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林纾与近现代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
林纾与近现代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
陈平原:“文化”如何“保守”——“三钱”说林纾
2016.09.05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作者:陈平原浏览人次:65

 

  以前我们说文人,首先会说,你是准备入《文苑传》,还是准备入《武林传》,你得先想好。现在的问题也是这个问题。我们在谈林纾的时候会偏向于谈他的文学,而艺术、教育等相对来说会比较弱,但是一百年后我们反过来看,一个人不仅有文学修养还有艺术修养,就变成加持的分数了。所以这个论述就看你是在美术史谈、在文化史谈,还是在整个20世纪的思想史来谈,是不一样的。

 

  杜鹏飞所说的那个问题,关于文化保守主义,1910年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候,新文化人是极少数。今天我们想象中,文化保守主义是一个抵抗中的角色,所以应该是一支比较小的力量,其实 不是的。在1917、1919年前后这段时间,北大的新文化人是被围攻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它变成主流了。所以,我们想象主流 陈独秀等人如何偏激、如何批判等等,这是论战中各自所采取的策略。反而在1910年代,林纾是主流,新文化人是后起来挑战的,只不过它挑战成功了以后,在历史叙述中我们就会更多谈到它的贡献。

 

  …………

 

  风水轮流转,以前说“文化保守主义”是一个贬义词,今天“文化保守主义”变成一个褒义词,很多人会标榜自己的保守的立场,从今天上午的论述也看得出来。其实文化需要革新、文化需要保守,取决于你在哪个时段。在一个风云变幻、社会发生激烈变化的时代,需要革新、需要革命、需要批判,在一个文化建设的太平时代则需要保守,所以这个时代大家提倡保守。

 

  问题是怎么保守、什么样的保守、以及保守什么,是值得我们反省的。林纾作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是没有问题的,基本立场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立场,关键问题是自林纾去世以后,到今天为止这90年间,我们怎么样看待林纾的保守立场。其实可以这么说,新文化人以及后来的现代文学史、以及现代文化史,对林纾的保守是持批评态度的,虽然有些变化,但基本上是这个立场。

 

  但是还有一些人对林纾是认可的,今天我专门挑了三个人,一个是钱基博,一个是钱穆,一个是钱锺书,“‘三钱’说林纾”,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无锡人,东南学术和闽派学术之间是有关系的,我最早想到“三钱”这个题目,是因为最近我读钱穆的《中国文学史》,里面说到了林纾。以前我读过钱基博的、钱锺书的,把三个人放在一起来谈论他们的基本立场与林纾的同和异。

 

  …………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三个人,钱基博、钱穆、钱锺书,三个人的立场是不一样的。钱基博基本上是文学史家的立场,告诉你林纾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跟人家争辩,他为什么失败了,失败以后他的意义何在,这是历史学家的立场。第二个立场是钱穆的立场,其实钱穆对西洋小说是没有多少了解的,谈林纾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对抗新文化,林纾对抗新文化让钱穆特别开心,钱穆的立场跟林纾很接近,某种意义上钱穆的立场比林纾走得更远。林纾说西洋小说好,那是因为它跟中国小说有接近的地方;钱穆说西洋小说不如中国小说,他整个论述的就是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精神的好处。所以,如果就保守这一点来说,钱穆比林纾走得更远。回到钱锺书,钱锺书有一句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换句话说,中国人、外国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都有它好的地方,我们需要吸引人类文化的精粹,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当钱锺书说林纾的时候,某种意义上是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放在一个平等的、对等的位置来看待。

 

  回过头来看一下走过来的这一百年的历史,我们曾经有过对林纾的激烈的批判,我们有过对林纾的清醒的思考,同时也有过对林纾的“平反”以及表彰。今天,或许我们可以回到对文化保守主义理解、同情,同时有所省察的地步。我说理解、同情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年对文化保守主义是如何看待的,不只是林纾,林纾只是晚清众多文化保守主义者中的一个;我们知道批判新文化的有很多人、对抗新文化的也有很多人,对这批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论述的时候,除了理解、同情,还有一点省察的意思,意思是我们理解文化保守主义时,其实路径并不一样;同样持之的立场,其实各自的纷争也不一样,还有对他们的缺憾要持清醒的立场。如果不这样的话,就像早上说的翻过来、翻过去,那样是不好的。要理解林纾的长项,也理解林纾当年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为什么要坚持“古文万无灭亡之理”,以及为什么要直接跟新文化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