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有品乃贫的张元济
1997-02-05作者:何频新闻来源:中华读书报浏览人次:182

    1948年新岁,82叟张元济提笔致函《文汇报》的年轻记者黄裳:黄求其代访的商务版旧书《读书小记》,终在福州分馆查到,已责主管人邮送,请注意查收;同时,附上重订的《张菊生太史元济鬻书润例》,求黄为其招徕。

    整整五年了,吴稚晖、张伯苓、陈布雷、黄炎培等名流显宦先后为他代定润格,广告社会。此刻,国难犹重,物价飞涨,海上度日更难于“孤岛”时期。虽说这样,此公不惜以前清翰林和商务耆老的身份,竟对一位未曾谋面的晚辈开口即提鬻书生意,不忘投桃报李,风雅以外,足见其社会状况之捉襟见肘。

    可是,就是此公,二月间又表示向“商务补助同人子女奖学基金委员会”捐款,有笔稿酬连本带息。还有:

    自民国二十六年起公司每年致送董事车马费,元济以力小任重,陨越堪虞,故亦未敢领受,而公司又不见收回。事成悬案,终非了局。因将历年积存本息及按发还战时存款倍数计算,共计法币11230609元,一律提回,捐作补助本馆同人子女奖学基金。

    这又何苦来着。一方面入不敷出,穷至鬻书卖墨;一方面又将大笔款项施之他人?但事情确实如此。张元济擘划商务数十年,不止一次将自认为是额外的报酬退给公司。据《张元济年谱》(商务1991年版)、《张元济日记》(商务1981年版)所载,从1916年11月7日,他因操劳过度而患失眠症,遂向董事会告假三个月,信中特别声明“请停发休假期内薪水”,到1951年9月26日,他致函公司第506次董事会议,再辞发给自己的车马费,此公在商务三十五年间,主动辞退个人应得款项逾二十次。且每次的理由都言之凿凿,比如,1935年6月,为了答谢他主持印行《百衲本二十四史》等书的劳苦,总经理王云五决定从当年起向他奉酬金4000元,并先送上半年酬金的支票。张元济再次敬谢不敏,且在信中说:“原票注销缴上,敬祈收回。……弟终当常为公司办事,但终不能受公司一钱,以此报诸君,并以此报身殉公司之故人,亦即以此报始终信我之股东也。”

    是此公特别吝惜资产么?非也。他曾作主借公款资助出国留学的王若飞、罗家伦等青年,并丰酬长期为商务著书的严复、林纾以及后来的胡适等知名学人。眼光不可谓不远大。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那么糟,但商务印书馆却终能成大气候,铸成出版业的金字招牌,谁能说没有张元济高尚的人格精神凝结其中?

    不仅是出版商、企业家,更是教育家、知识人;不仅轻财重义,而且敬业爱国。张元济自断然辞官入商务之日起,便立下了“启发民智教育救国”的宏愿,于是一辈子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在他看来,读书、干事和做人可以是一体的。还是“七•七”事变前夕,痛感于时局的危急,张元济撰写出版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并在其中的“前言”里,大义凛然地向无耻丑类们掷出了投枪:

    只要抢得到富贵,免得掉贫贱,偶然再有些外来的威武加在他身上,那更什么都可以不管了。

    学林旧人伍光建于抗战期间在沪上去世,张元济为他撰挽联曰:

    天既生才胡不用

    士唯有品乃能贫


    如果说上联是为友人鸣不平,其下联显然是在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清贫自守,意在同贤者共勉。此公的作为此公的话,今日读来,还颇有些金石般的分量。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