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观点|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跳开出版看行业:想要超车就必须变道
2016-04-28作者:令嘉 岳尚华新闻来源:百道网浏览人次:364

  

 

  在商务印书馆2015年年终大会上布置2016年工作重点,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供给侧改革促进内容创新排在第二位。于殿利认为,任何产业、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抛不开任何一次社会的深刻变革。出版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构成方面,它不可能超脱中国现实社会。对于出版产业而言,首先就是要善于利用国家改革的大背景,进而跳出自身产业的局限性,去解决我们产业存在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一系列的措施,而各个行业、各个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互相之间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因此这些解决方案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采访的话题从供给侧开始,进而切入到打破学科和行业界限,观照产业发展。但他并不停留在产业的话题上,而是转到了通用的“方法”和阅读本身。毕竟,出版产业服务的是阅读,他把他在史学、哲学以及科学领域的深读与领悟,集束成看世界的多种方法,这也是他企望跳出产业看产业的道之所在。在他看来,就产业的眼光看产业的发展,无论如何无法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多种坐标中看产业发展

  记者:为什么把供给侧改革促进内容创新放到2016年工作中这么重要的位置?

  于殿利:供给侧改革对于出版业乃至文化产业来说,好似提供了一面镜子和一把重锤,照出问题所在,又锤炼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政府所提倡的供给侧改革的立意在于化解产能过剩,但是在去产能的同时,为保证经济长期健康持续发展,还要提倡创新,以创新创造有效供给,以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以创新引领新的消费需求的形成。出版业的核心是内容,内容创新是出版业的生命线,以供给侧改革促进内容创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促进出版产业的市场化和现代化,是顺应时代和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出版人必须顺势而为,有所回应。

  记者:您讲到超越必须变道,是否意味着关于行业发展的行业讨论需要跳出三丈外吗?

  于殿利:黑格尔说过,自我意识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如果意识要对自身存在进行考察,它就必须基于某种对照。也就是说,人必须要有一个“非我”作参照物,才能了解何谓“自我”。通俗说来,就是人是他者的存在物,因为有爸爸所以才是孩子,因为有儿子所以才有母亲,因为有领导所以才有下属。一个人,乃至一个组织在这个时空中,都是由于各种坐标定义才存在的。不论是个人,还是出版社,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出发看问题、看世界就会有一个不同的境界,如果总是按照原来的思路看事情,就不会有创新,视野、思想、观念都不会有深刻的变化。

  这两年,各大高校不断邀请我去做学术讲座。我做演讲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学术创新贵在方法。我经常说做学问要借鉴多种方法论,只用一种方法做研究,最高的成就无非就是专家而已,做不到大师级别,而且研究得越专局限性就越大。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靠许多参照物衬托,如果仅仅研究事情本身,就不能掌握它的全貌和本质。

  打破学科局限性的方法

  记者:怎么理解您说的借鉴多种方法论?

  于殿利: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无论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还是天文、历史,所有学问研究的对象都是客观世界。它们用不同的方法看待世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

  一门学科相当于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角度。在数学家眼里世界是由数字构成的,在物理学家眼里世界是由物质运动构成的,在化学家眼里世界是由物质的毁灭又生成构成的,在语言学家眼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在法学家眼里世界是由各种规章制度构成的。这些学科都是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每一种方法就是一个工具,相当于一柄刀子、一个锥子或是一把剪刀。这个世界只用一柄刀子是不行的,只用一个锥子也是不行的,什么工具都得用。

  但正因为每个学科用它特有的方法看待世界,任何学科都有局限性,科学也不例外。

  人们常说科学是真理,实际不是这样的。所有的科学都是在各种假设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离开这些条件,科学就不存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在《科学与宗教》一书中这样写到:“宗教教义和科学理论不同,它自称含有永恒的和绝对可靠的真理。而科学却总是暂时的,它预期人们一定迟早会发现必须对它目前的理论作出修正,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方法是一种在逻辑上不可能得出圆满的、最终论证的方法。”所以说科学只体现当下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科学精神是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得到了那么多的认可,但也远没有盖棺定论,还会有不同的人再去追求探索它。

  记者:您认为什么人才是大师?大师如何打破学科的局限性呢?

  于殿利:能被称为大师的人一定是跨越了学科的界限,跨越了学科的狭隘,一方面能够在自己的学科里做到顶尖水平;另一方面对其他领域也不陌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别的领域,掌握其本质方法。另外,能称得上大师的人都是谦和温良的,而且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因为所有的学科和科学都离不开天和地,也离不开天地之间的人,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学问都是依附于人而存在。
 
  要打破学科的局限性需要一种态度。

  首先,成一家之言的学术态度。

  一些十分热爱自己的学科,并在学术上做出了很大成就的专家学者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只衷情于自己的专业,而忽视其他的专业。严重的还会认为只有自己的学科才是学问,其他学科都不是学问。我认为这种态度要从根本上摒弃,做学术应该有这样一种态度:一门学科仅仅是一种方法而已,任何一个所谓的科学判断,也仅仅是n多种判断之一,只有在这种态度的指引下,思维才会更加平和,研究才会更加科学。

  因此你要知道自身的局限性,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学养。尤其是如果你这个领域很少有人具备这种意识。你采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做出来的成果肯定和别人不同。因为别人还在用传统的思路、传统的方法在做研究,而你已经实现“变道”超越了。

  这并非说要多掌握一项地质的知识,或多掌握一项生物学的知识。很可能你对于昆虫的习性、植物的分类不大清楚,但是你要知道它们存在的价值、它们生存的规律、以及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等。这样你的学问真正地成为了众多学问中的一个,受到了别的学科的滋养,而不是唯我独尊的、狭隘的东西。

  这就说到了专和博的关系。专是一技之长,但如果想让一技之长真正达到超越众生的位置的话,就一定要有博作为基础。博能够培养你的胸怀,反过来又滋养了你的“专”,同时“专”又在“博”中显出它的厚重来。年轻人尤其一定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一个小专业,一定要广博地借鉴所有的方法,使你的专发展到极致,这样你的专在整个博大的知识海洋中会显得很厚重。

  《史记》里写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任何人都不要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面对天道与人道之间纷繁复杂的境况,审视古今奇奇怪怪的变化多端,我们不能不认真探索,细心考究,我们得出的结论至多是一家之言,也仅仅是成一家之言而已,所以千万不要说某个问题已经盖棺定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一直到现在都有各种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人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法国大革命的魅力所在,所以它才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门科学。

  因此,做学问最高的追求是成一家之言,意思是你的学说能够成为一种学说,但它是众多学说当中的一种,也仅此而已了。

  其次,静观其变、宽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正确认识世界和学科的学术态度会转化成人生态度。

  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尤其是不能在一时之下判断对错。学历史的人都知道,很多事情在当时看起来是不利的,但经过十年以后它的优势就会显示出来,再过二十年可能又会显示别的效果,所以很难一下子给任何的人物或事件盖棺定论。

  因此我们要学会以包容豁达的心胸来面对许多事情,学会一种等待、观望、期待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是被动的,而是以一种静观其变的处事哲理去对待事物。

  思想让作品流芳千古

  记者:中国人做事讲究术与道。做书如何得道?

  于殿利:这世上任何一件事情、一个东西都是由两面性构成的,能够让人感受的一面是艺术的层面,能够赋予它以意义和概念的抽象界定的东西,是道的层面。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所有的事情做到最高境界是道的层面,而不是术的层面,道就是哲学。对人最高评价不是说他把某件事做到最好,而是说他得道了,就是悟性有道了。有了道之后就会一通百通,才能延伸到其他领域。我们还常说,把一件事做到最高境界就会成为一门艺术。比如踢球的艺术、战争的艺术,乃至做人的艺术。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表示世界需要从两面看,一方面,“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万物的基础;另一方面,“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比如颜色、形状、味道等等。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说:“知性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也就是说概念与内容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知识的对象,任何一个概念和意义如果没有对应的东西就是空的。当说到汽车,人们马上会想到它有四个轮子、发动机、车门、大灯等等,如果汽车这个词没有对应的实物,就想不出来它的样子。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思想的,因为它们都是以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出发点来进行的价值判断。所有人造的产品也都是有思想的,人造的产品就是商品。图书这种商品和一般商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思想。

  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吸取他人思想是人的最高需求。保证图书内容的思想性,对于编辑而言,不是一般的责任,是天职,我们做编辑的,上天就赋予我们这样的责任,我们就是要选取好的内容,传播好的思想、有价值的思想,让这些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有的作品能够打动人、感染人,不是由它的体裁、派别等决定的,而是作品表达和承载的思想让作品伟大,是思想让作品能够流芳百世,千世甚至万世。

  记者: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正是商务印书馆一直以来践行的出版态度,这一态度是否会把市井的阅读情趣抛置一旁?

  于殿利:“顺潮流左右应付,稳度过,滩险浪急”是茅盾先生在商务印书馆80周年时的题词。商务印书馆可以说和中国近现代的跌宕起伏息息相关,它摆脱不了潮流的震荡,我们能做的就是顺潮流左右应付,然后才能稳度过滩险浪急。

  张元济1902年接受邀请加盟商务,一直致力于实现其“盖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尤要”的理想。新文化运动时,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一北一南,当之无愧是中国现代文化界的双子星座。从《华英初阶》到《新华字典》,从《天演论》到《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从《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文库》,马建忠、王国维、陈寅恪、冯友兰的学说通过商务劳作而传于世,赫胥黎、亚当•斯密、康德等的著作也是最先通过商务印书馆的介绍为国人所熟悉,包括林纾翻译的《茶花女》《鲁滨逊漂流记》也带来了市井男女的阅读氛围。过去的商务和今天的商务始终坚持站在准确定位的经纬点,深刻把握中国社会现实,提供时代需要的知识,解答人们的思想困惑,开启民智、普及知识、传播文化。一句话概括就是: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阅读是责任,读书有方法

  记者:很多人都在强调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为什么您总说阅读是一种社会的责任?

  于殿利:阅读不只是“小隐私”,而应是“大概念”。人是群体性、社会性或组织性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群体性、社会性或组织性,读书或阅读自然也不例外。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同时是人性的最重要的标志和体现。人类发明了文字,从而把自己和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用以借助文字表达思想,表达情感,表达所有的一切的东西。

  以语言记录为核心的图书和读书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传播知识和传承技能的手段,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得到可靠、持久的传播和传承。阅读对于人而言,就像吸氧一样重要,吸氧维系的是人作为生物体的存在,读书或阅读则既是维系人作为生物体存在的需要,更是维系人作为社会生命体存在的需要。

  作为社会的人,其一生可以明显地划分三个阶段:学习、工作和退休。有两个阶段处于消耗期,而只有一个阶段是创造期,所以对人的创造性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人若要具备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能力,就必须读书,必须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具有先进的思想,有理想有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低耗能、高效率、高素质的合格的生产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统一运动”并没有为人类创造出比以往历史阶段更多的“和谐”。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注定要沦为智力、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侏儒,不会有任何竞争力,更不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引以为傲的贡献。作为公民,读书是为增强自身的力量,更是为国家培育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生产力,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自觉性,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阅读都是终生的事业。

  记者:您在管理商务印书馆这样的百年企业,本身有着经理人的职责,但您同时研究学问、著说立说。工作之余的读写效率如此之高,您有什么读书和写作的秘方吗?

  于殿利:标注法。当我读到有启发性的句子时,我会在书上进行标注,这也是我写文章快的原因之一。我标注的东西通常是有关我目前的思考,我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做的课题,因此当我落笔的时,我就会把那些做过标注的书找到。比如我在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书中看到了一段能够阐释轴心精神的话,当时我们正在讨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轴心精神,这段话就被引用到了后来的文章中。

  系统法。你需要把你所读过的书按照一个系统排列组合,让它在你的心中形成完整的框架。当你需要写文章时,你自然而然就知道该从那个方面入手,那些文字自然就会蹦出来。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推荐书单

  记者:请您为一般读者推荐一份人文社科的入门书单。

  于殿利:阅读和出版一样,不应止于自由消遣,而应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一种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应该从哲学、艺术、科学,宗教、语言学这四门入手。

  1、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

  推荐语:本书作者赫尔德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人类语言的起源,论述精辟、理论、理性,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语言研究学习参考书。

  2、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册

  推荐语: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讨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3、罗素,《宗教与科学》

  推荐语:罗素是众所周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不信上帝,对宗教神学持否定态度,他是一个非宗教主义者。罗素在这本书中,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每次斗争的结局,总是科学战胜神学。宗教虽然始终不渝地为神学辩护,但它在科学进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却,为上帝存在的论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饰和补缀。

  4、卢梭,《社会契约论》

  推荐语:《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它的问世,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产物;它正确回答了历史进程提出的问题:法国命运的航船驶向何方。

  5、洛克,《政府论》

  推荐语:本书的基本精神在于对1688年刚刚结束的英国所谓“光荣革命”进行辩护和理论总结。上篇着力于驳斥保皇派菲尔麦鼓吹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的反动论点,下篇则正面阐述洛克本人关于议会制度的政治理论。

  6、老子,《道德经》

  推荐语:《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7、李醒民,《什么是科学》

  推荐语:本书是科学思想文化丛书之一种,是一本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读本,也是较好的通识教育读本。书稿详细论述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本性、科学文化等话题,极具知识性、可读性。

  8、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推荐语: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对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十世纪的“荷尔德林热”,也使得“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成为当代哲学和诗学的一个重要论题。

  9、马丁•海德格尔,《通向语言的途中》

  推荐语:  “语言——人们认为它是一种说话,人们把说话看作人的活动,并且相信人有说话的能力,但说话并不是一项固定财产。由于惊奇或者恐惧,人会突然失语。一个人无比惊奇,深为震动,这时,便不说话了——他沉默了。任何人都会因为一场变故而失语,这时,他不再说话,但也没有沉默,而只是喑哑无声。”——海德格尔这样说。这本书是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一个演讲集。

  10、约翰•B.亨奇,《作为武器的图书》

  推荐语: 本书收录于商务印书馆的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本书描述了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后,德、英、法等国出版业或受纳粹的限制或遭战争的摧毁而急剧下滑之际,美国出版人如何借机拓展国际图书市场,日益发展壮大起来。本书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亦将对中国图书出版业和从业人员,以及政府出版管理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11、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

  推荐语:《林中路》为20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本书汇集了作者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海德格尔独特的“存在历史”观,也即对西方形而上学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