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从纸莎草卷到数字像素,书籍的前世今生
2014-11-05作者:没谱青年(译者)新闻来源:译言网浏览人次:155

    书籍的书写,出版与售卖不可避免的踏上了数字化的进程,而此番进程才刚刚开始。

    第一章

    古老和力量并存于一个保险箱中。

    手指轻敲着书页;牛皮革的书页如同纸张一般光滑,但更感觉到的是油亮。黑色的印刷字体清脆,每一句拉丁文都其实于一个酒红色的字母。这本书的早期拥有者之一给这一页绘上了一只手,食指向一个箭头指向一段值得记忆的文字。

    公园前44年,罗马共和国伟大的演讲家西塞罗为他的儿子Marcus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论义务》。在这本书中,他告诉儿子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平衡美德与自身利益,如何去影响别人。他的看法并非时新,这部书集合了众多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这些观点西塞罗都可以从他的图书馆中查到,然而目前古代先贤的著作绝大部分已失传。然而西塞罗的这部著作却依然存世。这部书伴随罗马帝国的崛起而被研读和学习,并未随着帝国的湮灭而消亡。它重塑了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例如 Erasmus;多个世纪以后甚至影响了伏尔泰。他曾说:“现在没有人能写出如此智慧的文字”。

    这部著作的文字并没有发生变化,然而承载这些文字的容器却随着不断的重生发生改变。西塞罗有可能将这部著作口述给了他的一个名叫Tiro的奴隶,这个奴隶将其誊写在了一部纸莎卷轴上,其后的其他版本皆由此而来。几个世纪中,它从卷轴中转移到了合定的书中。一千年后,欧洲的僧侣们小心翼翼地用手来抄写这部著作,平均一天仅抄写几张。接着,到了15世纪,这本著作开始被机器大规模的印制。在你的手中的这一部- 透着明亮的色彩,但奇怪的是,你再也无须手着手套去触碰它了--这是最先期的复印本之一。它别印制于德国美因茨的一家印刷厂,这间印刷厂归Johann Fust 所有,它是欧洲印刷业先驱古登堡的早期合伙人。印制时间为1466年。

    这本由机器印制的书,又历经将近500年后,被存放于位于加利福尼亚圣马力诺的亨廷顿图书馆中。少数一些版本历经了五个世纪,这个可能历经的时间更长。这本书与其他数以万计的典藏被置于1951年打造的一个保险箱中,据称箱体有两个原子弹存放仓库那样大。

    虽然《论义务》这本古老书稿已经被封存,但这本书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自由。它的印刷版本曾有过一个硬的背面,接着变成了纸面,以多种版本印刷——()而如今,它也以多种非印刷版本存在。你可以在线上免费阅读它或者以电子书形式下载下来,无论是英文,拉丁文还是其他语言版本。

    很多人担心这种技术力量对书籍的影响,包括许多大书店因此关门,新的阅读设备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写作者涌入市场,当然还有网上销售巨兽亚马逊变得愈发强大。他们的忧虑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得了技术恐惧症。数字化变革比以往会更大程度地改变书籍的创作,售卖以及阅读,当然也并非对人人有利。资深行业者会被出局;古登堡死时几乎身无分文,而且也丢掉了对其印刷厂和其他人的控制权。

    但是技术并不能单纯的被视为书籍改变的风险因素。书籍不仅仅是“裹在死牛肚子里的一堆树叶”,一位学者曾经这般嘲讽道。书籍自身也是一种发展并被用来提炼思想一种技术,而且这种技术的力量很强大,很持久而且还具备变通的能力。

    类似于《论义务》此般的著作并没有左右人类的历史,但是它们却帮助勾画了历史。书籍被赋予保存,传播并发展人类认识的能力,并由古登堡和其他人将其功能带到了另一水平上。印刷版的书籍使人们能同时阅读研究,交流思想,最终燃起改革的火花,这在文化启蒙时期及科学的发展中具有中心意义。书籍中的成果比任何军队攫取的东西还要多,《物种起源》比王公贵族的存在意义还要重大,没有比莎士比亚的戏剧更能改变千万男女的心。

    电子形式化的阅读将依然使书籍的力量变强,而且会赋予书籍新的力量。印刷版的书籍出色地将著作者的思想传递给阅读者;而电子化书籍也会将读者信息返回给住著作者。老师能够去了解学生的进阶程度以 及问题;出版商能够看到哪本书销量会下降。阅读者们也能看到其他人认为书中哪些可以值得用作笔记,可以寻找相同志趣的人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深的讨论。书籍所带来的个体愉悦依然存在;新的群体愉悦也开始呈现。

    书籍的未来是什么?这显然会比人想的更好。

    第二章

    湮灭的预言并未应验。

    对于书籍所具有的吸引力的担忧总是担心其会最终消亡。数字技术的崛起——尤其是以往未曾遇见的线上销售巨头亚马逊——为这些担忧埋下了伏笔。过去的十年间,人类总是陷入到书的消亡,出版商的消亡,著作者的消亡,实体书店的消亡,甚至阅读本身消亡的预言中。诚然,所有的这些都存在风险,但最终只有实体书店业损失惨重。

    在人类历史上,书籍曾经是奢饰品。20世纪因大规模印制变得成本低廉,21世纪由数字技术及市场全球化使得书籍变得唾手可得。据研究机构Bowker统计,2013年全球共发布了大约140万个ISBN号码,而在1960年次数目仅为8100张。而且这个数字并不包含那些自助出版且没有ISBN代码的电子书籍。

    如今这些海量的自助出版物曾经并未勾起传统出版商的兴趣,但这类近乎免费的出版物却是有价值的:你是否愿意去看下关于阿米什人的小说?字体大小,XX大小也已不再是问题;短篇故事和小说正在回归市场。电子书公司Kobo的老板 Michael Tamblyn 坦言:“以前存在两个问题:要么书籍过大不易携带,要么太小不适合印刷,现在,这些障碍已不复存在。”

    即使是曾经最悲观的预言者也对图书的消亡预言降低了声调。Nicholas Carr在其作品“浅滩”中预言到2011年,互联网将使那些饥渴求知的人变得愚钝和抽离,人类终会出乎意料地去保留书籍,因为人类渴求这种浸入式的体验。然而书籍会面临更多来自受众时间上的考验,如同无线电广播需要重新考虑在电影和电视等形式出现后如何去做的更好;过去的几年中,阅读的乐趣出现了少许的下降。但是如同很多预言所提,种乐趣并未陡然降下。人们对于畅销书的持续时间和热忱——比如对长达864页的Donna Tartts写的“金翅雀”——显示人类依然愿意去花时间对付大部头著作。

    而且人们也愿意将这些大部头书籍放入购物篮,纸版书籍销量的离所谓的严重滞销仍相距甚远。“我曾经认为(图书业)将产生快速且剧烈的变革”,言自大型出版商Simon & Schuster的首席数字官 Ellies Hirschhorn。他曾在2010年预计到2013年数字化图书的销量将达到一半。然而,据咨询机构 Pricewatercooper 称,去年美国市场数字化图书只占总销售额的30%(不包含专业类及教育类书籍),美国图书市场规模全球最大,且数字化图书发展最为迅猛。德国作为全球第三大图书市场,去年数字化图书销售额仅占到3%。近来包括美国和英国的众多市场经济体中数字化图书的增速变缓。出版商们期望未来几十年里图书销售的绝大多数份额仍在纸版书籍,有些人则期望永远是这样。

    诚然,这些现象的产生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原因之一,正如负责亚马逊Kindle业务的Russel Grandinetti所言,纸版书籍的确是一种“具备竞争力”的技术:它易于携带,不易损坏,文字具有高分辨率并且具备“很长的电池续航能力”。那些面向消费者的科技公司一窝蜂地去追逐时髦的封面及内容的不断更新,而他们却发现纸版书籍如此简单的物品却具有出奇的挑战性, 而且消费者对他们的尝试与努力并不感冒。消费者最想要的只是字体的大小可以改变,这样可以吸引老年人。重新定制数字化图书的形式的实验——比如,在数字图书中嵌入声音和图像也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电子阅读设备的销售情况,最好的当属亚马逊的Kindle,也出现了销量下滑。出自Enders分析机构的一份报告预计:几年后,当我们回头看电子阅读器,可能会将其视为史上最短命的媒体播放器之一。

    电子阅读器并非数字化图书阅读的专一媒介。多任务的平板电脑可以代替阅读器助你阅读,而且通过它可随时订购你感兴趣的数字图书。一些其他形式的书因此获利颇丰。重度阅读者——浪漫类,惊悚类,和科幻类小说阅读者是最早拥抱更廉价更便捷的数字图书的群体。其他种类的图书因多方面因素依然固守在纸版形式。纸版书籍可以被当作更好的礼物;许多人依然希望家中的书架上排满图书。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过多时间沉迷于电子屏幕,将纸版书籍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这就意味着纸版书将伴随新一代的成长。

    或许比书籍的繁荣更出乎意料的是传统出版商的运营健康状况。在十年前音乐和报纸和行业遭到互联网重摧时,人们担心传统出版业同样会遭此厄运。独立出版商Sourcebooks的老板 Dominique Raccah曾说:“我原想我会对人讲, ‘我是曾经被称为图书出版商的那一类人’。

    然而,纸版书籍的销量依然保持稳定,多层面看图书出版商,依然是售卖的那些书籍的生产者。纸版书销售总额有轻度下降源自于数字图书在市场中有一定份额,且价格更低;但是纸版书的生产成本已然下降,所以仍然有足够的利润可图。

    过去图书出版商通过猜测书籍的印刷量和投放量来回购销售商未售出的图书,有时会高达印刷量的40%。服务于纸版书籍的按需印刷数字技术的使用降低了此类风险。出版商先将少量图书投放市场,如果图书销量很好就依靠此项技术快速加印书籍以满足市场需求。据来自图书分销商的Ingram Content集团的John Ingram所言,这项技术能够很好的助力如大学出版社之类的小型出版商。

    此类技术应用于音乐和报纸杂志行业则已出现不适之处。音乐行业的垮塌部分缘于它所建立起来的壁垒已分崩离析:人们想只买一首歌而非整张专辑。而单本书是不太容易分开来售卖的。音乐行业饱受来自盗版带来的苦痛,因为盗版是如此的容易:任何购买音乐CD的人可以在数秒内将光盘数字内容剥离出来,并且可以将其上载到互联网上分享。然而,通过逐页扫描将一本纸版书转化为数字文件则看上去是一场噩梦。报纸杂志深受平面广告业的萧条带来的霉运。——而传统出版业却从未染指过广告业。

    图书的销售地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十年内最大的变化即是实体书店的衰退,这对出版商和书店店主来讲并非什么好事儿。美国书店商的Borders和德国的Weltbild都已破产。这种改变影响了哪些书有机会涌现出来:畅销书茁壮成长,那些可能会在书店淘书被找到中销量的书境遇会变更差,因为消费者网上购书时很难去找到他们。仍在运营中的实体书店为能持续招徕顾客已经改变了外观,店内会增设区域售卖非图书产品,比如文具,卡片或是其他礼品。“实体书店在捍卫一种非常特定的生活方式,在书店你可以消磨掉一天的时光,可以去写作,去思考,去阅读,”言自Sarah McNally,一位忙碌的美国曼哈顿独立书店老板。

    图书市场上接连出现了两个大反派角色,首个就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连锁书店,导致众多独立书店的关门歇业;近来的则是亚马逊,这个网上零售商于1999年开卖图书,现如今则号称售卖“一切商品”,它的出现,使实体书店不断倒下。亚马逊被认为控制了将近半数的图书销售市场和将近三分之二的美国电子书市场。在英国,他的电子书市场份额更大。图书销售商和出版商视亚马逊与电视剧“迷失”中的北极熊无异,穿行于热带雨林肆意吞噬。

    亚马逊并不算作文化作品的追随者。 它视书籍为“门户”商品,借此吸引消费者群体。它通过折价销售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书籍来压榨出版商并打压其他图书经销商。最近,亚马逊正忙于一场与大出版商 Hachette之间已持续数月的拉锯战,在多数受损者的眼里,亚马逊利用坐拥市场统治地位的影响去压榨Hachette的利润,并导致书价更低。据研究机构 Nielsen,自2009年以来美国人平均书籍(包含电子书)消费已经下降了40%,从15.45美金降至去年的9.31美金。

    图书行业在不断拉扯中行进。一方面,它忿恨语亚马逊的市场统治地位和其对待书籍的惟利是图,另一方面,在业务上却又要依靠亚马逊去创造更多的销售业绩。英国小说家 Anthony Horowitz曾经评述亚马逊是“一个邪恶的混蛋”,“我不喜欢它,但我又怕它。我一直使用它因为它真的很给力。“其实获益的不仅是购买者,众多准作家也因此受益。亚马逊已经涉足人头攒动的自主出版业。

    第三章

    新型作家与新型读者间对话

    19世纪之前,著作者自主出版读物的举动很常见,并非夹带有某种特别的意味,但这样也会给销售商和读者带来明显不便。巴黎意味作家需要指引买家到他的家里, “Mazarine街道上Montpellier咖啡店的上面,沿靠右边的楼梯到二层,在走廊的尽头”。几个世纪的发展,出版业演变为了大规模的市场化行业,自主出版者开始被视作自大者或是异类,在行业里的影响式微。读者去书店找书,书店从自主出版者处拿书,然而,在当时绝大多数书店并不愿意囤积这类书。

    时至今日,自主出版的浪潮已经卷土重来。互联网帮助人们去售卖电子读物,甚至印刷成册,免于指引买家去家里找寻或者寻求书店展示之苦。有些人因此获得成功,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过。

    在上一个春季的伦敦书展上,8个自主出版者合租了一个棚子,据称,他们之中有些人已经卖掉了匪夷所思的1600万册书籍,且盘踞纽约时代杂志图书畅销榜数周之久,且完全没有依靠传统出版商。他们已经习惯于被忽略;浪漫小说自主出版者Bella Andre拥有斯坦福经济学学位,曾因出版商质疑她的书销量而不胜其烦,她拿出银行记录予以回复“对于我们的书的销量至今没有任何的人和调查见诸媒体”,另一位浪漫类读物作家Barbara Freethy叹道。据她所言,她的书截止到九月份已经卖掉了超过480万册。

    撰写一部书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果你认为雇佣一名编辑,封皮设计师和校对员和印刷师师必要的化,仅会花费2000美金或者不到。亚马逊会出版印刷并售卖电子读物给它2.5亿消费群体中任何对此有兴趣的个体;一些小的销售站网站也如法炮制,而且很多公司为自主出版者提供按需印制的服务。通过亚马逊出版读物的自主出版者可获得高达销售额70%的收入,而他们通过传统出版商则只能获得25%。

    据预测,去年一年亚马逊自主出版读物的销售业绩为4.5亿美金;一位前亚马逊主管则认为这个数字还要再高些。据Bowker调查,2012年在美国获得ISBN号的书籍中有四分之一为自主出版物,将近40万种。据Nielsen调查,2013年英国电子书市场上有五分之一份额为自主出版物。

    “Wool”起先是载于网络上的一部关于地下城市“Silo”的短篇故事。读者的热情和反馈鼓励作者Hugh Howe将其扩编成了小说。更多的追捧接踵而至。大出版商Simon & Schuster与作者就小说的印刷版权达成了一项不寻常的交易,而Hugh Howey仍旧可以在其经营站点上售卖电子版。这本小说成为了畅销书并有可能被搬上荧幕。另一本线上小说“50度灰”电影版也将于明年上映。类似“Wool”,E.L James的“50度灰”之类起先发端于网络的作品的成功归结于色情文学阅读悄然跃上平板电脑的屏幕。即便他已被兰登书屋收购,但其印刷版作品依旧业绩斐然。据称,这部作品和两部续篇的全球销量不断被刷新已超过一亿册。

    与James小姐一样,众多的作者仍会寻找机会与传统出版商签约,毕竟印刷读物市场依然体量庞大。但是自主出版读物的爆发确实改变了传统出版商的工作方式。自主出版者通过作价仅几美元销售读物去吸引消费者,而且在促销方面更为主动。这样就给传统出版商定价带来了压力——特别是小说类,在这个领域自主出版者无疑力量最强。过去的五年里,浪漫小说出版商 Harlequin 销售额减少了1亿美金;五月份被HarperCollins 收购。

    在改变了传统出版商为书定价的方式的同时,自主出版者也改变了寻找出路的方式。那些希望能聚焦下一个热点的作者们已经开始在线上活动,例如网站 Wattpad ,人们可以看到网站其他使用者对其作品的反馈。正常的话,任何兴趣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据自主出版平台网站老板Marke Coker 估计,在过去的12个月中自主出版者平均收入将可能达到1180美元左右,绝大多数会达不到这个水平。这些作者更多的依靠亚马逊的推荐系统和那些提供促销的网站使自己的作品被认知;绝大多数读者依然倾向于专业写作,编辑和审核的书籍。

    然而作品被“以适当形式”出版这种优势——包含编辑,促销诸如此类的方式并不适合被过度鼓吹。惊悚小说作家Barry Eisler 说,“我们(自主出版者)应该谨慎小心,不能将自主出版的现实与理想出版模式相提并论”。2011年他弃出版商预付50万美金的一纸合约而去转头自主出版者阵营;他说此举使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Susan Orlean 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纽约客杂志的主笔,也与之有相似看法。“在人类的百万年历史中我从未看到过此番”,他说。她认为未来有一天传统出版者们不得不将他们提供的服务分类计价。“一个事实就是,不再是传统出版者才能出版大部头。他们将不得不再次定义自己的角色”。传统出版者们应开始提供一些“轻量化”的服务,例如仅纸质读物的分销,或是编辑工作,而不是在这块蛋糕上切走一大块。

    传统出版商们意识到必须要做出改变。“只有在证明自己能让最多的读者接触到作者作品的时候,出版商们才能与作者发生联系”,Markus Dohle这样说到,他目前执掌全球最大出版机构:企鹅兰登书屋。

    这种联系是很严酷的,因为技术的发展,使得自主出版商更加容易地出版读物, 也会使得他们更容易地去探索找到分享,讨论和模仿这类读物的方式。(James小姐的“50度灰”发端于一部偶像小说,其小说人物来源于Stephenie Meyers的畅销书“暮光之城”)。从线上评论到全球众多文学节活动再到各式各样社交媒体,作者和读者能比以往任何时候感受到彼此的存在。Orleans小姐坦言她曾经习惯于“埋头写作”,但现在经常在网上晒出最近的写作动态。对于她,联系更像是一个机会。其他人可能会反感这种联系。绝大部分的人会认为两者兼顾。但是这种联系是不会消失的,而且也不是全新的一种。

    西塞罗时期,当作者准备发表其最新著作时,会召集他的朋友在家或是公共厅举行朗诵或是阅读。听众们在听到喜欢的句子时会哭出来。紧张的作者向朋友们寻求支持,甚至有时为填补空席会雇佣专事鼓掌的人。他们很清楚的意识到,得到有影响里的熟人的推荐是做么重要。书籍的诞生缘于个人和社会;这种双重关联赋予书的特质,使其如此熟练于提炼并提升人类智慧与思想。只是在纸版印刷时代,囿于技术与现实,使得个体上的联系不那么容易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