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民生•公益
一场寻常公益引发的“蝴蝶效应” 
南国早报“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系列报道的背后
2012.04.01来源:南国早报作者:车欣欣浏览人次:159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正把“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活动的账单整理完毕,把捐赠的收入、去处详细地公布在报纸上。这既是一个交代,也是一个成果汇报。

    “这是一组用心采编、读者反响强烈、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社会效果极佳的系列报道……最后由媒体推动上升到社会凝聚爱心,政府部门着力解决问题的高度”,这是南国早报“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系列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评语。它不仅是一组新闻报道,也不仅是一场卓有成效的慈善公益活动,更是一个思路清晰、操作完善的新闻策划范例。
  
    目标:想走更远
  
    利用媒体的优势,发动公众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历来是南国早报的强项,多年来,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不少策划已成为早报的新闻品牌之一,也数次获得广西、全国的新闻大奖。
  
    “爱心字典”的策划同样是在南国早报一贯弘扬“人间大爱”的办报宗旨下诞生的。捐赠字典的灵感,源自2010年10月,在某杂志上读到的一名中国西部志愿者的故事。这名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看到学生因缺少字典而导致学习困难,更严重的是,班上仅有的几本字典还是盗版的,内容错漏百出,例如,把“本末倒置”的“末”印成了“未”,而学生以“字典”为据,与老师发生争论。这名志愿者内心深受震动。他所震动的,不仅是贫困,还在于渴求知识的心灵,竟为盗版字典的谬误所蒙蔽。
  
    看到媒体对这名志愿者的报道后,编辑部回想起在基层采访中,字典缺乏的情况在广西也存在,就计划做一场捐赠活动,为贫困学生解决一些难题。
  
    如果利用南国早报作为广西第一主流都市报的强势,发动公众捐赠、将字典送下乡,这一常规做法轻车熟路,效果不成问题,事实上报社以前也多次捐赠过字典。但是,报纸首先是一张新闻纸,是不断求新求变的,爱心活动是媒体的社会职责所在,但它更是一个“新闻产品”,怎么操作,才给让“字典捐赠”从以往的爱心活动中脱颖而出?
  
    我们注意到,当时全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14.3万人,缺《新华字典》的贫困学生342.2万人,占总数的55.7%。按照为342.2万名学生每人配发1本、每本按9元(商务印书馆“爱心价”)来计算,共需投入经费3079.8万元。面对这个庞大的缺口,规模再大的捐赠,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捐赠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需求,而且捐赠是时断时续的,后续援助难以为继,将来入学的一代又一代新生,他们的字典还是要依靠捐赠吗?因此,必须建立援助贫困学生的长效机制,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需要从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
  
    关键点找到了。字典缺乏,不仅是简单的物质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山区的教育、孩子的未来、山里娃的希望的深层忧虑。 “不能满足于三分钟热度、一捐了事”,深思熟虑后,编辑部定下了调子:爱心字典活动,要由媒体推动上升到社会凝聚爱心、政府和相关部门着力解决问题的高度。
  
    这是活动的目的。与其说我们在追求“脱颖而出”,不如说是事件的意义使我们明白了这场策划的生命和灵魂,也决定了这场公益活动可以走得远一些。当然,我们还有更大的“野心”,希望政府部门将字典列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范畴。
  
    计划:缜密周全
  
    当初制定的实施方案,现在回想起来,就是三个形象的字:稳、准、狠,计划周全,推进有序,目的专注。
   2010年11月16日,编辑部组建了由6名记者构成的报道组,分成4路,分别深入到较为贫困的4个地区龙州、都安、隆安、大化展开调查采访,内容包括学生、教师拥有字典的状况,盗版字典进校园的状况,家庭在购买工具书的投入情况,缺乏字典造成的学习和教学困惑等。
  
    采访中,记者收集了详尽的相关数据,证实了贫困地区学校的字典匮乏程度。的确,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在多年发展之后取得了成绩,但教育不均衡发展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大力投入并实施多项优惠政策,但农村地区图书缺乏现象依然严峻,有的地区连拥有最基本的工具书都成为一种奢望。尽管一些家庭已努力改善经济条件,但为孩子买一本正版字典的意识仍然很薄弱。这些调查,使我们的行动有了理性的依据。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了非常感染人的例子:在龙州,一本破破烂烂的字典上歪歪扭扭的几行字:“此书值千金,破了伤人心。朋友借去看,千万要小心……”这是小学生庞万胜爷爷送给他的一本字典,在他的班上已成了“明星”,封面快被借阅者翻烂了,心疼的主人不得不在上面写字进行告诫;在大化,全校仅有的一本字典被视若珍宝,锁在柜子里;都安,一名中学校长声情并茂地讲述他自己因家贫而几经艰难才得到一本字典的故事……这些细节,又让我们笔下的报道有了感性的力量,从而打动了受众。
  
    经过一周时间的调查摸底,各路记者成稿后,2010年11月23日,南国早报以两个版面刊发了调查报道,配发捐赠倡议书,设置专门电话和专用账号接受捐赠,将此项公益活动正式命名为“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的希望”。
  
    这组扎实的报道产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第二天一早刚上班,捐赠热线就响个不停,首日就有数十名市民献出了爱心。借助着这股热情,南国早报推出了信息详细的“求助学校名单”,这份名单既有从各市县的教育部门了解到的,也有学校自报的,有些则是公众提供的线索。三管齐下,我们很快就掌握了较为全面真实的“字典需求地图”。
  
    在对爱心人士的报道上,也注意到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年龄、阶层,选取既具有典型性,又有独特色彩的对象,例如年迈的夫妇、保育院孩子、明星、著名学者、烈士亲属、卖豆浆的老婆婆等,他们都从不同侧面讲述了精彩的爱心故事,形成社会各界关注的氛围。
  
    在新闻报道上采取的是“渐次推进,逐层深入”的思路:第一阶段,着重披露字典缺乏的现状;第二阶段,请教育专家、社会科学工作者谈缺字典对教育的深层危害;第三阶段是反映社会各界的捐赠热情以及受助者的感恩之情;第四阶段是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传递声音,制造舆论氛围;最后,在政府有关部门做出表态及行动时,及时跟进采访,将效果及时彰显。由于计划周详,我们的报道都能找到很好的落脚点,从而使每个阶段如期地推进。
  
    “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活动总共刊登了近60篇文章,其中有消息、特写、通讯、图片集锦,前后有2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投入的版面和人力也是以往的公益活动所少见的。
  
    行动:迅速专注
  
    在接受捐赠的同时,南国早报也主动“出击”,精心策划,将捐赠推向高潮:例如,邀请书画院的数十名画家举行现场笔会,募捐了数十幅高水平的书法、美术作品,并且组织拍卖公司进行拍卖,所得资金全部用于购买字典;利用央视主持人阿丘回乡的机会,促成他向贫困小学捐赠一万元字典用款,利用明星效应,树立榜样。当活跃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台湾知名学者曾仕强教授到广西讲学,看到新闻后有意捐2000本字典时,我们积极对他进行专访,寻找受赠学校,安排物资采购,并专程带领其秘书将字典送到山区小学。这些报道刊登后,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当收到了一定数量的捐款后,我们立即采购字典,尽快发放,及时将公众的爱心“变现”。没有简单地委托当地发送,而是坚持安排记者将字典带下乡,并亲手交到学生的手中。这样既能使记者采访到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也确保读者的爱心真正落到实处。
  
    除了捐赠售价16元的《新华字典》,考虑到实用性,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坚持为大部分的高年级学生和语文老师配备了售价78元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虽然增加了统计、购买、搬运的复杂程度,但是体现了这场捐赠并不流于表面,并不单纯追求数字,而是真正为师生着想。
  
    活动的另一个亮点是征集志愿者、志愿车辆参与字典发放活动,这个做法的目的,一是解决字典清点、搬运、发放的人手问题,使捐赠物资的使用得到监督,从而增强公众的可信度,二是解决了运力不足的困难。同时,也请求长途快巴公司协助,用车辆免费将字典运送到较偏远的县乡,再发动当地的志愿者接力运送到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前后共有40多辆次的爱心车辆、40多名志愿者参与活动,10多个爱心社团与我们联系,表示要参与到“爱心接力”中来。
  
    “爱心接力”是一个独特的创意,它将爱心进行了二次传播。其间也涌现了不少感人的故事,爱心车辆的车主自费支付油钱和过路费,为了使车辆容量更大,有的车主不惜把后排座位拆除;一些无法请假的上班族,天不亮就开车到报社运送字典到长途汽车站;一些县市的团支部成员,顾不上吃午饭就赶到车站接字典;一个乡镇的货运车主,听说是运字典给孩子,二话不说表示免费送下乡……
  
    随着活动影响力升级,不少热心人士建议将活动延伸,捐赠课外书、书包、课桌甚至衣物,号召义务支教,或者在打击盗版方面加大报道力度,曝光制假窝点,制裁不法商贩。这些建议无疑能让活动锦上添花,但是也容易导致我们三心二意,使策划的力度缩水。最后我们排除了诸多“干扰”,专注在“字典”上。
  
    整个活动共进行了5轮字典发放,时间都安排在每个报道阶段的关键节点,每次送字典下乡,都是多路铺开,声势浩大,多方发动,回来后用多版面将报道集中展示,然后再公布下一轮的受助学校名单。这样,不断地掀起高潮,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越来越多缺乏字典的学校浮出水面。
  
    效果:逐步显现
  
    一本小小的字典像一根“杠杆”,撬动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可以说,到了2010年的12月底,经过一个半月的发酵、酿造,“爱心字典”已成为新闻热词之一。
  
    看到了这场活动的深远意义,中央电视台派记者到广西,重访了南国早报的报道路线,制作了5期专题节目;新华社广西分社对我们进行了专访,刊发了名为“山里娃的希望”的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也对活动进行报道。 中央媒体的加入,使字典捐赠活动不断升级,不仅全国各地的捐赠通过汇款单和特快专递涌向广西,而且“字典缺乏”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深层次关注和研究。
  
    瓜熟蒂落,我们期望的效果一步步显现了。2010年的最后一天,从广西自治区政府传来好消息:自治区下拔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为贫困学生购买字典,此举为广西200万贫困山区学生解决了字典问题。对于余下的缺口,自治区教育厅已安排广西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会继续接收社会捐款,广西正在进行的政府层面的“书送关爱”公益募捐活动也将向字典倾斜。
  
    2011年1月广西政协第十届四次会议召开,广西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吴学斌提交了一份关于“严厉打击盗版字典,保障学生学习权益”的提案,而“字典可否列入免费教科书范畴”等话题引发广西“两会”人士热烈讨论。
  
    2011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从源头供给、农家书屋建设配备、倡议捐赠、打击盗版4个渠道,出台多项新举措填补农村学生字典缺口。广西新闻出版局也随之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的广西版措施。
  
    2011年3月的全国两会,广西代表、委员均有人提交了关于解决字典匮乏问题的议案和提案。舆论影响所至,李瑞英等名人委员、代表也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建议政府部门将字典列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范畴。
  
    这些来自各界的消息接二连三传来,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则是喜出望外。而很多密切关注事情进展的爱心人士也表示对这一结果深感宽慰。
  
    特别指出的是,2011年,河南、安徽、重庆、甘肃等地的媒体也借鉴了这个策划的思路,分别在当地开展公益活动,使爱心字典推向全国,多个省份的贫困学生获得了字典。“爱心字典”一时间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新闻热词。
  
    截至2011年年底活动收尾,“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获得的字典捐赠物资总价值40多万元,4万多名师生受益,惠及90多所学校。然而,这场活动的意义远远超越这些数目。经过精心策划,用心推动,这场本身并不新奇的公益活动,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产生了呈几何级别的效应,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作者单位: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