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文汇读书周报:陈翰伯—— 一个近乎“完人”的人
2014-09-15作者:曾彦修新闻来源:文汇读书周报浏览人次:239

   

 

    我何时认识陈翰伯同志的,已经记不起来了。在八年抗战的延安,以及以后中央工委在平山县西柏坡的时候,好像我均未遇见过翰伯同志。很可能是1949年3月底我随中央机关一起上香山住定的时候,也可能是在解放后1954年春,我从广州调到北京人民出版社工作以后才认识的。

    但是,我知道他可不是一个凡人。知道他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在“民先”总队部的重要地位,在南下宣传中发展南方救亡运动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的很重要的作用。也听说他是1936年斯诺夫人到陕北党中央访问时的陪同者和翻译者。但陈为人十分低调,言语谨慎,作风稳重收敛。因此我一直非常佩服他。这些,大概是1949年春在北京西郊香山上听于光远同志说及的。

    不知怎么的,陈对我也往往是另眼相看,非常关照。这使我终生感念他。我以近乎“完人”的心态来对待他。我因划为“右派”,但蒙领导十分照顾,于1960年派我到上海辞海编辑所去做点技术性的工作。1972或73年,在“文革”中期,周总理指示要抓一抓出版工作,这时,翰伯同志从“五·七干校”调回北京在人民出版社抓出版工作。第二年,陈到上海来开一个大概是安排几大辞书的编辑工作会议,提出要见一见我,被当地拒绝。此事在“文革”后上海有多人告诉我;“文革”后见到翰伯同志,他也告诉了我。其时,上海还完全是“四人帮”的天下,这是必然的。在那种情况下,翰伯同志在“四人帮”的总根据地提出要见见我,是要有点胆量的,我终身感谢他。

    第二件事,是1978年初夏时,于光远给我来信,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筹备成员有五人,有你一个,你大概很快就要正式调回北京来了,你要做点准备。此事我已与于通过几次信,我不赞成在中国当时办百科全书,我认为条件还很不具备。这时,我已记不清楚是如何与翰伯同志联系的,说我想先来北京一趟,了解了解情况,但现在只有国家出版局才能管我的事情,如让我来北京,就只能住出版局的招待所了,来回路费也只能由出版局报销。翰伯同志同意了。我真去了,就住在出版局内招待所的几间平房内。我说,临行前,现在辞海所负责人束纫秋同志告诉我,你这次到北京如能见到乔木同志,带几条党史条目给他看看,其中一条如林伯渠,只有几句话,这是何故?将来如何修改党史条目,上海改不了。我到京见到翰伯同志以后,就提出此点。他说,没有问题,大百科这事就是乔木同志在管,我替你联系。果然,两三天后,就叫我到社科院二楼会议室去见胡乔木同志。乔木说,党史条目全部要改,上海方面承担不了,只好暂时放放,全部得由北京来写。这样,我回沪后也就有个交代了。

    翰伯同志还对我说,不管你如何不赞成编大百科,你还得以此事调你回京。什么事回京再说。

    翰伯同志这次对我,不仅是以上级,而且也是以老大哥的身份待我,令我十分感激。后来我在大百科呆了近一年,人民出版社范用、张惠卿等同志联名向出版局提出,要求调我回人民出版社,我早已同意。此事还得经过出版局办理种种手续,终于办成了。此事也是翰伯同志在中间转的寰。

    1978年7月大热天,我从上海回到北京。哪晓得下车后竟有姜椿芳、陈翰伯、王匡三位在车边接我。我不知是怎么回事!觉得他们太客气过分了,但是后来想,这是一种安慰性质:你放心回京,不会把你当成“右派”看了。其中,王匡同志是刚离开出版局局长不几天,他告诉我他已被调为新华社港澳分社社长(港澳工委第一书记),两三天内就要走了,所以今晚特来告别。姜椿芳老则是素以周到谦和著称的前辈,他如此谦和对待晚辈,当然是带有明显的安慰之意。

    但我何时到京,只有陈翰伯同志一人知道,他不仅亲来车站接我,还通知了其他方面,令我终身感愧不尽。

    翰伯同志最后是到商务印书馆工作,这是商务之幸。但对全国全党来说,却不一定。因为他远不仅是领导一个出版社之才,而是一个经邦济国的大才啊!

    翰伯同志:你一生低调做人,勤默做事,无我无私,完人以歿。你是我党永远的模范,更是解放后出版界的第一完人啊!
    
    但是,人无完人,很难有没有缺点的人。翰伯同志为人是很和蔼的,但似乎太认真,我觉得他的缺点是,似乎少了一点幽默感,作为一个领导人,这也是个大缺点啊!
    
    翰伯同志:你真是无愧于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你留下的只有四个字:
   
    无我无私,一心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