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涵芬楼︱一场“意外出现”的水墨展,谜团留给了谁?
2016-12-25作者:梁毅新闻来源:时代批评(微信公众号)浏览人次:1035

展厅现场(摄影:河上花)

 

  “这是一个即将载入艺术史的水墨展览。为什么这样说呢,不仅艺术家本人提供了超文化水墨这个独特的样本,加上音乐表演、行为艺术与艺术家、诗人、学者的学术研讨以及对展览的各种延伸,最终到作品集的出版——只有人们拿到作品集读了相关文图,才意味这个‘意外现象’到了‘结束’的时刻。”此次“意外出现——法国画家方索水墨展”的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帅好如是说。

 

画家方索和本次画展的学术主持于硕、策展人帅好接受海豹直播的采访(摄影:河上花)

 

  2016年12月24日,恰值圣诞节,“意外出现——法国画家方索水墨展”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开幕。欧盟驻华代表团公使参赞白尚德、涵芬楼艺术馆总经理王陆军、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董事长荣剑、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瞿旭彤、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北京大学教授杨煦生、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副院长常继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上苑艺术家联合会理事长李向明、共识网创办人周志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原《读书》杂志执行主编王焱、社科院《哲学研究》编审罗传芳、商务印书馆编审张稷、中央美院教授云浩、宋庄89艺术空间总经理知楠、中艺晋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力以及艺术批评家徐旭、曹喜蛙、郝青松、成蹊、程小牧、小米,艺术家尚平君、王永生、张守泽、朱农、王宝菊、李心沫、杨文胜,诗人李圭(韩)、任白、王藏、陈家坪、浪子、厉揭等来自各界的嘉宾百余人参加了当天的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摄影:河上花)

 

  方索(François Bossière),1956年生于巴黎,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1981年毕业于法国国家高等装饰艺术学院,2006年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自2004年开始在中国举办展览,其油画和水墨创作实践引发了思想艺术界的极大兴趣,并就中西方对超文化艺术的创新展开了丰富的对话和深入的思考。

 

  本次展览由历史学者和艺术批评家帅好任策展人,香港理工大学中欧对话中心主任、超文化人类学家于硕任学术主持。在画展前言中,他们对“意外出现”作了明确说明:“意外出现”取古希腊语“现象”(phainómenon)一词的本意,即“出现”、“显现”,沿着“返回事物本身”的现象学路径。之所以此为展名,是因为“我们让法国油画家的水墨‘直觉’与中外诗人和音乐家的审美‘意向性’对接,从方索作画,到诗人赋诗,乐师配乐,再到参观者的主体化参与哲学研讨,始终将展览置于‘即时把握’(‘瞥见’)现象的过程中,让意义立刻凸显、发光,集体完成方索有意未完成的作品。”

 

诗书画音共同“激动潮流”

 

歌者王滢乔演奏古筝(王滢乔Lin Wang,留德博士艺术家。2010年6月以全部课程满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德国萨尔布吕克肯音乐大学作曲专业最高文凭—博士艺术家。)(摄影:梁毅)

 

  此次展览的开幕式别具匠心。先是一段歌者王滢乔的吟唱,待行至古筝时,灯光渐起,王滢乔以一曲古筝曲为展览启幕,此时整个现场沉浸在一种恬然的寂静当中。艺术批评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师邱敏主持了展览开幕式,涵芬楼艺术馆总经理王陆军、欧盟驻华代表团公使参赞白尚德、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艺术策展人程小牧、艺术批评家帅好、画家方索先后致辞。

 

艺术批评家,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上海华东师大教师邱敏主持开幕式(摄影:梁毅)

涵芬楼艺术馆总经理王陆军致辞(摄影:梁毅)

欧盟驻华代表团公使参赞白尚德致辞,于硕翻译(摄影:梁毅)

评论家、收藏家、北京798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致辞(摄影:梁毅)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程小牧致辞(摄影:梁毅)

本次展览策展人、历史学者和艺术批评家帅好致辞(摄影:梁毅)

画家方索(François Bossière)致辞(摄影:梁毅)

 

  之后,由艺术家李心沫发起了一场行为艺术:现场每位观众得到了发放的橙色丝帕,经由观众的手纷纷系满了李心沫全身,观众甚至还蒙住了其整个头部,艺术家俨然一棵挂满橙色果实的幸福树,但此时一根吊绳却缚住艺术家的脖颈,她赤脚艰难地向前蹒跚,脖子被绳索拉紧了,脸上表现的是沉默而深刻的痛……随着她轻解挂在身上的橙色丝帕而成一道“橙迹”,艺术家最终定格的形象是立于“橙迹”之上面对观众,脖颈上的绳索使得她被缚住再无法向前。

 

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女性艺术理论研究者李心沫发起了一场行为艺术(摄影:梁毅)

李心沫行为艺术现场(摄影:梁毅)

行为艺术现场,共识网周志兴先生与艺术家互动(摄影:梁毅)

于硕和李心沫相拥致意(摄影:帅好)

 

  完成作品后王陆军、帅好、于硕、方索等人上前拥抱致意,媒体记者也以不同角度试图来将这条“橙迹”留驻在镜头下。其间,李心沫将一叠黑色的信封分发给现场的观众。有人打开信封,里边装着的却是一片黄色的羽毛。行为艺术再次诠释了“意外出现”展览的某些结构意蕴,动态的艺术行为和静态的架上绘画让整个艺术空间弥散着一股莫名而绮丽的味道,涵芬楼艺术馆这一拥有厚重历史的文化重镇在被这一行为艺术激发出优雅别致的当代艺术情调时,观众在问,这个黑色信封与黄色羽毛的隐喻是什么呢?为什么策展人说,这个行为艺术将是展览的真正延伸,它构建了什么重要的历史事件?谜底还是留待画册出版吧。

 

  “此时此刻很不寻常,因为这次展览是在涵芬楼艺术馆,正好又是一个圣诞节,120年来商务印书馆一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场所,比如提供最实用的汉法词典,27年前是于硕让我发现的这本书。今年8月份我与帅好见面,他提议要在涵芬楼艺术馆办一次展览,即这个‘意外出现’水墨展,我们共同接受了这次挑战,并觉得可以掌握事件‘意外’扩展的现象学维度。展现在这里的,不仅是中国与西方的对话,也是书画、诗歌、音乐之间的互动,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对话。这是罕见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方索还将他保存至今的汉法词典向公众展示。

 

开幕式上欧盟驻华代表团公使参赞白尚德和方索(摄影:梁毅)

 

  此次展览展出方索水墨作品近四十件,从作品的命名可以窥见其创作兼有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特点和风貌,譬如《无题》、《厌倦》、《回首已远》、《归途》、《离离即即》、《第欧根尼》、《生命体》、《左手与右手》、《论自我》、《灰烟中翻滚》、《异质繁殖》等。和一般画展不同的是,由岛子、孟浪、浪子、吉尔·德拉诺瓦、唐晓渡、王藏、任白、陈家坪等诗人创作的诗歌配合方索的绘画作品,新意迭出,效果极佳。关于诗歌、书画之间的关系,徐复观在《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一文中说:“用与诗相通的心灵、意境,乃至用作诗的技巧画出了一张画,更用一首诗将此心灵、意境咏叹了出来,再加上与绘画相通的书法,把它写在画面空白的地方,使三者互相映发,这岂非由诗画在形式上的融合而得到了艺术上更大的丰富与圆成。”

 

方索(François Bossière)《第欧根尼》,宣纸水墨,45 × 33 cm,2016

 

  展览海报所选取的是方索今年创作的《第欧根尼》,第欧根尼作为古希腊犬儒学派代表哲学家,其著作早已散佚,而形象更是没有见于记载;方索笔下的第欧根尼是如此恣意放骸,颇有其喜欢的八大山人笔下人物的影子。如果再和任白的题诗一起品味,或更有韵味:“从朱耷的柴门里踱出来/你弄丢了那双白眼/三百年酸风掠过/虹膜如铁如砂/如一副泪渍的心肠/从此鼓腹而游/无畏得像腔肠动物/像企鹅版的第欧根尼。”

 

  他的作品中,鸟的意象也频繁闪现,譬如《回首已远》、《鸟喙》、《飞翔》、《灵》、《大嘴鸟的未来》的画面中或多或少都有鸟的影子。方索笔下的鸟寄予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望。

 

  方索(François Bossière)《鸟喙》,宣纸水墨,33 × 135 cm,2015

 

  《鸟喙》一作中,配以法国哲学家吉尔·德拉诺瓦的诗:“鸟的眼睛在世界/鸟的眼睛看世界/巨大的喙切断风吞咽风/巨大的喙在风中笑着叫/鸟卧下就是一座山/山立起就是一只鸟。”无论是此诗还是方索笔下鸟“巨大的喙切断风吞咽风”的形象所展现的图景都颇有中国绘画的风格,而这样的作品也凸显了作为游走于中法两国的方索一种对中西文化别样的观察和体悟。此外,其余的作品也各自展现着艺术家内心隐秘的空间和情思,别致的展签上的诗行连同绘画作品成为“诗画合璧”,让观看者在一幅作品前都要驻足良久。

 

展厅现场(摄影:河上花)

展厅现场(摄影:梁毅)

方索为现场观众讲解作品(摄影:梁毅)

 

  此次方索(François Bossière)水墨展在百年中西文化会通融合的重镇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进行,具有别开生面的象征意义。展览本身就构成一个现象学的“事件”(Sachen)。商务印书馆译介传播西方学术思想的出版工程,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传播史上的意义,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戊戌以后,近代中国的西学传播史,没有一章不与商务印书馆紧密相连。”据有关统计,新中国建立前,商务印书馆对西方学术著作的译介,有近千种之多。历史学者邹振环在其《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一书中,统计出这一百种译著中,商务初版或由商务先印成单行本的,就有二十多本,如果除去20世纪之前(商务建立之前)的三十多本,即在六十余本书中就有二十多本是商务最先印行的,可见商务译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之大。商务印书馆不仅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更作为一个文化学术单位,自觉地担负起“开启民智,昌明教育”的文化责任。诚如现代出版家、商务印书馆前总经理王云五所言,“本馆现处地位,实已超越普通营业机关之上,而对于本国文化负有重大责任……以本馆资本之雄厚,在营业上固不必追逐潮流,而当激动潮流。”今次法国画家与中国诗人、音乐家、艺术家的“超文化”动态创作及观者现场互动和研讨会,正可谓“激动潮流”之举,将会成为这个百年中西文化相逢高地的新象征。

 

 

  方索是谁?我们是谁?

 

  方索,似乎是个并不为国人所熟知的名字。其实不然,方索在北京、天津等地已经举办过多次个展,而由他和夫人于硕主编的《游牧笔端》一书则在2016年12月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了大量方索关于艺术创作的文章以及画作,并收录了中外艺术家、批评家对其作品的评论。

 

  方索最早的个展是于2005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内在的远方——油画、水墨展(1985—2004)”,当时共展出集其57幅作品,作品包括4个创作阶段和种类:

 

  1.在大幅丙烯作品中发掘绘画的物质性,玩味由笔触生成的形象;

  2.在写生油画(经常稀释如墨)的创作中证实未完成、非确定的必要,展开画布空白与表征之间的对话;

  3.在《存在之盒》系列中刻意制造透视与深度效应之间的模棱两可;

  4.在宣纸墨画上尝试着将水墨画的笔-墨特色和油画对光-影的捕捉和对建构的关切综合起来。

 

  在评价方索的第一个中国个展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方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跨文化创造的“文本”:“他的展览带给中国观众的是中西两种文化元素孕育而成的和弦乐音,既有各自的音部,又有交织的鸣响……在他那些风仪如牧溪或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充满了由‘表征‘促发的‘禅意’、由‘偶发’通往‘自然’的率性。这才是一个与众不同——与西方绘画也与中国绘画两种样式都不同——的方索。”

 

  2007年,“古坛大调组曲——法国艺术家方索个展”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展,展出方索在西安美院任课期间创作的80幅油画、水墨作品,而其中“古坛系列”是这次展览的压轴之作。对此,程大利评价道:“古坛系列几年前从水墨画开始,象征着‘生命的一种原型’‘人类的母体’。方索守护其形,玩味其意,诗情荡漾地表现着生生不息的自然。画家与我们相约,在野性神秘的色彩之中走走停停,倾听各种古老忧郁的和弦。”

 

方索(François Bossière)《组合》,宣纸水墨,62 x 50cm, 2006

 

  有论者认为,2005年的“方索现象”不是中西合璧,而是水墨和松节油的超文化创新,是在欧亚大陆撂荒地上开拓第三空间。人类学将这种结构之外的空间称为“阈限”,在那里不同文化彬彬有礼地相遇,接着就毫无顾忌地“交融”和细雨无声地蜕变。我们看到,静止和武断的文化边境呈现出迷人的朦胧地带,异质文化的邂逅相逢却发现了自己的“他我”,在生命本真的共鸣中生成一个独特的超文化自系统。画家俯身拾起不期而遇的图像工具,诗人信手拈来凌空飞扬的诗篇。

 

  方索说:“我的油画或水墨画没有一幅是完整的,一切都向着所有的可能敞开,我把它们构思成可以从任意角度看出去,并留下各种可能的后续想象,那是几近于山水画的精神意象。”绘画之于方索是生命的抗争:“一块墨迹不只是它的图像,还是一个身体。它不完整,变形,显出存在的困难。然而它将起舞。我的墨画不是为了描绘‘山水’,而是为了那些无声的、无形的、畸形的、摸索形构中不确定的、无真相的存在,为他们那微不足道的一小块领土赋予生机。变形是我们的未来和我们的此在,咆哮、愤怒、腹鸣、变形、涂鸦、瘙痒、恼火……石涛的‘一画’自发地生成身体,一条痕迹,即一个生命,皆在当下。”著名画家程大利说,真正的画家应该像方索一样,从精神上寻找人类的共性。超文化阈限中的方索,在拉斯科洞穴岩画和庄子的游弋中想象、记忆、求索,愤怒或沉静,保持其作品及思考的连贯性,却始终在诗、歌相伴中自我超越。此次展览的举办,将期待通过这种超文化流变的创造“事件”(sachen),展开对“方索现象”的分析思考,追寻中国水墨在21世纪人类理解中的普世意义。

 

  “每一次投入都带我们进入一次偏离。”方索还说。于是,不只是我们,连方索自己也“总是被自己笔下陡然生出的图像惊诧,总是无法做到循规蹈矩。生存在一种全面危机的现实中,我尝试着用庄周‘御风而行’的流变和五分墨色的精微来表达充满悖论、嘲讽但也不乏善行的世界。我从日常生活、流行图像和‘高大上’艺术品里的种种人类关系中获得感应,即时捕获人类生存境况的瞬间,进而观看和扑捉在‘这里’或在‘那里’我们到底是谁”。

 

研讨会现场(摄影:河上花)

著名学者、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董事长荣剑(摄影:梁毅)

青年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瞿旭彤(摄影:梁毅)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摄影:梁毅)

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副院长常继生(摄影:梁毅)

艺术家、上苑艺术家联合会理事长李向明(摄影:梁毅)

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原《读书》杂志执行主编王焱(摄影:梁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审、教授罗传芳(摄影:梁毅)

文化学者、商务印书馆编审张稷(摄影:梁毅)

学者、批评家、中央美院教授云浩(摄影:梁毅)

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策展人徐旭(摄影:梁毅)

艺术评论家、曾任多家媒体总编、主编,雅昌艺术网年度最佳艺评人(摄影:梁毅)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基督教文艺研究中心研究员(摄影:梁毅)

艺术评论家小米(摄影:梁毅)

职业画家、无限意识绘画的原创者朱农(摄影:梁毅)

艺术家、艺术批评家、文艺家杨文胜(摄影:梁毅)

作家、影视编剧、获2016年“freedom写作奖”、诗人王藏(摄影:梁毅)

艺术批评家,诗人厉揭(摄影:梁毅)

艺术家尚平君(摄影:梁毅)

哲学家、诗人李圭(美籍韩国)(摄影:梁毅)

 

  本次展览的研讨环节由邱敏主持。荣剑、瞿旭彤、贾廷峰、杨煦生、常继生、展江、李向明、王焱、罗传芳、张稷、云浩、徐旭、曹喜蛙、郝青松、小米、尚平君、朱农、李心沫、杨文胜、诗人李圭(韩)、任白、王藏、陈家坪、厉揭等二十余位各界嘉宾就方索的绘画、中西方水墨的境遇和发展、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等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研讨,气氛热烈。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2月29日,艺术家也将会在展出期间恭候各界人士的光临。

 

研讨会后嘉宾合影(摄影:梁毅)

 

 

  本文由时代批评(微信公众号:shidaipiping)独家刊发。

  作者:梁毅,媒体人,策展人。策划有迪特里希·朋霍费尔作品系列图书、“回望傅山——十二家书法展”等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