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商务印书馆、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候选人
2014-04-22浏览人次:1222

北京丰台二中校长王志江,希望师生以阅读丰盈生命,从而活成一部传奇大书。

 

    王志江:让生命活成一本书

    对阅读的痴迷,源自王志江的亲身体验。在湖北的一个偏僻山村里,是村中说书人的故事,给了童年的他一双梦想的翅膀;自觉的大量阅读,让他成为村中第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但是,性格内向的他却安静得如同一棵树,从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扎根于北京丰台二中,潜心阅读,内修以成己,并努力践行以成人、成事。

    从2006年起,他就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和他的为人一样,他推动读书亦不张扬,却做得细致深入:请专家精选经典书籍,确保源头的科学与丰富;为每个班级及校园公共区域设立图书柜,规定每周三节阅读课成为每个孩子的必修课;组建教师读书会,确保教师的不断成长;设立校园阅读节,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确保阅读与师生的生活、生命产生共鸣……

    作为校长,王志江尤其重视教师的阅读。经过9年的发展,教师读书会已成为运转良好、多元立体的专业阅读组织:每周有6个读书会开展读书活动,从全校教师、行政后勤人员参加的共读,到所有学科的分组共读;从学科本体论知识到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的经典著作,每个组都有自己的必读书目和自选自读书目。本学期,他还给初一学生开设了中西哲学课,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王志江还通过多种平台默默地向社会推广阅读。平日,他在网络上带领100余位全国各地教师,共同研读数学经典;寒暑假,学校与新教育研究中心联办的共读活动,每次都有百余位全国各地教师蜂拥而至……

    就这样,王志江和教师们先后共读了100余本教育经典,组织了500余次阅读交流会和10余次网络读书交流会,参与的校内校外教师1000余人。但这些年他几乎拒绝了所有采访,很少有人得知京城一角还有这样的校长,在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信念推动阅读。他说,他只是希望让师生都能以阅读丰盈生命,从而活成一部传奇大书。谦和低调的他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生命逐渐丰厚,正在成为一部耐人寻味的佳作。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坚守并传播“读、思、研、行、写”的阅读观,还让自家的书屋成了学生流连忘返的“熏书香、悟学道”之地。

 

    任勇:坐拥书屋话读书

    任勇家里书太多,一万多册,实在放不下。2002年,他买下与家相邻的一套一房一厅专门做书房。但他绝对没有想到,这一房一厅的“纯”书房,成了闻名一方的读书论道之地,大家坐拥书屋话读书,不亦乐乎。

    一批批老师来到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的任勇家,在这间书屋里,他向老师们传播他的“学、思、研、行、写”阅读主张,他认为光读书还不够,还要“思、研、行、写”。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人是靠思想直立的,没有“思”是不行的,仅有“思”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思”的基础上进行“研”。“学与思”、“思与研”还不够,还要践行,走向且思且研且行的境界。教师成长,“学”是“思”与“研”前提和基础,“思”与“研”是“学”的总结和提高,“行”是“思”与“研”的实践,而“写”则是“学、思、研、行”的概括和升华。

    他当教研室主任时,要求每个教研组每次集中时都要开展“佳文共欣赏”活动——每人都要推荐一篇值得大家分享的佳作;他担任校长时,每学期学校都会赠书给老师,鼓励老师们“有书赶快读”;他担任教育局副局长,无论讲话还是讲座,都在强调他的阅读观——没有阅读是不行的,仅有阅读是不够的。这“不够”之意,就是教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思之、研之、行之,最好还能写之。他还积极参与“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在他的推动下,厦门第一批100个“教师学习共同体”呼之欲出。

    任勇更没有想到,他的书房还成了青少年读者向往的乐园。厦门市图书馆为鼓励青少年多读书,每半年评选出一批优秀小读者,到他的书房里让书香“熏一熏”,任勇向他们介绍读书方法,并对他们提出的读书问题逐一解答。

    消息传开,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家长,都想方设法与任勇联系,希望孩子能到他家的书房坐坐、聊聊,家长说:“让孩子听听任老师的教诲,读书的境界就大不一样啦!”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许睿,帮助郑州市各县(市、区)创建了200多所“书香校园”,近千个“书香家庭”……

 

    许睿:人生因阅读而精彩

    25岁的许睿,中国首届文科“电大”——“汉语言文学”大专毕业后,便改行当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16年的初、高中教学生涯,她始终致力于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使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自主阅读。许睿的课堂教学,每节课师生教学互动时间都不会超过20分钟,其余时间都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答疑解惑、反馈矫正、习作练习等。她几乎不给学生留课外书面作业,而是给学生布置很具体的课外阅读书目、篇目,规定学生每天的阅读量,并定期在“班会”或“早读”时间,让学生交流读书笔记及阅读心得。许睿对每届学生的“毕业赠言”都是同样的话:“汉语言是人类语言智慧的顶峰,她会给您的一生带来享用不尽的美好!努力读书吧,我亲爱的孩子!”

    39岁的许睿,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后,成为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15年的调研、教研中,许睿始终秉承“好读书,读书好,书好读,读好书”的信念——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给予读书方法,推荐优秀作品。

    许睿一直在培养一线教师创设阅读情境的能力、示范朗读的能力、组织各种活动以彰显学生阅读水平的能力。十多年来,她帮助郑州市各县(市、区)创建了200多所“书香校园”,近千个“书香家庭”;培养了一批“教师读书模范”和“学生读书典范”;举办了各种读书报告会……

    许睿常爱说:“要想让孩子爱读书,家长首先要读书;要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一定要是读书的楷模。”她要求各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每学段“课外阅读要求总量”,各年级每学期都要布置一定数量的具体阅读书目,每个月分册、每周分章节、每天分篇作为具体阅读内容,早读或课前以各种形式反馈阅读效果,以此来督促教师和学生坚持每天读书。

    如何给予读书方法?许睿强调:“读书要精选内容,读书更要有速度”。例如,默读与朗读、略读与精读、浏览与跳读、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读后批注——这些阅读方法的作用和意义、特点与长处究竟是什么?许睿一定要在课堂上、教研时让师生搞明白,真正做到“课内习得方法,课外补充实践”。

    对于推荐优秀作品,“关工委”、“师资培训处”、“教师进修学院”等单位,每年都会向一线教师提供阅读书籍。许睿调研时,对此会进行多方了解,针对一线教师的阅读水平及教学需求进行详细地指导,并对不同学段的教师,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目。教研时,她还要求一线教师每教完一篇课文,都要向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篇目,并予以阅读指导。

 

 

北京十一学校语文教师闫存林,利用语文功能教室带动学生阅读,为学生营造着山高水长、滋润心灵的读书园地。

 

    闫存林:教室里总有一束光

    闫存林老师热爱读书,从大学时代便流连于北京书市及各个角落的旧书店。他涉猎广泛,文学、历史、哲学、美术、戏剧乃至计算机、外语均在他的阅读范围内。如今,他已收藏图书2000余册。他买书除了注重书的内容,还注重书的版本,他也乐于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现在学生去书店买书,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也会挑选辨别了。

    他有一间教室。早上,灿烂的阳光毫无遮拦地照进来,便能看到对面的4个书架静静地立在一片亮色之中,这是闫存林的语文功能教室。书架上的这些书当然不是随意从书店挑选的,而是他带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阅读团队经过共同研究遴选的。这个名为“中学生名著阅读分级”的研究项目,为各年级的名著阅读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分层定位。闫存林组织各年级学生分头阅读,分别为每一本书写出了导读。

    由于了解学生,更了解书,闫存林参与了由朱永新总策划的《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研制工作,在之前所作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选目范围,包括文学、人文、科学三大类。目前书目研制工作已近尾声,相信发布后将会使更多中学生获得阅读的乐趣。

    这间语文功能教室的400余本书就是书目研究的部分成果。这些书都是闫存林与学校的其他语文教师利用周末时间选购的。书籍分门别类,他和学生们一起贴上标签并盖上语文功能教室的印章。在整理书籍的过程中,学生翻阅着新书,充满了欣喜和阅读的渴望。

    在十一学校,这样的语文功能教室不止一间。在闫存林的带动下,十一学校语文功能教室充满了文化的味道,且各具特色。这里不仅是老师上课的地方,更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地方。除了平时的自由阅读之外,在高二年级,闫存林会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阅读,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书籍,安静阅读。闫存林会打印一张表格,记录学生阅读的图书以及学生阅读的进度,表格张贴在教室后面的贴板上,并以此为依据研究学生的阅读趋向。他还与学生一起设立月度推荐书目,当然,假期作业也彻底改变,由读书及阅读汇报代替了原来的练习册作业。

    自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24年来,闫存林一直勤恳地耕耘在教学第一线,2013年被评为“搜狐中国教育年度教师”。他用阅读之光照亮这间他热爱的教室,在这里,他感到深深的满足与幸福。

 

 

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局局长李庆平,不仅改变了一所学校,而且用“十条读书新理念”和“高效海量阅读”行动促进了县域内“十万人家尽读书”。

 

    李庆平:让师生尽享生命的张力

    2001年,李庆平走上诸城市实验中学校长岗位。语文教师出身的他认为经书香浸润的教师不仅能丰盈自己的人生,还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实现教学的创新。而学生唯有以书籍做根基,才能让精神健康成长,让生命焕发精彩。于是,他提出了文化立校方略:充实图书馆藏书、开放图书馆、开设阅读课、设立班级图书角和校园“流动阅览室”、创办校报校刊、组建记者团、成立学校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他创立了百日“读书节”,倡导给那些爱读书的孩子一个特权,让热爱阅读的种子在师生们的心里萌芽、开花。读书节期间,师生共同参与读书,人人撰写推介文章、读书笔记;图书推介、图书超市、课本剧表演,与名家座谈等系列活动,让读书气氛更加活跃。李庆平在诸城实验中学任职11年,读书节也连续举办了11届……

    2012年,担任了教育局局长的李庆平坚持“改变,从阅读开始”的思路,继续播撒阅读的种子,以阅读改变全市师生的生存状态。他先后提出了“学生不热爱阅读是教学的失败,也是教育的失败”、“办好一所学校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阅读新理念。带领全市师生加入新教育实验,在全市中小学校推行“高效海量阅读”工程,并将其与新教育营造书香校园行动、书香家庭建设、读书型社会建设、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经典诵读活动等融汇起来,每年实施学生“千名读书之星”、“书香教师”和“十佳书香校园”、“十大推动读书人物”的“千百十”读书激励推进措施。他还在教育局机关倡导读书学习之风,带领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带头读书;向校长、老师们推荐书目,引领读书风尚;争取社会力量,设立“人民教师基金”资助教师著书立说,设立“卓越出版奖”奖励一线教师中的优秀出版者。作为市政协常委,他撰写提案呼吁在县域内设立全民读书日;他创立“教育干部演练场”,让校长和局机关干部定期展示读书学习成果,并组织读书知识竞赛活动。

    李庆平一路走来,不断播撒阅读的种子,他所做的是让身边的人都喜欢阅读,让师生尽享生命的张力。——这个,他真的做到了。

 

 

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小学语文教研员陈小平,致力于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用浓浓的书香浸润孩子的童年。

 

    陈小平:用书香浸润孩子的童年

    2001年初冬时节,陈小平走上了江苏省盐城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岗位。此时新课程改革刚刚拉开序幕,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喜爱阅读的他兴奋不已,预感到孩子阅读的春天即将来临。

    在他的倡导下,盐城市小学生课外阅读由学校到县区,再到全市开始逐步启动。这项深得孩子们喜欢的事说起来容易,可真正要在经济欠发达的盐城市城乡小学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几年下来,加入推进的学校数量没有大幅增加,只有一些有想法、有良知的校长还坚持着做。

    这样尴尬的推进现状并没有吓退陈小平,他用一年多的时间,跑遍全市9个县(市、区)及市直小学,实地调查了解学校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困难。经过调查,他发现基层学校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困难除了没有书源以外,就是教师不知道怎样指导学生去阅读。2006年,他主持省重点课题“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把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推荐书目、怎样上好阅读指导课等列为研究内容,并整理出版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手册》一书。此研究成果获得了江苏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也为全市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

    2010年底,市教育局下发了由陈小平倡导并起草的《盐城市加强全市中小学语文和英语课外阅读指导》,加大了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力度。几年来,陈小平努力做了这样一些有创意、有影响的事:下发《盐城市小学生课外阅读五年行动计划》,每年举办全市小学生课外阅读现场推进会;举办全市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及读书心得征文活动,采用市、县、校三级联动的形式,3年来全市已有30多万人次的小学生参加读书、竞赛、征文活动;创办“盐城市首期小学语文教师青年读书班”等,去年他还申报、立项省级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以此来带动、推进各地、各学校扎实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

    正是陈小平这么多年的坚守、坚持,盐城市小学生课外阅读呈现出喜人的整体推进态势。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但他坚信,只要坚持和努力,那浓浓的书香必定会萦绕在小学生的身旁,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文,13年来坚持在全市教师中实施“新世纪教师读书工程”。

 

    陈文:引领教师成为读书人

    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从教研员到教研室主任再到教育局副局长,陈文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一直是“教师是我师,我是教师友”,他尤其关注教师心灵的丰富。

    浏阳有近万名教师,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困惑教育管理者的难题。陈文喜欢“空袋子不能直立”这句西方谚语,坚信读书才是丰富教师心灵的基本途径。

    2001年,在时任教研室主任陈文的倡导和建议下,浏阳市教育系统启动“新世纪教师读书工程”,要求每个教师每年读三到四本书,这些书中既有教育名著,也有人文、心理等类好书。

    为了推动读书工程的实施,陈文每年都会亲自制定读书工程实施方案,精选书目,提出具体要求,为教师统一购书分发到校。他还要求教研员编著《教育名著导读》,召开名著研讨会,并下校为教师进行读书辅导讲座。同时,市教育局将学校和教师读书工程情况纳入单位和教师年终绩效考核,对工作开展得好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每年还在全市教师中评选“百名读书积极分子”和“百篇读书心得”。开展教师读书工程13年来,已先后评选1100名读书积极分子,1100篇优秀心得。如今,浏阳推动读书的做法正在被周边县市乃至全国一些省市复制。

    “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是陈文与教师交流时最喜欢说的话。在他的影响下,现在的浏阳教师谈起苏霍姆林斯基、杜威,无人不知;说到“生活教育论”、“民主教育论”,无人不晓。

    通过多年的坚持,浏阳推动教师读书的行政力量正在逐渐弱化,读书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习惯。对于即将走进第13个年头的“新世纪教师读书工程”,作为发起者与主要组织者,陈文也有自己的思考:面对新的形势,在书目的选择上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目前,许多学校成立了各具特色的读书会,这既是对读书工程的积极回应,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在组织实施全市教师读书工程的同时,陈文更是身体力行,他每年读书都在50本以上。近年来先后出版了《漫步教研幸福路》、《研究型教师导论》、《教师,可以更优秀》等专著。

    有人说,陈文是一棵树,浏阳的教师是一片森林。因为有了这棵昂扬生长的树,这片森林愈发显出勃勃生机。

 

 

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校长陈克文,多年来不但自己酷爱读书,而且努力推动师生及周围人爱上阅读。

 

    陈克文:读书让生活更美好

    “读书第一,教书第二”是陈克文的口头禅。他认为只有读好书,才能教好书,才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早在2001年,时任海南省粮食学校校长的陈克文,在全校教师中发起“四个一”活动,即每位教师每年要读一本教育理论书、做一次专题发言、写一篇教学论文、研究一个小课题。而且要求先确立课题,围绕课题去读书,围绕读书作发言,围绕发言写论文。2004年他调任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校长以后,仍然坚持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四个一”活动,这项活动在有力推动老师们广泛阅读的同时,促进了学校教研水平的显著提高,海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曾向全省中职学校推广。

    打造“书香校园”始终是陈克文治校坚守的理念。在别的学校,图书馆就有一栋楼,所有的书籍都集中在楼内。可是在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陈克文则将图书馆、阅读室建在了教学楼中间层,他说这样更方便学生就近阅读,他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把工作重点从“管好书”转向“介绍学生读好书”上来。他倡导在教室里设立“图书角”、在学生宿舍设立“新书角”,让校园充满“书屋”气息,并积极推动学生阅读,在校内设立了“名师讲坛”、“书痴讲读书”、“读书交流会”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读书、立志、成才。该校在全省首创“百项发明创新工程”,鼓励师生通过广泛阅读和动手实践大胆创新。

    多年来,他坚持将自己读书的心得结合学校的实际教育工作,每周给全校学生写一封公开信,与学生畅谈读书、理想、人生,深受学生欢迎。近日,由这100封信结集而成的新书即将出版发行。

    校长的个性决定学校特色。陈克文执着的阅读个性深深地影响着全校5000多名师生,校园内浓郁的读书氛围使这所学校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其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始终立于全省中职学校前列。由于办学成效突出,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等诸多荣誉称号,2013年该校又以优异的办学成绩步入全国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列。而作为校长的陈克文也先后荣获“海南省特级教师”、“海南省中小学十佳校长”、“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校长陈爱玉,推行“海量阅读”,并大刀阔斧进行课程、课堂变革。

 

    陈爱玉:用阅读的力量促进学生成长

    “明理之要必在读书”,这是陈爱玉校长对待读书的座右铭。她不仅自己喜爱读书、善于读书,而且她把这种行为转化为一种信仰、一种理念,唤醒着每一个与她同行的同事和学生。“用阅读的力量改变和发展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坚持这样,教育就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也是陈爱玉校长的办学理念。

    从2007年新课程实施伊始,陈爱玉校长就敏锐地意识到阅读对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的学生至关重要。于是,她率先提出“海量阅读”,并大刀阔斧进行课程、课堂变革。第一,进行组织结构重组,构建海量阅读运行机制保障;第二,推行海量阅读进课程,构建海量阅读课程保障,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又分学科阅读和综合阅读,学科阅读又分教师推荐必选阅读和学生自选阅读等;第三,整合大语文教学,构建海量阅读的课堂保障,通过保障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时间和内容,实现“三文教育”,即文字、文学、文化,倡导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开展教师的“儒家讲堂”;第四,校内阅读和校外阅读相结合,构建海量阅读时间保障,每周二开设全校学生定时校内阅读课——静读课;第五,构建形式多样的阅读评价体系,构建海量阅读评价保障,连续5年来的开学典礼主题都围绕阅读展开,奖励阅读量在350万字以上的“海量阁大学士”也成为开学典礼的高潮。

    “在网络时代,快速浏览已经成为习惯,学生们捧着一本书静读,其实是一种修炼。”把这种修炼变成一种好习惯,就能成为改变孩子的力量,陈爱玉校长把这种力量用数字进行了诠释:一个学年,孩子们能上35节这样的静读课,共1750分钟,每个学生平均阅读约87万字,走进一七一中学的学生每学年的校内阅读都在120万字以上。

    如今,在一七一中学,阅读不仅已成为每一个教师、学生的习惯,而且成为学生表达思想、彰显素质、生成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学年,学生在国家刊物、省部级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数十篇;数百名学生走上海量阅读大讲堂进行专题讲座。因推行海量阅读、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不断提升,陈爱玉校长被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主任陈瑜,致力于推动“教师阅读计划”,并先后实施了“学生全科阅读计划”和“家长教育行动计划”,改变了全区的教育生态。

 

    陈瑜:让阅读改变教育生态

    2011年12月,当过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并在县教委和重庆市教委工作过的陈瑜,出任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主任。多年的教育生涯,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活动中有一些元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些基本元素缺失了,那样的教育必定是有缺陷、有硬伤的。两个月之后,他在九龙坡区作的第一个教育工作年度报告中,就明确提出着力调绘“爱心、书香、理性”的九龙教育“三原色”,并将“书香”作为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随后,他直接推动完成的一份近2万字的《九龙坡区教师阅读调查分析报告》却让他心情复杂:仅有26.1%的教师选择阅读作为主要消遣方式,排名在看电视电影、外出旅游、体育锻炼之后……推动教师阅读势在必行。在陈瑜的直接策划下,2012年11月,九龙坡区正式启动实施“修远行动·教师阅读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和推动全区6000多名教师开展读书活动。

    陈瑜主导制定了《九龙坡区教育系统“修远行动·教师阅读计划”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他亲自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聘请21位市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并建立起一系列保障制度,将全区70多所学校的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将教师阅读情况纳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管理体系,加大学校图书室建设和图书配置力度。

    陈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教师阅读计划”的深入实施,不仅为全区教师推荐了130种阅读书目,还收集名家学者关于阅读的论述,编印《卓越,从阅读起步》一书,发给全区所有教师,解决认识问题;将“书香校园建设”作为九龙坡区与中国教科院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六大实验项目之一,首批项目学校有22所;举办“九龙教育大讲堂”、读书沙龙等活动,发挥专家引领、相互切磋等作用;举办全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设置“理论考试、讲课比赛、专家答辩”3个环节,开展“书香校长”、“书香教师”评选活动,引导广大校长和教师真正行动起来。

    陈瑜还将“教师阅读”向学生和家长延伸,又先后实施了“学生全科阅读计划”和“家长教育行动计划”。如今,九龙坡区的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陈瑜认为,教育生态的改变才是最为重要和深刻的改变。他坚信,只有在一个健康的、积极的、本真的教育生态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会真正成为现实。

 

 

深圳市丽湖中学校长房超平,倡导全员读书,把整个学校变成了一个“图书馆”,让师生的阅读触手可及。

 

    房超平:把学校变成一个“图书馆”

    2012年9月1日,房超平来到丽湖中学——深圳市南山区的新办初中。这所学校的学生80%左右是来深建设者子女,行为习惯与深圳这座城市格格不入;绝大多数教师是“80后”,很少有人阅读教育理论书籍,生源状况和教师结构令他感到“压力山大”。

    经过思考,全员读书活动成为他建设新学校的重要选项。他深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落实全程学习的办学思路。所谓全程学习,就是针对学校实际,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品牌建设的着眼点,放在课堂教育(包括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课堂内外、初中三年、学校教育、校内校外(包括家庭和社区资源的运用)进行全程整体设计。

    全程学习的办学思路使房超平选择了建设学习型学校的道路,他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型学校建设唯有通过全员读书活动才能有效实施。

    为了使全员读书活动成为师生的切实需要,触手可及处便是图书,学校把有限的图书经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班级、学科组以及每个任课教师。房超平介绍说:“我们将所有的图书经费按照每个科组3000元、每个老师5000元、每个班级3000元进行分配,让教师、班主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图书。”这种“藏书于民”的政策把整个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图书馆,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阅读自己需要的书籍,真正实现了无障碍阅读。

    把书配送到师生身边后,还必须通过制度来推动落实。房超平在全校提出了“四共”的全员读书要求,即干部共学理论、教师共享体会、学生共读好书、家庭共闻书香。每学期干部要制定自己的读书方案,并在每周一次的行政干部会上,轮流用一个小时分享一本理论专著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教师要通过双向式培训(指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被培训者)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通过读书人物评选、推荐活动以及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促进学生的广泛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并组织学生轮流在升旗仪式上分享读书体会;通过制定书香家庭星级评价标准(家长自我申报、班级推荐、学校评选),督促亲子读书活动的开展,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生活行为,改善学生在家庭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如今,让阅读触手可及,已经在丽湖中学成为现实。未来,让阅读改善品质,必将成为助推丽湖中学品牌发展的引擎。

 

 

安徽省利辛县城关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范引,凭着永不放弃的信念,带领乡村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

 

    范引:追寻着草根阅读的教学梦

    2013年5月,一个瘦小单薄的女孩吃力地拽着一个蛇皮袋走进县教研室。“我是陈桥镇三王村学校的特岗教师范引,这是我和我的学生两年来的读书笔记,听说教研室在搞阅读推广活动,请看看乡村孩子的读书生活吧!”

    打开范老师带来的读书笔记,大家都吓了一跳,500多人的乡村学校,一个学期的借阅记录达2273次。随便抽出一本来,在孩子们歪歪扭扭的文字之外,必有范老师或长或短、或赞或责、颜色不同但结尾处必有“你很棒,姐姐渴望读到你更多更深的感受”的评语,笔记本子里不仅有孩子们彼此间的阅读互评,更有范老师对孩子笔记的勾画点评。

    读范引老师的工作笔记,才能真正感受到她对阅读的一腔热爱:“一直觉得我在这个学校是个很孤独的人,似乎和别人不一样,我对读书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渴望和狂热。可是仅仅自己狂热也就罢了,还强烈希望学生也和我一样热爱阅读。从上学期开始,从那批免费图书到来开始,从我自告奋勇当上这个小学校的图书馆馆长开始,从给八年级和九年级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开始,我与学生的阅读之旅就开始了。”

    陈桥镇三王村学校是一所地处偏僻的乡村学校,范老师的阅读活动遇到很大阻力,先是每周两节的阅读课被中考复习挤占,然后是孩子们根本就不喜欢读经典的大部头书籍,再就是如何批阅阅读笔记。每天都有阅读笔记送来,老师的及时批阅程度与学生交送笔记的速度成正比。

    “读书课不会影响中考,反而会与中考成绩呈正相关。”范引积极做校长的工作,“你给我留足每周两节阅读课,我就给你一个惊喜的中考!”怕经典的大部头吓跑孩子,范老师自费订阅杂志,从五颜六色、有插图有漫画的青春杂志阅读开始。半年时间,学生的读书笔记由最初的不情愿和简单摘抄,到眼前的主动阅读,写读后感、诗歌、原创小说……学生的书越读越多,笔记越写越长。在一个还未完全脱离贫困的乡下学校,学生们深深地沉浸在阅读当中。

    在皖北、在乡村、在一个还未完全脱离贫困的乡下学校,范老师对自己的阅读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个过程不是一直都那么愉悦怡人的,也有很多的不快和痛苦,而且阅读也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情,也许到了他们毕业,也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放弃的念头冒出过多次,但范引知道自己永远都不会放弃。”在“为中国未来而阅读2013阅读论坛”宣城会议上,安徽省教科院杨桦老师称赞范引是“追寻着草根阅读教学梦”的乡村教师。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胡翼青认为,读书会是实践性的,其中应充满质疑、交锋和争论,这也是读书最终的目的——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

 

    胡翼青:用读书启蒙学术思想

    从2008年9月的第一次尝试开始,胡翼青组织的读书会已经成为南京大学人文学科学生培养最为前沿的“学术阵地”之一,周边河海大学、南师大的学生都喜欢往这里跑,人大、厦大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甚至会特地坐几个小时的动车跑过来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开题”。

    6年,胡翼青用“读书”让数百位懵懂的大学生开启学术梦想,并将读书会看作自己永久的精神栖息地。在这些举办了数百次的读书会上,不拘泥于学科,没有身份的限制,一切观点都可以发表、交锋与碰撞。宽广的边界让读书会“文理兼修”,也让读书会人气爆棚。胡翼青还特别倡导讨论,他认为读书仅仅是开始,而讨论可以让你思考,表达可以让你形成思想。在这片学术的土壤里,读书会的成员们往往比自己的老师更希望多读书,多讨论,多思考。

    2011年1月,胡翼青向南京大学教务处提交了一份申请,让读书会作为南大“三三制”本科教育改革的试点,获得了校方拨款。读书活动走向了制度化,并内化为学术性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及一个开放型课堂。

    胡翼青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轮流进行主题演讲,辅以教师和同学的点评以及提问。同时他还定期邀请一些学术界“大腕”来作讲座,推荐和带领学生不定期参加一些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在这一设计中,读书会形成了读书、讨论、表达的程序。胡翼青把“读书”这件简单的事升华了,他的读书会的特征在于表达,在于把默记的东西变成一种言语行动。“读书会是实践性的,不单单是发发书目,交流读后感,其中更充满了质疑、交锋和争论,这也是读书最终的目的——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胡翼青说。

    每年,读书会都会举办一些学者讲坛、学术研讨会等,并进行跨学科的讨论。“读书会的真正意义在于把大学生培养成阅读的个体,为愿意看书的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导向。现在大学生看书太专、太少,能让对学术有兴趣、对看书有兴趣的学生有地方讨论,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胡翼青说。

    近两年,校内外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创办了读书会,这让胡翼青非常欣喜。三月金陵,自由而学术的读书之风正吹拂大江南北。

 

 

深圳市宝安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倪岗认为,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喜欢阅读,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倪岗:点燃师生阅读火炬的一根火柴

    自2002年担任深圳市宝安区初中语文教研员起,倪岗就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区语文教师大胆整合教材,减少教教材的时间,把更多的力量用在引领学生读书上。他清醒地认识到:读书活动的重要性等同于甚至大于课文教学;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喜欢阅读,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为确保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他以前沿的教育思想、敏锐的教育眼光,带领全区语文教师创新阅读教学理论,提出“课外阅读课程化”的阅读教学新理念。

    他倡导各学校将每周两节阅读课列入课表,以期在校内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要求语文教师以“比对待课文教学设计更认真”的态度对待读书活动设计;开通全区语文阅读教研QQ群,经常与全区教师讨论值得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设计了“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表”,得出第一手课外阅读的珍贵资料;组织、展示、推广各种读书活动,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命制考卷时,通过名著精彩片段作为阅读考查的选文,并加入推荐语,建议师生阅读。这些措施从课内化、教学化、系列化、活动化、评价化五个方面建构起了课外阅读的“课程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奠定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厘清了课内外阅读之间的关系。

    10多年来,倪岗和他的教研团队,始终坚持在策划、组织、引导学生阅读的道路上,让宝安区近30万学生、教师和家长参与到各类阅读活动中。近年来宝安区中考语文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在最能体现顶尖学生语文素养的深圳市现场作文大赛中宝安区屡获大奖。

    墙内开花墙外香,多家媒体、多个组织渐渐关注到了宝安语文教育:《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13年第5期和《广东教育》2013年12 期分别发表一组文章,集中推介宝安区读书会活动;中语会全国阅读推广中心邀请他的语文教研团队在“为中国未来而读·2013阅读论坛”上,介绍宝安区开展读书活动的情况。他还带领宝安区语文阅读教研团队,多次赴广州、东莞、顺德、徐州、肇庆、河源等地演讲,引领更多的人走上推广阅读之路。

    倪岗说:“我愿意永远做一根点燃师生阅读火炬的火柴,由教师而燎原,照亮每个学生渴望阅读的心田。”

 

 

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教师倪颖娟,积极开展儿童阶梯阅读实验,引领孩子过“晨诵、午读、暮省”这种朴素、美丽的生活。

 

    倪颖娟:在阅读推广的天空里

    倪颖娟是一个热爱阅读的老师,喜欢带着孩子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加入新教育实验后,她更加乐此不疲地专注于儿童阅读推广与研究。她在新教育在线建立了班级主题帖,开展儿童阶梯阅读实验,坚持不懈地带着孩子们读诗歌、赏绘本、品童书,引领孩子过“晨诵、午读、暮省”这种朴素、美丽的生活。班上很多孩子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她一次又一次自己掏钱为班级购买了大批优秀童书。走进倪老师的教室,就像置身于一个小图书馆。

    倪老师还通过家长信、家长会、班级QQ群沙龙、便笺条,不厌其烦地做着教育的传教士。号召家长也参与进来,通过亲子阅读、亲子日记,引领孩子的成长。在家长委员会的支持下,倪老师班上人人拥有一个“萤火虫教室童书漂流书包”,孩子们得以接触更多优秀书籍。作为海门市完美教室工作室核心成员,她结合阅读课程,开发了诸多班本课程,扩大了阅读课程的外延。作为学校新教育实验工作室主任,她不遗余力地推进学校阅读,全力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海门市新教育讲师团成员,她的足迹遍布海门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她还多次受邀为上海、北京、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山东、云南、四川等地的老师们传经送宝,为他们展示晨诵课、绘本阅读课、整本书共读课,作儿童阅读课程报告,带动更多的人走上推广阅读之路。

    倪颖娟具有公益情怀,她不但倾情教室阅读,还积极投身于亲子阅读推广公益事业,作为全国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公益项目组海门分站站长,她带领60多名义工,坚持奋斗在推广海门区域亲子共读公益项目的战线上。

    作为一个纯公益团队,在没有活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倪老师还经常自己掏腰包,筹备活动所需书籍、材料,确保公益活动更好地为广大家庭服务。在倪老师和她义工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书香的种子传播到了一个又一个家庭,输送到一所又一所学校。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雅周中心幼儿园教师、儿童文学作家秦爱梅带领孩子们畅游于书海,用“一辈子、一件事”的信念点燃阅读之灯。

 

    秦爱梅:一辈子,一件事

    2008年春天,秦爱梅在阅读点灯人沉砂的带动下积极参与到阅读推广这支队伍中,爱上了每天上班给孩子讲故事,下班给孩子写故事。为了在阅读推广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她自费去南京、扬州参加“亲近母语”团队举办的读书活动;去金华、海门参加童诗年会,学习更多的阅读方法,带给孩子们更新的阅读理念。

    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选好书。为此,她经常去书店、网上寻找适合孩子看的书,自己买回来大声读给孩子听。在她的班上,你可以时常看到孩子们下课时兴致勃勃地围在一起“看”、一起“读”,她班上多名孩子的作品刊登在《童话世界》、《早期教育》等刊物上。

    秦爱梅在“南通教育博客”上开辟了自己的博客,记录着每天和孩子们一起畅游在文字间的点点滴滴,并与家长以及网友分享交流孩子阅读的话题。同事和家长经常跟她借书,和她探讨亲子阅读、班级共读的话题,她使身边的人爱上阅读,还有不少人也走上了阅读推广之路。2009年她获得“南通教育博客之星”称号,她所设计的图画书《小黑鱼》,其中的活动设计荣获南通市“蓝天杯”教案设计一等奖。

    秦爱梅不仅在身边推广阅读,还多次到苏州等地义务演讲推广阅读,她用自身的故事“阅读伴我成长”来感染听众,有的学生听了她的讲座后,深有感触,经常给她发邮件交流阅读心得,把班级上的趣事记录下来和她一起分享。秦爱梅义无反顾的行为感染了很多人,在她的带动下,社会上的热心人自发捐书给孩子。

    在推广阅读的过程中,她自己也收获颇丰。在短短3年的时间内,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点——儿童文学。自2010年起,她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童话,并出版了个人原创书籍《卖快乐的女巫》、《我的第一本心理日记》等。

    “一辈子,一件事!”相信喜欢阅读的人都会知道那个每天太阳落下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秦爱梅用“一辈子,一件事”的信念点亮了别人,点燃了阅读之灯!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局长秦福伟借行政之“器”,点燃区域教育的阅读梦想与激情。

 

    秦福伟:阅读,人一辈子的准备

    一天,秦福伟看见学校的图书室锁着,一向平和的他发火了。校长连忙解释:“怕偷。”“图书要敞开,不怕学生‘偷’,学校多一个‘偷’书的学生,是好事。”打开了“锁子”,把图书室搬到走廊,建到门厅。7年来,他推动阅读撑起了生命站立的“脊梁”。

    2007年刚上任,有记者就问:“为何开展阅读?”他笑了:“一辈子吃饭读书两件事,怎顾吃饭忘读书?”他视书为“食粮”,认为“教师每天捧着教科书,胸无点‘食’,营养不良何以站立?”他鲜明地提出“阅读,人一辈子的准备”。他睿智地借行政之“器”镌刻一方生命绚丽的底色。阅读,改变着一方生命行走的姿态。

    搁置争议、减少内耗。“行政助推”如一剂“润滑油”,让区域教育的神经中枢飞速运转。他启动了“构建书香校园,为生命奠基”的阅读行动,策划并主持主题阅读活动;他倡导师生、家长每天读一页书,机关、校园例会腾出一小时交流读书心得;他亲自推荐阅读书目,并将图书室、阅览室建设列为学校首位建设项目;他推动“书香校园”、“书香学生”、“书香家庭”、“书香家长”评选,举办经典诵读,推动电视诵读展播……

    7年来,他积极为校园配备图书,并把生均图书量作为评估校园的一项“硬指标”,实行硬考核。如今,城乡校校建有读书室、阅览室,班班配备了图书柜。在他的推动下,诵读、作品欣赏课纳入了校园课程体系,学业检测命题增加了阅读内容,评价从单一转向多元,师生共写阅读日记、写书出书,书香充盈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世界读书日,师生们都会收到局长秦福伟写的一份读书倡议信;读书日、读书节这一天,学生不带书包,教师不按课表上课,一起共读名著;教师到书店选自己喜欢的书,记下书名、价格,由学校“埋单”;班级设立“废品回收站”,变“废”为宝,换书阅读;建立了手提袋式“书吧”,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百家讲坛”、“说”书、“推”书、“演”书,“以书代奖”、“以书代福利”、读书会、读书沙龙成为甘州校园新“时尚”,“晨读”、“午诵”、“共写随笔”夯实了生命的底蕴,高考录取率连续7年超过全省平均线20多个百分点。

 

 

江苏省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教师袁卫星利用“教师读书群”、“教育大讲堂”、“我要读好书”等活动阵地,促进教师主动读书,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袁卫星:播撒书香 手有余香

    袁卫星喜欢读书。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把微薄工资的大部分都用在购书上了,几年间添置了数千册图书。在他25岁那年,成立不久的小家庭就被全国首个县级文明城市张家港评为“十佳千册藏书家庭”。他的这些藏书,全天候免费向他的学生和小镇居民开放,成为张家港市凤凰镇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段佳话。

    再后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家里固定藏书3000册。买一本新书,就“淘汰”一本旧书。这些“淘汰”的“旧书”,不是送给学生、同事,就是寄给边远贫困地区的老师、孩子。

    2002年底,鉴于对国民阅读量严重下降的忧心,在朱永新教授等支持下,袁卫星联合高子阳等一批教师在“教育在线网站”发起《阅读,让全民族精神站起来——全民族阅读宣言》,在《宣言》中,他写道:“我们祈望看到,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捧起一套经典,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我们祈望看到,每一所中国学校都能开设一门课程,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

    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图书资源,袁卫星读书之余开始写书,目前已出版专著十余部,其中《生命课》入选原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优秀图书100种”,《心存敬畏》被中宣部列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工程”,《生命教育》、《班会18课》成为全国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优秀教材。

    成为了苏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后的他提出,“要让学生读得再多一点、再精一点”,于是他组织力量编写了5册10个专题的《高中语文读与写》丛书,以必读、选读、诵读、荐读、写读的形式推进学生课外阅读;每周亲自编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以“一周新闻回顾”、“一周话题综述”、“一周美文荐读”、“一周教师充电”等形式补充师生阅读。再后来,他感到,无论是从“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的“读书人口”,还是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考虑,教师读书都是关键。读书,能让一名教师从模仿走向反思,从依靠经验走向凭借理论,从同伴帮助走向专家引领。他在2009年创办了苏州教师读书群,成立了苏州教师读书沙龙,吸引了近500名教师参加网上网下读书交流活动。

 

 

河南省济源市教育局名师培养办公室主任常亚歌慢字当头,用有效灵活的方式破解了“读不透”、“读不活”、“读不广”的难题。

 

    常亚歌:读书无捷径,实践需方法

    但凡关注教师发展的人都会谈及教师读书的问题,谈到这些问题,就不能回避“读不透”、“读不活”、“读不广”这几个弊病。对于此,常亚歌和他的团队依靠自己的力量,历时5年,慢字当头,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破解了“读不透”、“读不活”、“读不广”的难题。

    对于“读不透”,常亚歌与他的团队用慢读的方式,历时两年,完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共读。为了吃透这部经典,他又用一年时间,以征集案例的方式,引导全体教师从经典中走出来,去发现自己相似或见过的“建议”案例,避免只知道“谁说了什么话”的语录式的浅层阅读。

    对于“读不活”,他采用主题引领的方式,把阿莫纳什维利的代表作《无分数教育三部曲》直接与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对话式比较。他和他的团队带着全市800名骨干教师,历时44周,利用网络,列出每周阅读进度,每月拟出若干个话题引导教师讨论。他们在拟定话题的时候,以教师教学行为做题眼,以书中案例或观点做参照,确保教师有话可说。

    对于“读不广”,他采用了迂回战术——给教师们提出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为孩子而阅读”,并提出了更为广博的“书房计划”:每月撰写一篇书评,每年晒一次书单和书房。这种近似逼迫的方式,时间长了,老师们慢慢尝到了甜头,他们发现自己的学校阅读氛围和孩子的读书习惯正在形成。

    对于一个不足百人的团队,他以个人引领的方式去做慢阅读;对于一个将近千人的群体,他依托团队的力量去做活阅读;而对于近万人的区域教师群体,他采用了制度管理和示范兼重的广博阅读。这种分级推动、深广结合、兼顾平衡的阅读方法,正在优化济源当地教师阅读的整体结构,这种通过整体性、系统性的阅读来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实践活动,在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当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浙江省温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负责人潘芳,开设社区阅读基地,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快乐的阅读活动。

 

    潘芳:阅读推广路上的幸福践行者

    潘芳,温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一名馆员,她的小读者们和家长们更习惯叫她“茧姐姐”。她所在的图书馆有一个公益阅读推广平台——“毛毛虫上书房”,潘芳是发起人之一。2007年,大学刚毕业的潘芳来到温州少儿图书馆。2008年2月10日,毛毛虫上书房阅读博客诞生了。

    阅读博客只是个开始。2009年,在潘芳的努力下,图书馆开始筹备成立一个前所未有的部门——阅读推广部,这个部门只有她一个人。首要工作便是开设阅读沙龙,寻找有公益推广心的优秀家长志愿者,组织阅读推广活动。

    现在,她有两位一起努力的伙伴,还有一群具备一定儿童文学基础知识,掌握一定指导儿童阅读的技巧,相信童年阅读力量的志愿者。她所在的温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也以专业的角色参与到儿童阅读推广的队伍中:每周开设儿童公益阅读沙龙,让喜欢听故事热爱读书的孩子有一个学校家庭之外的好去处。每年开展“蝴蝶爸妈公益阅读推广人”培训,邀请大学儿童文学专业教授、一线教学名师和知名阅读推广人为家长们集中授课,吸引和指导了大批关注儿童阅读的家长和乐意分享的志愿者。组建公益阅读宣讲团,从全国著名阅读推广人到省市名师以及家长志愿者,形成了梯度团队。以大型讲座、班队课、户外阅读活动、社区读书会、名师阅读观摩课等各种形式向家长和孩子们宣讲早期阅读的意义、作用,树立亲子阅读的理念。开设社区阅读基地,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快乐的阅读活动。和学校合作成立阅读工作室,建设图书馆学校分馆,以图书馆的专业方式参与到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日常运行中来。在温州之声FM949开设电台专栏节目“喜阅沙龙”,在空中和家长交流孩子读书的那些事儿……

    潘芳说,因为童书,我们的内心变得清明;因为孩子,我们的眼睛变得澄明;因为分享,我们的笑容变得灿烂。当我们践行并沉浸在儿童阅读推广这份公益事业中,才明白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幸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