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怀念•人物
于殿利
2014.10.22浏览人次:51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各位尊敬的前辈、领导,各位尊敬的来宾、朋友,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非常欢迎也十分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到商务印书馆,和我们一起纪念一位对我馆有着重要意义、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前辈,一位对我国新闻出版事业有着重要意义、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先驱——陈翰伯先生。

    商务印书馆是1954从上海迁到北京的,翰伯同志从1958年起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共12年。他使得当时基本处于停业徘徊状态的商务印书馆恢 复了出版工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离开商务后,翰伯同志又在其他重要的岗位上继续为我国出版事业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殚精竭虑,做出了历史 性的贡献。观其一生,他将半个多世纪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国家的新闻出版事业,为之繁荣倾尽全力。

    陈翰伯在商务印书馆主持工作期间,使得迁京后几乎处于停业状态的商务印书馆迅速恢复元气。可以说,开启了新商务的新局面。新商务一方面继承了老商务“昌明 教育,开启民智”的宗旨,另一方面也根据国家的出版分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订了新时期的中长期出版规划,系统引进西方学术名著,编纂出版中外语文工具 书,引进各科人才,制订规章制度。尤其是在他的主持下,为完成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所制订的引进西学和中外语文工具书的规划,可谓深谋远虑,成为商务 等出版机构数十年内的出版大纲。

    翰伯同志还为商务留下了丰厚的精神和制度遗产,值得我们后来者珍视和学习。翰伯同志重视著译者队伍建设,他借用老商务的传统说法,称著译家是出版社的“衣 食父母”,使得商务出版了一大批名著名译。翰伯同志还注重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水平,为编辑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其在培养年轻编辑方面制定了一整套规程, 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翰伯同志重视商务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保护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商务印书馆在陈翰伯时期形成的商务“新传统”使得今天的商务 都受益良多,这些精神和制度遗产,培养了一代代商务人,也将被一代代商务人继续传承下去。

    翰伯同志自述中曾说:“青春办报,皓首出书”,这8个字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青春办报”,他的前半生一直在做新闻工作。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他在国 统区办地下党报和读书刊物,这项工作如同虎口拔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他从不逃避,总能迂回前行。这样的品质在他“皓首出书”的后半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 的发挥。文革期间,为了使“汉译世界学术名著”能够顺利出版,他想出了一个著名的“消毒法”——也就是给每一本都加上“批判性序言”,在历次的政治风波中 他常常遭到批判被扣上帽子,但他从不退缩。陈原同志评论说,“翰伯总是用不同的方式启发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该奉献什么? 我们能奉献什么?”在这样的奉献精神之下,才有商务在困难中出版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图书,使商务迅速成为我国出版界的学术重镇和工具书王国,为我国的文 化出版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他的功绩却不止于此,离开商务以后,在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出版岗位,他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开创了全新的工作格局。 他在文革后的全面拨乱反正,他所指导并订立的国家中外语文工具书十年规划、全国重点少儿读物出版规划,他大力支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他创办《读书》杂 志,等等等等。

    翰伯同志对于我们这些后辈来说,无疑是一座丰碑,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未曾有幸与他谋面,但作为商务的后来者,我们却一直享受着翰伯事业的荫泽,汲取 着他的精神养分。但是翰伯同志自己又是怎样说起自己与商务关系的呢?他在一篇《从小读者到老编辑》的文章里写过自己7岁时与商务印书馆结缘,40多岁为商 务任职的经历。他说,“老编辑做了他应当做的事,为商务印书馆尽了一点力,当年的小读者回报了他从商务印书馆受到的教育。”这就是我们尊敬的陈翰伯同志! 他于商务,岂止是“尽了一点力”?翰伯同志可以说是我国新时期出版事业的设计师、领路人之一,他为我们描画的蓝图有的已经完成,有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有 着无限实践与开拓的空间。

    近年来我们把商务在新起点、新历史时期的企业宗旨概括为“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担当文化,激动潮流”,这与翰伯同志在商务开创的局面是一脉相承的。在新的 数字化趋势之下,可以说,它又为新的商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上这些,是借今天翰伯同志百年之际,向在座的前辈朋友汇报一点商务的工作,也是对翰伯同志另一 种形式的致敬吧!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今天的商务将努力学习翰伯同志的精神,以翰伯同志为榜样,继续服务于新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出版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把商务印书馆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为我国文化出版事业再创辉煌、走向世界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谢谢大家!


于殿利   
2014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