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看2014各家书榜:文学何去何从?
2015-01-10新闻来源:新浪文化浏览人次:127

    2015年初,各类回顾总结2014年图书的榜单在文学类和社科类有个共同现象:名列榜首的多是翻译引入的作品,如布罗茨基出版于1986年的《小于一》,米兰昆德拉的新作《庆祝无意义》,奥兰多·费吉斯的《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裴士锋的《天国之秋》等,相较之下,中国作家在虚构文学领域仍延续着近几年的颓势,没有令文学界激动的作品产生,像贾平凹《老生》徐则臣《耶路撒冷》等也成为稀贵之物,除却这几本,鲜有为大众所知的作品。

    虽然文学日益衰落的今天仍不乏作者和读者,但高水平的作品稀缺已成不争事实,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贾平凹、莫言、刘震云为代表的50后,余华、苏童、毕飞宇为代表的60后创作力下降之际,70后乃至90后并没有涌现出多少纯粹文学意义上的明星,这在小说创作领域尤为明显,市场上发行的高水平长、短篇小说以外国小说为主,虽然有如赵志明、彭剑斌等短篇小说作者屡有佳作,但长篇小说似乎又度过了沉寂萧条的一年。这与文学市场的不景气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作家选择投身更具经济回报的编剧行业,致力于拓展汉语文学创新和心灵探索的力量自然会弱化,一些具文学追求和理想的人因为经济、时间等诸多原因很难坚持需要大量精力投入的小说创作,这也无怪乎中国小说的衰落。

    2014年的非虚构文学方面,阿来的《瞻对》因为其对鲁奖的质疑而蜚声,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也是一部扎实的作品,阿城的《洛书河图》和葛兆光的《且借纸遁:读书日记选(1994—2011)》也为此领域添加新的可读之书。

    正像贾平凹在接受采访时所言:“2014年对我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除了写作和开会,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领奖。上半年在领《带灯》的奖,下半年在等《老生》的奖。《带灯》基本囊括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外的大小文学奖项。而《老生》刚问世两个月,就接到了几个领奖通知。2015年,我肯定还会奔波在开会和领奖的路上。”这是贾平凹作品的实力,也是整个文坛创造力后继疲乏的写照。

    2014中国社科类图书不缺精品,如余戈《1944:腾冲之围》,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刘燕舞《农民自杀研究》,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等,翻译的力作有:祖博克《失败的帝国》,埃德蒙·威尔逊《到芬兰车站》等,在本土文学创作流年不利的对照下,中国社科类的作者们持续贡献着思想和见识,这或许跟其本就不温不火的市场有关,在社科类屡有力作的光环下,中国文学显得有些落寞,虽然畅销书单上不会缺少像张嘉佳、江南等作家的身影,可能为读者记住的作品又有多少。

 

    文学类:

    《小于一》作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黄灿然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老生》贾平凹


    《老生》是茅盾文学奖作家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 作品以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记录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写到今天,是现代中国的成长缩影。书中的灵魂人物老生,是一个在葬礼上唱丧歌的职业歌者,他身在两界、长生不死,他超越了现世人生的局限,见证、记录了几代人的命运辗转和时代变迁。老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主线,把四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连缀成一部大作。《老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的中国故事,用中国的方式来记录百年的中国史。


    社科类: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作者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毛俊杰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


《1944:腾冲之围》余戈

 

    《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