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2014中国按需出版论坛:重构创新出版商业模式
2014-09-10作者:倪成新闻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浏览人次:274

    从最初的怀疑与观望,到如今的期待并积极投入其中,近三四年来按需出版渐受广大出版从业者的关注,这种新型出版商业模式已成为部分出版社降低库存、解决成本压力的有效手段。据统计,目前欧美每年有40万种图书采用按需出版,每种图书的平均销量为300册。在美国,按需出版已经不再是试验阶段,而是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按需出版业已从概念开始逐步落地生根。
  
    为了让业界更好地了解按需出版发展,8月29日上午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印刷协会共同主办,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数码与网络印刷分会、《印刷工业》杂志社有限公司承办的“2014中国按需出版论坛”,于BIBF期间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W-105会议室隆重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副司长徐胜帝、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社长伍旭升、中国印刷及器材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袁建湘、中国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刘拥军、北京市印刷协会理事长任玉成等领导出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数码与网络印刷分会理事长黎雪等6位演讲嘉宾,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实践与心得,来自国内出版、印刷企业的150余位嘉宾出席了当天活动。论坛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数码与网络印刷分会秘书长张建民主持。
  
    2014中国按需出版论坛是该论坛第二次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会场成功举行,这也是论坛组委会为扩大论坛国际影响力,让更多出版企业关注、参与、了解按需出版的有效举措。2014中国按需出版论坛以“商业模式的重构与创新”为主题,聚焦按需出版在国内的最新进展与商业模式创新,得到了国内外出版、印刷企业的广泛关注。论坛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出版界、印刷界的150余位嘉宾就按需出版、印刷等方面问题聆听了演讲,交流了经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社长贾杰、中国财富出版社社长王波、冶金工业出版社社长谭学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杨西京以及来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徐胜帝表示,中国按需出版论坛自2012年首次举办以业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论坛活动以推动按需出版在我国的应用与普及为目的,旨在促进出版与印刷的融合,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论坛活动举办以来,正日益受到业务的重视与关注。
  
    伍旭升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按需出版论坛此次已是第三届,一届比一届反响大、人气旺,因为论坛紧紧抓住了“按需”这一关键词。“论坛抓住了印企和出版内容提供商的需求,读者与市场的需求;抓住了‘按需’就有了根基。”他认为,此次论坛以“商业模式”作为落脚点是“按需”的延续,表明主办方以及业界同仁已达成共识:需要就是按需出版发展的动力。“需求要引导、激发,更要沟通,因为如此,各行各业的同仁能够相聚一堂,将各自所思所想所虑以及能够提供的想法坦承交流,能够公开地提供所能提供的一切,能够描绘未来‘商业模式’的喜人前景,有了这样的动力、需求与落脚点,相信按需出版论坛能紧扣需求、脉搏,能够在主管部门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取得突破与发展。”

    黎雪、美国全球按需出版公司(PublishonDemandGlobal)CEORobertFletcher作为国内外按需出版成功实践者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在按需出版方面的努力与经验;佳能(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市场经理康品德(PieterKraan)作为按需出版软件、数码印刷设备商代表,介绍了目前按需印刷的新技术、新产品;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按需印刷总监黄端、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祖义分别介绍了各自按需印刷的实践以及与出版界的合作情况;深圳市骄冠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林以“RFID纸为出版业的贡献”为题,介绍了新型RFID纸的研发及应用。

    按需印刷新探索新路径新启示

    徐胜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副司长)
  
    中国按需出版论坛自2012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论坛活动以推动按需出版在我国的应用与普及为目的,旨在促进出版与印刷的融合,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论坛活动举办以来,正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与关注。
  
    按需出版作为一种基于数字印刷技术的出版形式,使得零库存成为可能,也使得出版业形成了新的流程。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纯销售额虽然已从2005年的403.9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93.59亿元,但累积库存已远远高于每年的销售量。因此,减少不合理库存,降低成本成为了出版社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数字显示,2013年,我国数字印刷实现产值10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3%,占印刷总产值的比重首次达到1%。全国共有专营和兼营数字印刷企业2488家,数字印刷生产设备7715台(套),均比上一年增长2倍以上。与传统印刷相比,数字印刷继续保持了迅猛的发展态势,这为按需出版的发展,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提供了条件支持。
  
    近年来,行业内对于数字印刷发展的模式、技术和运营路径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积极的进展。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加快建立“凤凰印”云印刷服务平台,努力实现“出版零距离、印刷零差异、发行零库存、版权零担忧”的目标;上海当纳利建设了数字印刷生产中心,并构筑了一本起印、先发行、后印刷的数字印刷标准体系;广东虎彩集团投资购置了数字POD生产线,目前已经安装完成了5条,且正在开发与物流服务融合的信息平台;北京盛通的网络业务平台“商印快线”已成功上线运行,天津长荣与我国台湾健豪合资成立云印刷公司等,这些新探索在开辟新路径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新的启示、新的思考。
  
    这次论坛,关乎按需出版的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论坛活动取得既求真务实又广开思路的效果,对新形势下按需出版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互联网思维出版下的凤凰数字化战略

    黎雪(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数码与网络印刷分会理事长)
  
    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印企数字化发展,我有以下几点建议:在短暂的平稳中想到隐伏的危机、在显示的数字后面看到产业未来、在因果的逻辑内寻找激动人心的故事、在传统的业态里勇于突破创新、在关注存量的同时更要关注增量、跨越边界拓展边际。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市场趋于碎片化、产品渐向个性化、时间周期高速化、数据处理自动化。基于这些特征,出版印刷业的转型升级也应遵循互联网商业特点,即体验为王、深度参与、平民门槛和规模拓展。
  
    对处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出版业而言,产品长尾效应更加显现,短时间批量图书需要工业印刷,小批量产品需要短板印刷,通过异地数字文件传输,实现就近快速供货的网络印刷。这就需要印刷企业建立数字内容生产系统、出版物整合营销传播系统、相互连接的多元化终端投送系统等三方面的技术支撑。并在此技术支撑下,逐步拥有电子商务平台,数字处理中心,POD内容生产、复制,现代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核心要素。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通过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的集成创新,通过建设云服务平台,努力实现“出版零距离、印刷零差异、发行零库存、版权零担忧”的目标。
  
    “零距离”数字印前系统:凤凰集团通过方正集团、芬兰Flowman的技术,德国GMG色彩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印刷)数字资源库建设,实现教材和出版物电子菲林制作,实现个性化、定制化、自助化出版知识加工自动化,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凤凰印”数字管理系统项目一期(2013年8月~2014年8月)已运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内部使用平台超过500种、海外所有业务通过平台超过1000种、图书数据沉淀超过2万种;项目二期的“零距离”V2.0将于2014年9月上线,实现手写修改、语音修改、多终端修改等功能。
  
    数字处理中心(云平台):通过凤凰数字加工中心的零距离在线编校,将出版、商业、个性化等各种数字资源集中于云印刷资源库,建立版权保护,实现云存储,并通过对印刷资源加密保护,实现异地的印刷与配送。其中,凤凰云计算中心的数字资产管理物理硬件基础,可以承载3000多个服务器机柜。
  
    POD连线项目: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通过POD连线,实现了个性、自助出版战略的“最后一公里”。凤凰POD连线重在实现三个价值:印刷成本的优化、出版物总成本的优化、出版物总价值的优化。未来的市场方向将是短版印刷、印前优先、永不断版、个性定制、全媒体出版,通过数据可变、一本起印、分布广泛、生产快速、成本可控等大数据时代定制产品的生产要素,实现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目标。目前,凤凰POD项目与柯达、Hunkeler、精密达等国内外一流技术厂商一起,在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多地达成POD合作项目,实现7天×24小时的稳定生产。
  
    电子商务中心与订单中心:“云平台”印刷数字资源通过电子商务中心与订单中心,传递到POD连锁店、社会加盟厂,通过订单管理平台管理生产方式和生产渠道,实现个性产品生产与全媒体出版。其中终端投放渠道包括网络在线、移动互联、现代物流、凤凰文化Mall驻点等。
  
    目前,凤凰上市印企业绩中,新技术部分虽然营收只占比19%,但贡献了80%的利润,生产力持续走高;传统印刷部分,81%的营收却只贡献了20%的利润。传统业态正面临消亡,新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在窗口期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对于转型,黎雪强调:软件比硬件更重要、心智比技术更重要、联合比单体更重要、信心比业绩更重要、未来比眼前更重要,通过分析模型、行为数据、消费模式,实现组织化、专业化、服务化,完成转型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