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书荒了怎么办?试试顺藤摸瓜读书法吧!
2015-03-31新闻来源:读书有疑浏览人次:207

 

    在网上总能发现XX书单推荐或最佳电影TOP10这类主题的文章特别受欢迎,大家点击“喜欢”然后收藏到个人列表,微博上则是“马克一下”/Mark/Report,贴吧里楼下纷纷跟帖楼主好人,收藏了。

    但一个事实是收藏这些书单或电影推荐的人里有95%都不会再看第二眼,剩下的5%也只是看了第二眼而已。然后又一边喊着书荒一边继续寻找。那些帖子就像高尔夫三号铁杆一样,顶到热门然后尘封。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即使你真的准备读了,你不一定能读得下去。

    这很容易理解,书单什么的都是一些极其私人化的东西。而每个人的兴趣点又都是不一样的。一些诚然是好书,但你真不一定能看下去。

    比如我在大一时看到一份社科经典书单,并且读了几本:

    福柯《福柯的生死爱欲》、《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韦伯:《学术与政治》、《禁欲主义和资本主义精神》

    迪尔凯姆:《自杀论》

    布迪厄的《实践与反思》

    “读韦伯的《禁欲主义和资本主义精神》不禁有些惘然,读书笔记上只写下了书名,虽说一个个方块字都认识,但组合到一块就是读不懂。”这是当时的读后感。

    当然无可否认,上面几本都是社科经典,但是你确定就一定能读得津津有味?如果不是专业要求或自己立志于此(吕思勉),作为一个读书爱好者最好还是按自己的兴趣来。广泛驳杂阅读后再精研某领域(胡适的“埃及金字塔”式读书法)。大一时幻想通读文学、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各科经典,并一一列了书单,但没有自己的有效理解,读过也就忘了。而且阅读反倒变得痛苦了,这还是阅读的本义所在吗?别人家的书单,看看也就行了。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不看人家的书单,书荒了自己没书看咋整啊?

    最好的方法是由自己的兴趣波及开来,比如看一本书,作者提到几个自己喜欢的作家名字,顺藤摸瓜再去其他这几个作家的书。我把它叫做“顺藤摸瓜读书法”。下面举几个例子:

    1.作为读书爱好者每个人自己至少都有喜欢的几个作者或者书吧。

    比如喜欢墨镜王的电影,说偏了?不,没有。《一代宗师》简直让人喜欢到想哭啊,每一帧镜头都这么完美,一直看完到演职员表出来。听着音乐,看着屏幕,赫然出现了三个大字:

    编剧:邹静之 徐皓峰 王家卫

    这王家卫都知道,可这邹静之和徐皓峰是谁啊?查了下发现了,啊!原来小时候看的那个《铁齿铜牙纪晓岚》就是他编的呀!那徐皓峰呢?咦,他写过书?什么《道士下山》和《大日坛城》,找来看看。

    看了之后不禁感叹:怎么现在才发现啊!如果说《三体》是硬科幻,那么《道士下山》就是硬派武侠。

    接着再顺势看徐皓峰其他的书。

    再比如看了《一代宗师》后好喜欢,又找到王家卫其他的片子,发现《花样年华》评价挺高,找来看看。到片末有个字幕打出来: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

    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啊。不怕没文化,就怕你懒得查:《花样年华》改编自刘以鬯的《对倒》,然后又找到他的另一篇《酒徒》,不觉被第一句话所惊艳到:

    “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

    或者说你喜欢大卫芬奇,他的《本杰明巴顿奇事》确实值得回味良久。看到片尾出现From the Short Story by F.Scott Fitzgerald,豆瓣后发现编剧里面第三个就是菲茨杰拉德,于是开始慢慢注意这个作家。

    许多经典电影都改编自著名小说,比如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之于苏童,《肖申克的救赎》之于斯蒂芬金,《活着》之于余华等等。因为喜欢的电影而去找小说看,这小说也不会太差的,比如斯蒂芬金写的《肖申克》我前后读了三遍,里面有很多电影里未提及的小细节。或者要么直接看电影的编剧是谁,写过什么作品。

    2.上面是文学和电影的交集,书和书里也有许多蛛丝马迹、作家和作家间也有许多恩怨纠葛(当然作偏义复词)。

    喜欢一个作家,他也有他的知识来源和他喜欢的作家,就可以一直顺着往上爬,找到师傅的师傅,横向再发展,形似树状图。

    比如王小波是大家都爱的作家,他在《我的师承》里反复提及两位翻译家:查良铮和王道乾先生,当然你反驳翻译不是写作,你看看原文里小波怎么说的。他还提了米兰昆德拉和傅雷,并且如果你读他的杂文,会多次出现罗素。于是你可以找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罗素《西方哲学史》以及《傅雷家书》等。

    再比如村上春树,他在作品里也有提及对他影响较大的作家,更多是美国作家,比如雷蒙德钱德勒,于是你顺手找到他的《漫长的告别》,还有菲茨杰拉德。什么?菲茨杰拉德?这个名字听着怪耳熟的。哦!想起来了!大卫芬奇的《本杰明》原著小说不就是他写的么!还有个电影《盖茨比》也是他写的。这种重叠感更加强了你的惊喜。村上还推荐了哈特费尔德,原话是这么说的:“文章的写法我大多——或者应该说几乎全部——是从哈特费尔德那里学得的。”这种赞誉,老天呐!赶紧找找。

    3.平常生活里的发现也能顺带发展读书。

    比如白天玩《三国杀》,对三国历史感兴趣,于是找来吕思勉的《三国史话》和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浅显易懂,读完收获颇大。兴趣扩展开来,翻翻《三国志》,然后波及前四史,翻目录找自己喜欢的、听说过的、电视里演过的人物传记来看。

    4.说到三国,又得提到另一种读法:把相关的书籍放到一起比对着看。

    比如我自己,因为不自觉的各种潜移默化,对曹操和刘备这俩人一开始都没好看法,认为一个奸诈狠毒,一个没能力还爱哭。然后看了本小说《三国真髓传》,书里对刘备暗暗贬斥,看过之后不仅认为他没能力爱哭,还挺腹黑,赵子龙为他效力真是屈才了;后来再看《三国演义》,罗贯中确实厉害,读完三国,已隐然改变看法,同情刘备贬抑曹操;再后来又读原典《三国志》,这才发现,这两个人都是真正的大英雄。感情也都转换了:“喜欢曹操,敬服刘备。”之后还可再进一步,阅读吕思勉《三国史话》、陈寅恪《魏晋南北朝时讲演录》、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等书加深对于三国史的理解。

    再比如你看正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看完后对明朝历史发生一点兴趣,再找找相关书籍,比对阅读,比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和、《帝国最后的荣耀》、

    会发现当年明月对东林党观点前后不一致,且有矮化之嫌,而且对杨嗣昌等人似乎评价过高了。

    比对阅读的好处是可以察觉各个作者的疏漏之处,观点不一致之处,比较来看,得出自己的判断。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多方判断后,自己的得出的体悟是最关键的。

    5.上面几点都是横向摸索,纵向来看的话,喜欢一个作家的这部作品,你可以找他其他的作品来看。

    比如看完《挪威的森林》,找村上的《国境以南》、《奇鸟行状录》、《1Q84》、《旋转木马鏖战记》、《东京奇谭集》等诸多长短篇逐本阅读。

    发现了张大春的一本短篇集《四喜忧国》,有点意思,那么找他其他的小说来看。

    苗炜的《寡人有疾》挺有意思,再看看他的《黑夜飞行》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各位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

    6.同时可以根据类型小说或者作品的发展历程,按图索骥,从年代久远的到现在的,从国内到国外,挑自己喜欢的书,同时也能对该类型作品史有个大致了解。

    比如你对科幻感兴趣,看完大刘的《三体》,再看看中国科幻银河奖其他获奖作品,然后波及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家海因莱因、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的作品,触类旁通到电影上则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

    再比如你对推理小说感兴趣,刚看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当然要看看他其他的书,再对日本乃至世界的推理小说历史做个了解,找到一长串名字江户川乱步、阿加莎克里斯蒂、横沟正史、松本清张、还有什么本格派、岛田庄司之类。按名单来,挑有兴趣的看,够看一段时间了。

    什么?你还爱看恐怖小说。就按照上面的来,先总体了解恐怖小说发展历程,挑喜欢的作品来看,比如斯蒂芬·金的(什么?这名字听着耳熟?就在前面!《肖申克的救赎》那块!)

    如果阅读足够驳杂,还会不断扩大可阅读的作品,不断发现喜欢的作家,触类旁通,打通各个知识体系,拥有自己的精神轨迹。而单纯光看别人家的书单是没多大意思的。其实书单倒也有个作用,多瞄个两眼,混个眼熟,以后的阅读过程见了好几次同一本书名,就知道该注意注意找来看看了。因为它已经逐渐进入到你的阅读半径里了。

    既然你能坚持看到这里,我得诚实的告诉你,有个地方我骗了你。前文提到哈特费尔德,什么?你没印象?!回去找找!就在第二小点。村上谈及哈特费尔德是他最为推崇的作家。后来我很认真的查了查,想阅读他的作品,结果是查无此人。这有点类似村上那篇写软底鞋发明的小说,但那篇起码到文末还好心告诉你这是他编的,这哈特费尔德则是压根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