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字典•文化
集举国之力编纂
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1879

    据说,圣马力诺的一位政要1972 年来华访问,送来了多卷本的百科辞书,而我泱泱大国只能回赠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于是“大国家小字典”的说法一时间广为流传,令学界汗颜,也激励学界奋发。而今,“大国家小字典”的局面已经改观,换个思路想想,《新华字典》的确代表着国家的辞书水平。何以言此?《新华字典》是集全国之力编著而成,从国家领导人、学术名家,到广大群众,都倾注了各自的心血,故而堪称“国典”。

 

——李宇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1. 为文化民生,大家汇聚

    从编纂之日起,这本小字典就蕴集了一种文化理想:为民族的文化普及和知识传播建功。也正因此,在它的旗下,汇聚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陈原、王力、吕叔湘、金克木、周祖谟……在后来的岁月里,又有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加入修订者的行列:丁声树、游国恩、袁家骅、李长之等等。小字典大学者,《新华字典》的这个特色整整保持了60 年。

 

叶圣陶

魏建功

邵荃麟

金克木

丁声树

王力

陈原

吕叔湘

 

    2. 全国力量会审字典

    周恩来总理指示,让参加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的全体代表分组审阅《新华字典》的修订稿,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方厚枢先生感慨地说:“动员全国力量会审一本小小的字典,这在中国出版史上还是头一次。”

 

    3. 专业品质,百年品牌

    作为中国出版界的“老字号”,创始于1897 年的商务印书馆百年前就开启了对国民教育的“启蒙运动”和辞书的编纂工作。1908 年,商务印书馆开始编纂的《辞源》,已经成为一个百年品牌和出版界的奇迹;1912 年,历尽艰辛出版了《新字典》,让字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其后,商务印书馆又开始从事教材出版,长期占据着中国教科书出版的半壁江山。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出版社业务划分,辞书编纂传统被继承下来,并相继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经典工具书问世。

 

    4. 有“上帝”就更有质量保障

    《新华字典》的顾客——读者,不仅是上帝,更是知心朋友和良师益友。纵观《新华字典》的编纂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华字典》是集全社会之力编写的。由于全国上下的读者们的无私关心和爱护,《新华字典》的注释才变得更加准确、更加科学。

    (1) 母鹅的“ 冤屈”

    “鹅”这个条目,《新华字典》1965 版、1971 版注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后来,编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由于不知道怎么区分鹅的雌雄差别,在杀鹅前,特意查了《新华字典》,于是就把“头部有黄色突起”的鹅杀了。但杀了那只鹅以后,却发现鹅腹中有卵,于是特意写信给商务印书馆,反映这件事情。编辑们查阅相关资料后才得知,鹅不分雌雄,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突起大一些。于是,就做了修改。1979 版注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头部有黄色或黑褐色的肉质突起,雄的突起较大。”这一释义是来自生活,由读者发现的。

   (2) 增补与人名、姓氏和地名有关的字

    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第11 版在修订的时候十分重视增补与人名、姓氏、地名有关的字。第11 版新增正字头800 多个,以姓氏、人名、地名、科技术语用字为主。人名、姓氏用字取自公安部人口普查的资料,地名用字源自民政部地名所的资料,有些用字也吸收了部分读者的意见。

    佀:“sì②姓。”这个字是第11 版新增加的字头。这个字的姓氏义,是吸收了一位姓“佀”的读者专门到商务印书馆提出的意见补充的。谌c hén :第11版新增:“③( 也有读shèn的)姓。”这一增补源自一位山西读者的来信。

 

    5. 新时期、新起点、新任务

   

   

《新华字典》第11 版

    《新华字典》最初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3 年出版。1957年,《新华字典》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新华字典》历经近60 年而不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与时俱进。从1957 年至今,前后修订11 次,每次都在继承
和保持《新华字典》原有长处和特点的基础上有所完善,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这次面世的《新华字典》第11 版,以全面贯
彻执行国家各项语言文字规范为重点,同时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读者的需求和字典本身的学术规范等,
对全书的体例和内容进行了谨慎而系统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