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博物学传统重归出版界视野
2014-12-05作者:刘志伟新闻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浏览人次:163

    博物学(naturalhistory)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传统,是指对大自然的宏观观察和分类,它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大致对应于西方所说的自然史、自然志。科学史上,博物学传统是与数理传统同样重要的两大研究范式。当今许多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可能仍然需要发挥博物学思维的特长。近两年,一些出版单位如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不约而同的将选题策划的目光集中在博物学上,推出了一批博物学方面的普及著作,将这一稍显暗淡的传统学问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

    出版名社关注博物学传统

    博物学是曾经支持了现代性的崛起,但又被现代性所抛弃的一类传统学问。其在宏观层面研究动物、植物、岩石、生态,但它当下却不被传习,被一系列专门学科所替代,如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分支系统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结晶矿物学、生态工程学等。那么博物学还有恢复的必要吗,回答是肯定的。近些年,学术界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史的兴趣大增。随之而来,图书市场中博物学的著作也愈发多见。不难想见,博物学在公众层面有望得到复兴。

    在今年8月份,商务印书馆在上海书展期间推出“自然文库”系列。该系列旨在复兴博物学的传统,“以博物之精神,体悟自然一草一木;以发现之眼光,感受万物有灵且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认为,“自然文库”丛书写作视角独特,尤其是《看不见的森林》。这本书主要讲在选定的特定环境里用一个一米的圆环圈了一小块地,然后每天观察它,看这个圆环里面的植物、昆虫是怎么活动和生长的,然后记录下每天看的内容,最后形成了书的主体内容。而《一平方英寸的寂静》,里面阐述的观点则是人们以往环保概念里谈得比较少的,作者强调对环境的保护不是仅仅要保护它的空气、水质、土壤,还要保护声音,其指出声音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据商务印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其实商务印书馆在1897年开创之初就十分重视博物图书的出版,曾于1904年推出一系列中等学堂教材,其中的《动物学》(黄英译)、《植物学》(杜亚泉译)、《地质学》(包光镛等译)等,都是当时最新、最好的博物教材译作。1934年出版的大型丛书“万有文库”中也包含“自然科学小丛书”200种,是自然普及读物的精品。除此之外,还有如《动物学大辞典》与《植物学大辞典》这样的专科辞典,如《地球之表面》、《谈天》、《发酵的生理学》这样的汉译博物学名著,以及如胡先筘《中国植物图谱》、周建人《无脊椎动物图说》、沐绍良《鸟类图》等这样的图谱手册。完全是一种成熟的,成体系、有系统的出版,各种类别均有涉猎。此次出版“自然文库”,可以说是商务印书馆重启百年传统的一次尝试,是对博物出版的延续与复兴。同时,也体现了百年商务对时代命题的回应——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正是“自然文库”的现实文化指向。

    相似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14年初推出的重点品种“徐仁修·寻找大自然的秘密”系列,包括《与大自然捉迷藏》、《大自然小侦探》、《村童野径》就是这样的作品。据了解,徐仁修是我国台湾著名生态作家、生态摄影家,也是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创会理事。在1960年代,台湾大自然开始受严重破坏时,他率先发起保护大自然生态的呼吁,并着手拍摄与记录台湾大自然的原生态。例如在《与大自然捉迷藏》一书中,徐仁修历经数十年,走进人迹罕至的丛林用相机去捕捉这种自然的大智慧。其精心遴选了数百张极具震撼力的照片,展现了一百多种野生动物与大自然捉迷藏的游戏,揭示了生物最高的求生与猎杀技巧——“拟态”及“保护色”。此外,北京大学出版社还同期策划了“徐仁修·写给大自然的情书”系列,包括《仲夏夜探秘》、《思源垭口岁时记》、《自然四记》、《动物记事》、《家在九芎林》、《猿吼季风林》、《荒野有歌》。

    此外,一些较有市场影响的博物学图书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南方日报出版社的《异域盛放:倾靡欧洲的中国植物》、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奥托手绘植物图谱》、商务印书馆的《发现之旅: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植物名字的故事》、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植物看得见你》等。

    业界学界培育下一代兴趣

    博物学起步最早的、发展最好的国家是英国,其次还有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上述不少图书都是出自这些重视博物学传统的国家。国内出版社在重审博物学的地位和价值,引进推出系列产品的同时,同样离不开学界一些有识之士的摇旗呐喊以及相关的编创工作。

   在采访交流过程中,几家出版社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的名字。他一直致力于博物学文化、科学史、科学传播学方面的研究。近十年来,他主要关注博物学史与博物认知,探讨在现代条件下恢复博物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博物学文化领域先后出版了《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科学出版社版)、《天涯芳草》(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博物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版)等。此外,其还积极地参与博物学的相关活动,在博物学回归和重振的浪潮中起了重要作用。

    2014年11月,其主编的“博物学文化丛书”,第一批包括《博物学文化与编史》、《约翰·雷的博物思想》、《发现鸟类》、《林柰的博物学》、《纳博科夫的蝴蝶》等,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既有理论之作,又有通俗作品,将西方的译作与国内的原创研究结合一体。

    为了普及博物学,刘华杰除了出版著作之外,还身体力行的融入到教学中。他介绍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开设的博物课已有多年、非常成功,甚至已经有毕业生已经走向研究或工作岗位,现在他们想编写一本教材,作为博物课来使用。另外,其还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博物学导论、博物学文化,并为研究生开设了博物学的编史与方法,“一开始并没有人支持我、同情我,现在则是支持的人多、反对的人少。这是多年来人们对博物学认知的一大变化”。他的学生熊姣便翻译了卢梭的《植物学通信》(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和约翰·雷的自然神学、博物学名著《造物中展现的神的智慧》(商务印书馆版)。

    培养青少年对博物学的兴趣,抓住下一代对传统学问的兴趣点,是业界和学界需要共同促进的一项事业。例如,2013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中,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向东研究员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原研究员担任副主编的《十万个为什么·古生物分册》也首次独立成卷与读者见面。相似的案例还有2014年3月,科学艺术机构啄木鸟科学小组正式发布319种著名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科学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收入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丽霞策划、科学童话作家杨杨编辑的“古生物图鉴”系列丛书。该套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古生物作为博物学的范畴,接连受到出版社关注而脱颖而出,一方面源于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学者取得了一系列的瞩目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古生物学本身的神秘感更容易引发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