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书是别人的好?
香港书展侧记
2014-07-24作者:何晶新闻来源:羊城晚报浏览人次:326

    7月16日,由香港贸发局举办的第25届香港书展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书展为时一周,持续到22日。本届书展以“从香港阅读世界——越读越精彩”为主题,年度作家授予了董启章。相对于刘以鬯、西西、也斯、陈冠中这前几届的年度作家,今年47岁的董启章年纪最小,但他获得这个荣誉当之无愧。至今为止,他共写了20多部小说,无一不精雕细琢、构思巧妙。与此同时,香港作家黄碧云、钟晓阳、亦舒、李碧华等也在书展推出了各自的新作品。

 



  

    写作不必世家

    17日下午,董启章以“文学生活——写作、自我与世界”为题做了一场讲座,他的准备很充分,讲稿已经提前写好,并发表于7月的香港文学杂志《字花》。讲座内容非常形而上,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基本是在回答一个问题:文学到底有没有用?会议室座无虚席,甚至有人站在过道上,但你很难判断这些听众是否听懂了他的演讲,因为除了前两排的听众会即时给出反应,后排听众似乎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坐在前两排的,是香港本土的年轻作家们,比如邓小桦、韩丽珠、谢晓虹等。

    讲座结束,我特意来到文艺廊的董启章专区,这里不仅集中展示有董启章的作品,还有他早年的手稿,以及各种舞台剧所需的道具。比如香港早年的电报机、收音机,以及一些面具和乐器等等;而这些舞台剧都改编自他的小说,比如《体育时期》、《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在一系列董家老照片前,意外遇见了董启章的父母和他的儿子。董爸爸指着老照片说:“好多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拍的了。”除了家庭老照片, 还有“董富记”厚厚的账本,而“董富记”是促使董启章写下长篇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的直接来源。董启章说,他祖父早年在香港开办了“董富记”加工厂,专门生产缝纫机零部件,当时生意火爆,忙不过来,账本记得密密麻麻。1960年代的香港有很多类似的加工厂,也因为制衣业的繁荣,为香港制造业带来了鼎盛时期;后来随着内地不断开放,许多工厂搬迁到了内地,“董富记”也办不下去,于1998年关闭了。我问董爸爸有没有看过儿子写的小说,他点点头说有看过,但不太记得了。

    香港书展从2010年开始设立年度作家,同时为年度作家设立专区,相较前些年,董启章专区显得异常丰富,不单是文学作品,还有不少老物件,或许这跟他的写作与香港历史紧密相连不无关系。他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以家族史的写作方式勾连出香港历史,他笔下的V城和维多利亚港构成似真似幻的关系,王德威因此称“香港有了另类奇观”,他用笔创造出了“董富记文字工场”。相对于梁文道、马家辉这类善写专栏的香港作家,或许董启章更能诠释何为香港文学气质。他有不少作品都出了内地简体版,但据说卖得很一般,不得不感慨,好作品总是过于寂寞。

    董启章说,“近年来,香港本土文学活动数量明显上升,但总体发展仍然留在边缘,从卖书的角度看,你不会见到文学作品销量的上升。”他希望自己能够透过书展做点什么,但坦白说,从今年的书展现场看,情况似乎并不乐观。

    卖书也要拼爹

    和往年一样,真正的文学作品仍然处在最低调的角落,而人头涌动的摊位往往卖的是青少年教辅书籍、儿童启蒙玩具、各种类型小说。比如水曼舞的“鬼语录”系列,黑麒的“送葬师”系列,各种没听过作者名字的言情小说,噢,又怎么能少了香港最红的才子王贻兴?出版社给他的书设了小专区,也确实有很多年轻人捧场,在不少港人心中,王称得上是最能代表香港年轻作家的标志性人物,这当然得益于他在电视台担任主持人。不无反讽的是,王贻兴的老师是董启章,可他俩的知名度之间至少隔着十个梁文道。至于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人红了谁还在乎文笔和才情啊?

    就好比这回李敖又为他儿子李戡的新书站台,齐齐在书展做讲座,并接受媒体采访。80岁的李敖和22岁的李戡就新书、两岸政治、香港社会发展,以及李戡的学业等话题一一作出回应。坐在李敖身边,22岁的李戡仍然像个稚气未脱的未成年人。2010年,年仅17岁的李戡带着第一本新书《李戡戡乱记》与李敖首次现身香港书展,今年他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受到李敖的影响,对近现代史特别感兴趣,他花了大四一年时间完成了关于毛泽东的新书《国民党员毛泽东》,在香港出版并于书展发布。

    李敖笑称,我比李戡大58岁,所以我不是他爸爸,我是他祖父,“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容易啰嗦,对此我是很警觉的。遇到重要的问题不得不说的时候,我会说几句,但一般不会去干涉他的生活。倒是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每天洗澡,免得身上的‘衰败’味儿让年青人生厌。”李敖还说自己做学问的方法很笨,只懂不断复习,全靠好记忆,他赞赏儿子懂得取舍,读书速度极快,又能迅速抓到重点,更称赞他为“天才”。见过夸儿子的,没见过这么夸儿子的。知道卖书不易,没想到这么不易。如今卖本书都要拼爹啦。

 

 

 

    新作纷纷赶闸

    虽然整个书展是个杂芜的大卖场,但还是有不少作家的新作借此机会上市。比如十多年没有写小说的钟晓阳,在本届书展推出了她的中篇小说《哀伤纪》,这部作品以上一部小说《哀歌》为创作蓝本,是前作的延续,共计5万多字。她说这部小说实际上只写了三四个月,仅仅是因为答应了出版社编辑的邀约,否则还不知何时才能写出来。她仍然是《停车暂借问》的那个钟晓阳,从来没有把写作当做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问我会为写作放弃什么?我不会的。我会放弃写作。”

    钟晓阳的话不多,似乎不太擅长于表达自己,又或者是她不愿意表达,她和黄碧云两人共同演讲并接受记者采访,但两人都觉得这事儿有点无奈,“我为什么要逼自己接受采访呢?我不会分析和概括自己,没有为什么。”黄碧云年轻时当过记者,她说现在的自己更心平气和,“也没有什么原因,似乎就是自然而然,一天一天随着年纪增长状态就变了。”2012年黄碧云推出《烈佬传》,写的是社会边缘人物,她去掉了抒情的文字,将情节简化到只剩下日常对话和动作,具有强烈的“黄氏风格”。去年她获得第十二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双年奖,今年亦入围第五届红楼梦奖的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黄碧云向来擅长描写人性阴暗面,今年的新作《微喜重行》则是关于一对亲生兄妹的乱伦之爱。她说这本小说是写给她七年前死去的哥哥的遗书,也可以视作是她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如果你喜欢《烈佬传》和《无爱纪》,那一定不能错过这本新作。

    多提一句,天地图书同时还推出了亦舒的最新小说《有你,没有你》,李碧华的《不见了》。不管亦舒写的是什么,只要封面印上了师太的名字,基本也就不愁销量了吧。

    台湾作家白先勇也举行了新书发布会,他带来了两本新书:《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在《止痛疗伤》中,白先勇通过爬梳史料,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史料研究还原历史事件,重新定位父亲白崇禧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写作过程中,台湾历史学者廖彦博为他提供了很多史学方面的帮助,因此他将此书定为两人合著。这些年白先勇除了撰写白崇禧的传记,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昆曲的革新和推广,《牡丹情缘》是他关于昆曲《牡丹亭》的文章结集,包括评论、演讲、访谈等内容,对于昆曲爱好者来说,这是本不错的入门读物。

    名家就是保证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摊位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董桥的精装书,今年书展推出他的新作《读书人家》,烫金灰色硬书皮,还是一贯的华美路线,适宜将书当礼物。去年我经不住诱惑买了《一纸平安》,只为装帧好看,至于内容呢,没太多可说的,读过董桥的自然懂,没有读过董桥的,也就不必懂了。

    牛津为北岛出了签名本套装,购买套装附赠最新出版的《七十年代》续集一册。前几年《七十年代》出版,在内地引发过一阵讨论热潮,如今推出第二册,依然是北岛和李陀主编,收录了李陀、汪晖、孙立哲、格非等人的文章。

    值得一提的还有历史学家高华的《历史笔记》两册,也在摊位有售。还要说的是罗永生的新书《殖民家国外》,罗永生是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他早前的《殖民无间道》我非常喜欢,对于深入了解香港前世今生及港人身份认同很有帮助。这本书是他最新的学术思考,值得一读。已故香港诗人也斯(梁秉钧)的四本诗集也已问世。差点忘了,刘禾的新作《六个字母的解法》也可以在此买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