的半途而废并没有太多责怪。最终,李洱接受了出版社的赔偿,本来该是他第一本法文版作品的《石榴树上结樱桃》也就此搁置。

    “中国作家的作品和欧美顶尖作家的作品比起来一点都不弱。”在和欧美一些作家的交流中李洱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国内出版的许多法国作家的作品我都看过,也很喜欢。”李洱表示。在巴黎图书沙龙上与法国作家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法国作家更加注重具体、细微的描写,有点像上世纪90年代中国作家的创作状态。

    一部文学作品在其他国家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为了尽可能保持原作的风韵,李洱每次都要约见翻译者。“好的翻译者应该既是汉学家又是翻译家,每次翻译之前我都会和他们聊一聊,通过聊天便可以知道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李洱说。目前,美国相关出版社也正在翻译《花腔》,西班牙语版本也有计划推出,只待找到合适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