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微寮|如何让纸书具有互联网气质?
2014-10-22新闻来源:豆瓣做树小站浏览人次:132

    第一期嘉宾

    微客:谢工(百度阅读)、魏玲(磨铁黑天鹅)、王蕾(世纪文景)、贺志刚(湛庐)、李伟(新星)、小庄(果壳阅读)

    1.偶然定题

    2014年国庆假期最后一天下午,几位出版界的大V在攒局小能手寮掌柜的号召下齐聚77文创园。这是微寮第一次小聚,缘于磨铁小羊皮(魏玲)的一条朋友圈状态——“新课题:如何做一本有浓郁互联网气质的书”。

    磨铁在签下《罗辑思维》续集的版权后,一直在思考如何操作。“已经出过两本了,所以肯定不能按照原来的路子走,否则销量肯定一本不如一本。必须要有一些改变。”如何改变,一本纸质书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得一些新的形式,使得作者和读者得到一个嫁接,这是此次小聚的主题,同时也是困惑文景小猫已久的难题。

    2.辩题实录

    任何书都需要互联网气质吗?

小庄:互联网上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不管是内容上的,还是表达上的。我们已经有果壳这样的产品了,有很多多媒体的东西,那么我们设置出版环节的意义何在?肯定是要和其他产品有所区别。对我自己来说,我们很多的书本身就来自于互联网,肯定是要把最精华的东西沉淀下来,保留有价值的东西;在内容上做很好的规整,尽可能地把它们系统化,有一个提炼表达的中心。另外,在此基础上,培养作者。果壳是一个训练场,这当中会有一些人出来。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做的事刚好与今天的议题相反,正好是去除互联网气质。

    
    “互联网气质”概念的厘清

    【围绕“罗辑思维”展开的】

    魏 玲:我们想做的是在《罗辑思维》上,使图书成为一个工具,一个连接的工具。实现作者与读者的连接,读者与读者的连接。这本书能够实现的是认同“罗辑思维”的人借这个入口,产生交流。

    小 庄:那你的目标读者是原先就已经熟悉“罗辑思维”的人了?

    魏 玲:这是我们比较困难的地方,如果只是说知道“罗辑思维”的人,那就不需要出版方做什么了,只要出一本“罗辑思维”的新书,靠作者罗胖刷脸就行;但这个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也不是作者想要的。那我们在做“罗辑思维”这个项目的时候,编辑并不能够给产品增值,出版方和作者肯定还是希望扩大《罗辑思维》的读者群,也希望能够让喜欢这本书的人联系在一起,像社群的感觉。一本书就像一个入口、通行证一样。我们俩都拿着这本书,在人群之中,彼此之间会心一笑。

    小 庄:还是有一个矛盾,比如你说会心一笑的问题,必然还是原来的“罗辑思维”的受众群。所以必须分清楚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比如你是为了完善“罗辑思维”现已搭建的平台,就是说你是想把它原有的东西搬下来,还是构建一个更大的舞台?

    魏 玲:通过一本书建立一个平台,这是不可能的。平台还是在“罗辑思维”的平台上,这本书只是一个平台上的产品,实现的是从在线到线下,O2O。这个产品能够让原本平台上的群体引发共鸣,同时带动更多喜欢这个产品的新的读者群体来到这个平台,也就是通过产品给平台“引流”。

    图书的具体操作方式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我们在产品内容和形态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大家可以日后看到就明白了。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做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一个可以完全独立的产品,靠产品本身就能够打动读者,不管是原有读者,还是新的读者。另外一方面,这个产品不仅仅是单纯的内容产品,也能够成为一个精神符号,是一个吸引更多人进入“罗辑思维“平台的入口。

    之所以一直在琢磨“如何让一本书具有互联网气质”,也是在考虑出版行业未来有哪些可能性。读者在变化,阅读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图书是否还是墨守成规,还是说也有变化的意愿。相信大家能够坐在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应该还是希望传统的出版行业在面对巨大变革的时候,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读者,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

    今天让我非常受益的是,关于电子书的“富媒体”形式,音频、视频、弹幕……智能终端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使得视频和音讯成为了人们喜欢的形式。我们出版人也可以把这些形式运用到出版行业中,丰富图书单一文字的表达形式。至于弹幕,我本人是非常喜欢的。因为现在大家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并不是单向的被动接受,而是双向互动,甚至是更其他人的多项互动。让读者有“参与感”,哪怕是满足了人们的“吐槽”欲望。

    【来自世纪文景的】

    王 蕾:小说是最同质化的,如果在这种新的互联网环境下不做任何努力,可能完全被取代。今天说的“互联网气质”是就内容来说,内容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拆分,还是延伸。是就内容来说,而不是就纸书本身来说。

    我们出版社拥有的是内容,但是传统的编辑思维,就是奔着一本300页的纸书去的。以前的想法是读者在出版社这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但现在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是出版社替读者做更多的工作,可以是电子书,可以是纸书,有些甚至根本不是书,只是像湛庐那样的培训,是出更多的内容,了解读者更多的需求。

    【来自百度阅读的】

    谢 工:在互联网,你的范围、你的收益、你的模式一定是非常多样化的。互联网应该是给了纸书一个很好的发展的空间,就看你的模式能不能变得更多样化。在互联网时代应该考虑做出纸书的衍生作品来,要对书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

    现在的人只是在某段时间、某个场景中touch到自己想要的书的成本特别高,而互联网能够缩短获知这本书的距离,能够满足读者迅速touch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3 解题小结

    【纸书本身可有的一些改变】

    “本身”指的是纸书这个载体及内容本身。在内容上,“纸本的碎片化处理”是使纸书具备互联网气质的惯有作法。编辑可以对内容做一个提炼,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产品,或者是在原来的单本之外加一个导读本和媒体介绍本;而在载体上,做的则是加法,可能是在纸书的某个位置加上二维码。关于后者,《罗辑思维》续集正在琢磨的“盲扫福利”即是一例。“盲扫福利”指的是为图书做一个特别大的护封,在这上面全印上二维码;读者并不知道二维码指向何处。在《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中,福利可能是罗胖小区的另外3000个会员名额,也可能是一些商业性质的,比如嘀嘀打车券。这种娱乐化寻宝方式的问题就在于损坏了图书的基本形态。一个全是二维码的封面对一个完全不了解“罗辑思维”的普通读者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样的设计很可能会丢失原可以有的读者。

    【围绕纸书这个载体可有的延伸】

    “延伸”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更多的是指“社群”,即从纸书延伸出来的读者与图书的互动,从原来单向的传递到双向的沟通。湛庐在这方面的努力已初具成果,它所组建的庐客会、湛庐会及湛庐顾问团等不同的社群组织都是使得纸书具有互联网“共享”气质的典型。

    这方面的尝试还有很多案例,比如谢工曾与其团队打造的图灵小区,一个“作译读编”交流互动的小区。

    
    纸书的演化:数字出版

    【纸书电子化是数字出版的初级阶段】

    在上两条中,能够融合到纸书的互联网气质可能是“连结”、“共享”;而只有当纸书发生演化之后,互联网的气质才能得到最大的彰显。这气质可以是“免费”、“快速”,也可以是“千变万化”。“电子书”是否可以被归结为“最具互联网气质的图书”?数字出版是否改变了纸书的本质?正如辩题所辩,演化好坏,另当别论;演化的可能性有哪些?如何演化?这些问题在第一期“微寮”中讨论得最多,似乎最离题,却也颇具启发性。关于电子书或者数字出版的讨论必须另辟一章,在这里,仅作几个讨论中要点的提炼。

    【利用百度“阿拉丁平台”新编图书】

    这里的新编既可以是纸质版与电子版的同步改造,也可以是保持纸质版的原来面目,仅对电子版进行加工。阿拉丁平台在图书推广方面希望达成的效果是搜索的关键词与内容更加匹配,从而有关图书的信息能够尽可能地往前提,甚至出现在搜索结果的前三条。举例来说,如果匹配度高了,搜iPhone设计相关的内容,《乔布斯传》也能出现在搜索结果的最前列。

    百度阅读已经开始行动了,在其与中信的合作中,中信将全力配合尝试各种新模式,与百度阅读对接,并将所有合作的书的章节名改成百度阅读所要的关键词。“否则依靠原来的搜索模式,只能维持部分读者群,永远做不到扩大”。

    【网络阅读用数据说话】

    百度阅读要推出的新模式是:缩短读者与书的距离,将读者分层,令其“为所欲为”,或购买,或免费,或一键支付。既落实到单本书,也照顾到读者的具体需求。在这种新的模式下,百度阅读能够得到更多更详细的阅读数据,包括阅读时长、阅读轨迹、单个章节吸引力等等。这些量化的数据能够更有利于分析读者需求。这是一个循环互利的模式。

    【以一为三,数字阅读的新形态】

    百度阅读计划将纸质版化为三个形态:纸书电子版,富媒体版以及弹幕版。富媒体版,指的是多媒体融合版,一本书中可以有音讯、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包括这些形式的在线更新;弹幕版最早出现在网络视频上,是受众在观看时即时分享的技术形态。关于弹幕会不会影响文字的阅读,谢工团队也做了各种测试,读者可以自行设定弹幕的有无、弹幕的位置等等。

    【人文社科类图书能在数字出版领域走多远】

    不管是数字阅读的新形态还是阿拉丁平台带来的新可能,非娱乐化图书似乎很难与之挂钩。王蕾说,“小说类的图书,是需要沉浸式阅读的,最怕干扰。”恶搞、吐槽神马的,还是不要了吧。像文景这样文艺气息比较浓的图书,如何在数字出版领域安下一隅,还是一个大难题。即使占据一方,如何盈利,又是另一个难题。如果依赖后向的广告,谢工直言:“人文的书,也有可能是广告词的问题,touch不到。没法加广告。加了广告,阅读就断了。所以人文的书走前向售卖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