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纸质书将消失?出版行业面临有效产品减少问题
2014-09-30作者:王莹新闻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浏览人次:116

    “1999年,我们八人毕业后一起来到出版社。十五年过去了,如今只剩下我一人还留在这里。” 天津人民出版社第五编辑室主任任洁近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任洁是99届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的研究生。当时,她同七个同学一起踏入了这个“门槛”相对较高的行业(当时出版社对应聘人员已要求硕士学历)。但是,工作了一两年之后,任洁发现其他人纷纷另谋出路,转向金融、高校、出国深造和民营书商等。

    近年,出版行业呈现了一个“显而易见”却又“令人费解”的现象。出版产业的品种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单册数的平均印数每年都在下降,这意味着有效产品越来越少。

    对于出版行业的现状,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有诸多“苦水”:一方面大众的阅读习惯尚未培养成熟;另一方面,销售渠道不规范,网店与地面店还没有形成良性竞争,出版社和书店(包括网店和地面店)的利润空间均逐步缩小;再者,本来已经很有限的资金和编辑被大量首印数不超过3000册的图书占用,这些书中包括一些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极高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一般图书。

    “出书门槛偏低导致已经到了必须用新书维持出版行业的态势。”任洁表示,出新书品种变成一种必需,因为如果不利用新书刺激书店,书店会将出版社遗忘,从而造成现金流断裂,回款无法产生。“而出新书又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成本的投入。”任洁说。

    “以前的老编辑一年也就做三四本书,每一本都能精心打磨。”任洁感慨,由于对新书大量出版,现在编辑几乎一个月到两个月就要出三四本书,精力都淹没在大量等待出版的图书中,导致编辑工作缺乏职业成就感和创造力。

    在电商当道的互联网年代,用户被培养成在非必要情况下,几乎鲜有人以原价购买图书。在层层分解的过程中,出版社的利润被压榨得所剩无几。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图书的直接成本中,作者稿费(版税)占了大约一成,印刷制作费用高达三成,编辑校对、仓储物流占两成。

    但是,在电商页面可发现许多图书折扣力度已经达到六折左右,甚至促销活动时,给出“买一送一”、“满300减150”的活动措施。对于这样的“优惠活动”,任洁表示,在读者看来似乎得到了实惠,但长远来看,这是饮鸩止渴的做法。出版社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压缩成本,被牺牲掉的成本最后仍要读者来买单。

    早在两年前,三联书店总编李昕曾经公开表示过,当前的图书市场正在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变化。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劣币成本比良币成本低。“在图书泛滥的情况下,好书被淹没,价值难以凸显。由于成本高导致好书竞争不过一些乱七八糟的文化垃圾似的书。”李昕表示,在衡量出版的贡献时,究竟是用文化的尺子还是用经济的尺子值得思考。

    任洁表示,出版社给图书定价原则取决于读者定位和购买力。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书价已处于偏低水品,小说在20~30元,针对企业人士的经管类定价稍高—35元左右。此外,由于引进版权和翻译费用的存在,引进版图书定价稍高。

    “有的书封面做得像月饼盒子一样,导致包装的价格超越了内容本身,这是不对的。”任洁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与读者购书时更关注用纸、包装具有一定相关性,书籍本身是不是最好反而较少人关注。作者的智慧和编辑的创造力才是一本书的价值所在,然而,这两种劳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出版行业绝对不是印刷厂,而是内容和创意的提供者,智慧创意应该得到全社会尊重,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这才是出版行业的终极拯救。”任洁认为只有改变价值定价的方式,从内容定价才能让出版行业获得“救赎”。

    “当人们不再觉得50元的洋快餐比30元的图书更诱人时,这个行业才能吸引资金和人才,才能充满奇妙的创意。”15年来,任洁对于出版行业的现状焦虑但也有期待。

    以文化创意为根基的出版行业,内容成就一切,而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也正是内容本身。任洁表示,文化的创造性带来的成就感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因此,这个行业苦却仍有这么多人在坚守。

    “纸书不会消失。”这是任洁给自己也给整个出版行业的未来作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