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学术︱菊生学术论坛第三期
“政教相维:近代中国的制度因革与文教转型”国际学术工作坊举行
2017-04-25作者:徐笑运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678

  

 

  2017年4月15日至16日,由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合办的菊生学术论坛第三期“政教相维:近代中国的制度因革与文教转型”国际学术工作坊在北大静园二院召开。此次会议以青年学者为主体,意在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论文发表、评议交流、圆桌讨论等方式,关注“近代中国制度转型”,就清末民初的政治和文教变革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与互动。

  在4月15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致欢迎辞,强调近代中国政教关系多样而复杂,需要从不同学科视野综合考察;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郑殿华主任亦寄语与会代表,并介绍了“菊生学术论坛”的情况。随后,会议召集人陆胤、李文杰分别阐述会议旨趣和组织经过。本次工作坊以政治与教化两者的维系为出发点,着眼于“制度转型”,力求突破以往制度史研究侧重“有形制度”而轻忽“无形制度”的倾向,同时揭示“软制度”的思路,注重制度背后的人物、人事、人情以及偶然因素的作用,借助史料的温故与求新,深描制度转换的细节,还原制度生成的过程、语境。

  为期一天半的学术工作坊,包括五场论文发表及一场圆桌讨论。与会学者先后发表了14篇专题学术论文。

 

与会学者发表专题论文

与会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对话

 

  第一场论文发表纵贯宪政史、法制史、社会经济史三个领域: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长聘副教授郑小威宣读了题为“Can Two Sides Walk Together Without Agreeing to Meet? Constitutionalists and Officials in the Late Qing Constitutional Reform”的论文。该文考察四川省谘议局会议中关于民主、立宪等问题的讨论,揭示运动背后总督赵尔巽与谘议局议长蒲殿俊宪政思想的差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田耕提交了论文《重刑之下:清代回民案件与法律身份说,1760—1820》。他指出,历来以身份歧视来解释此“回民例”的法律治理,存在严重局限:清代对回民的刑判植根于治理暴力这一国家治理的规范性,针对暴力的刑名化实际上在回民之外也广泛存在。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健则以《同治初年江苏减赋新探》一文,综合人物、史事、制度三个维度,试图打通明清史和近代史,重新审视晚清江南地区减赋的制度背景和历史趋势。

  第二场论文发表着眼于科举制度的变局,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尚小明教授担任特邀评议人:来自中山大学的安东强介绍其论文《清代学政经古场述论》,较为系统地梳理学政经古场从清中期至清晚期的脉络沿革、改制流变等实际过程。上海社会科学院沈洁的《“印刷为之枢机”——废科举与晚清书业革命》一文,重在讨论科举废除与书业革命、书业变迁之间的关系,勾勒呈现出清末废除科举前后,思想与市场、制度与技术之间互动交织的复杂轨迹。

  第三场论文发表集中在政治史方面,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任志勇研究员担任特邀评议人: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文杰报告主题为《君权与相权的绝响——清季内阁与军机处改革》的论文。该文以政治制度史视角解释清末宪政改革中曲折、问题及其原因,进而审视君权与相权这对古老政治关系进入帝制晚期后的走向,并及其对于宪政造成的影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彭贺超的《“官制改,事权亦更”:清季兵部改设陆军部过程研究》一文,探讨丙午官制改革过程中兵部——陆军部的酝酿与改设过程,透视陆军部所形塑的中央军权新格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韩策的论文《清季江督之争与丁未政潮的酝酿》,意在重新探索“丁未政潮”的成因,兼及清末满汉失衡、南北隔阂等问题。

  第四场接续上一场对晚清政治史的讨论,进一步向文教变革深入,由中国人民大学高波担任评议:四川师范大学张晓川的报告题为《张佩纶致李鸿章密札隐语笺释——兼论甲申变局中张、李二人的处境与心态》。该文对张佩纶致李鸿章信函进行深入解读与细致考据,进而反思甲申至甲午十年间人事嬗递对近代政教走向的深刻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瞿骏的论文《如何救孩子——《蒙师箴言》与清末的童蒙之教》,围绕清末民初流行的《蒙师箴言》一书,考辨其作者、编写以及流传等情况。武汉大学左松涛发表的《民国初年的私塾与学校之争(1912—1927)》一文,旨在考掘民初的私塾与学校竞争的相关史事,重访北洋时期的教育治理成就。

  本次会议第五场专注于文字、文学教育,由文研院邀访学者、香港教育大学陈国球教授担任特邀评议人。复旦大学张仲民教授发表题为《“为鬼为魅”:清末民初人眼中的“新名词”》的论文,关注清末民初的外来新名词热潮,进而反思思想资源的社会处境。华东师范大学王郡论述了两湖书院过渡为两湖大学堂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陆胤的《国家与文辞:清季文学教育的制度化》一文,对勘近代中、日学制,意在重审清末文学教育纳入全国性学制的历程,探索制度设计作为一种思想“潜势力”的可能性。

  在16日中午的午餐会暨圆桌讨论会中,与会学者就参会心得与研究体悟进行了交流,并围绕“政教相维”的议题展开自由发言。

 

(整理撰稿:徐笑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学术工作坊定制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