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林纾书画展开幕式
林纾书画展开幕式
北京大学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平原先生发言选摘
2016.09.05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作者:陈平原浏览人次:79

 

  …………

  

  九十年代,我们心目中的林纾,一个,是翻译小说家,第二,是新文化的对立面,这个研究到八十年代没有共识,只不过评价标准不断变化,对他翻译的小说评价高和低,对一个挑战新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怎么判断,这个变化会有一些起落。但九十年代以后对林纾出现了变化,第一,关注他的古文写作,第二,关注他的长篇小说的写作,那些长篇小说写作的价值以及水平。

 

  最近几年出现几个有趣的现象,其一,关注作为教育家的林纾,这里包含他和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的语文读本,包含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修身讲义,也包含他在北京大学的教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教书的过程,当然,还包含了福建工程学院和他的关系。另外,就是书画。我们以前理解的就像之前说的,那是一个“造币机”,是一个工作之余用来换取生活资料的工作,而且他写字、写文章时候是用心经营不能打扰,画画的时候就可以一边聊天一边画,反正国画到了一定时候可以程式化地画,一遍又一遍的。所以对他的绘画我们以前是看不起,觉得这不过是一个文人为了挣钱做的一点事情。但上一回他们出版《林纾书画集》,我才逐渐理解到林纾的画,而且我问了书画界的,他们认为——“入流”。假如这个判断真的是书画界的共识的话,那确实提醒我们关注一个问题,晚清一代和我们之间巨大的差异,比如说一个翻译小说的、写古文的、写小说的、当老师的,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我们今天找不到这样一个人。唯一一个可以比拟的、有点接近的是饶宗颐,饶宗颐也算是传统的文人和学者之间的多样性,到那个地方大概就为止了。

 

  回过头来看一下一百年来的中国教育,这一类的所谓教授们,逐渐成为某一个专业的研究者,而其他的即使想写字,我也不敢给别人看,看了人家会嘲笑,说:“你还想卖字吗?”会有这一类所谓的质疑,某种意义上,专业化导致了我们今天这样的状态。回过头来想象一百年前的林纾以及那一代人的风华以及他们的学养,是极让我们感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