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倪雪君 一本民国生活的账簿

2014-07-29作者:倪雪君刊发媒体:晶报浏览人数:165

 

    春种秋收,这是老农的盼头,图书编辑的盼头则是一本好书能够重印。前几天发行部同事来电,告知本人年初编辑的一本书已经售罄,提请重印,我顿时乐不可支。这本书是一部写于八十多年前的学术名著,作者是《新青年》主笔之一、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不过,这本书受关注的原因,不完全在于作者,还在于书名——《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说到“生活费”,还真是个老词,意思也泛,远不如今日“物价指数”、“CPI”之类新词专业,可我却很喜欢,觉得透着股烟火人间的气味。《北平生活费之分析》虽说是学术名著,却实在是一本接地气的书,当然,接的是八十多年前皇城根儿的地气。

    要介绍这本书,学术一些的说法是:此书是陶孟和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作,是其用了日用记账法的调查方式,根据对1926年北平普通工人、人力车夫、小学教师生活状况的调研而写的研究报告。不过,简单的说法大概更明白:这是一本关于民国日常生活的账簿,记录的是八十年前北京城里的老百姓,每天吃啥、穿啥、住哪里、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了过日子,他们要花多少钱,贵不贵,花不花得起。

    账簿里门道多。有些如今已经渗透于日常生活、成为所谓“地方特色”的事物,其实都可以通过这些账簿找到生活的根源。比如书中说到食物消费,把北京城普通百姓的日常食物分了6大类137种,并且一一列举每家消耗食物的数量与价格。从分析中可知,价格是影响当时人们食品消费的一大因素:北京人的主食是玉米面、小米面,售价昂贵的大米只是用来熬粥;因为无力购买肉食,葱、蒜、辣椒等重口味食品便很受欢迎,用来提味;北京人家吃羊肉较猪肉为多,一则味道鲜美,二则售价低廉。

    书里充满了各种生活的细节,有些比照今天来读别有趣味。比如前不久胡锡进与姚晨在微博上你来我往地说到了出租车份子钱。在这本书里,便记录下当日北京人力车夫的车租每天是1角4分,而每人每日平均能赚上5角4分。相比之下,今日的哥们诉苦说:“七成以上时间挣份子钱,每天一睁眼就欠了400-500元”,堪比骆驼祥子。

    主持这次社会调查的陶孟和,在彼时早已是知名的北大名教授,曾担任北大社会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他一直致力于平民生活研究,提出“生活费是劳动问题、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在中国实有系统调查的必要”。

    这份研究报告,最难得的在其学术的独立性。1926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下设立社会调查部,聘请陶孟和负责管理调查研究事务。陶孟和到任后便着手调查北平城内市民与郊区农民生活费研究,《北平生活费之研究》正是其中一项研究成果。1929年,在陶孟和的努力下,一个更独立的调查研究机构——社会调查所正式成立。之后陶孟和带领其团队展开大量调查,如上海工人家计调查、华北铁路工人工资调查、定县集市调查等等。可以看出,他最为关心的便是民生问题。而如此广泛、细致、深入的调查,为呈现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无比珍贵的材料。

    由此思及,其实今日统计部门所发布的统计数字并不算少,高校院系与研究机构的类似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但真正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发展、呈现自身处境的却相对有限。一则因为有些统计数字与人们的真实感受不符,引发争议;二则公众对于那些专业名词和数字图标实在隔膜,其统计范围如何,如何统计,鲜有介绍。相比之下,前年被热议的“蚁族”研究,正是因为贴近普通人生活,并且在经过长期深入的专业调研后,又以相对可知可感的文字表述呈现出来,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时至年底,每到夜晚那一栋栋巍峨大楼里都有许多人们在与数字、表格挑灯夜战,数字化的统计已然成为呈现社会发展、生活变迁的重要方式。但愿在那些花样繁多的统计表格中,我们虽然只是一个数字,却也是一个真实可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