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观点 | 揭秘:全球出版人这样应对数字化
2018-06-26新闻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浏览人次:255

  【编者按】 近日在京举办的第六届故事驱动大会,围绕出版跨界、新模式及新技术等话题展开研讨。大会汇集了来自中国、德国、格鲁吉亚、印度、日本、美国及阿拉伯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出版专业人士,探讨全球内容产业的趋势和前沿案例。本版特将其中的精彩观点和具体做法进行概括总结,以期对行业有所借鉴。

 

  技术更新带来了机会,也加剧了对旧模式的冲击。大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出版业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是全球出版行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对于出版人来说,充满挑战的未来里,也蕴藏着很多机会。

 

  在今年举办的故事驱动大会上,很多出版人坦言行业虽然面临困境,但也有应对之道。其顺势而为的应对策略背后,掺杂了出版人些许无奈,也蕴藏了很多希望。最终结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考验,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行动远比坐以待毙更有效。

 

  多方推广 唤起阅读纸书热情

 

  德国《书业周刊》编辑米夏埃尔·罗斯勒·格瑞申表示,从2013年到2017年,德国图书市场一共流失640万购书者,“读者数量减少到不足3000万,定期阅读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由38%降至32%。”

 

  在米夏埃尔给出的数据里,2016年德国图书购买者为1880万,比2015年下降了7%,而在2017年又减少了120万购书者。“即使线上购买图书的用户也在不断减少,这导致很多书店及图书相关的机构都被迫关闭。”米夏埃尔有些无奈地说。

 

  究其根源,米夏埃尔认为是人们有了更加便捷的替代品让他们不再偏好阅读纸质,“新媒体的便捷性使得人们再无法享受阅读纸书的乐趣,并替代了人们在读书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深度的思考。”米夏埃尔的看法是有数据支撑的,如德国视频用户比例从2016年的12%增长到2017年的23%,以年轻人居多。

 

  对于应对措施,米夏埃尔认为从业者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推广阅读纸书,做一些关于阅读推广的活动,这样就可以通过建立一种阅读文化,以避免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完全脱离纸书。“对于书商和出版商来说,应该尽力让人们知道阅读图书的重要性。”

 

  为此,德国出版人开始行动起来,采取各种举措吸引读者重新回到纸质阅读的怀抱。在德国,出版商与其他机构共同合作,举办了各种活动来创建新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文化,比如举办阅读竞赛,这项比赛人人都可以参与,冠军还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

 

  米夏埃尔还介绍了一个叫做“阅读包”的活动。人们可以在布袋中放些自己喜欢的书或畅销书,带着“阅读包”走进校园,提供给缺乏阅读的小学生们。米夏埃尔说:“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家长没有兴趣而缺乏阅读,通过这项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除此以外,发挥阅读的社交力量,也成为德国振兴出版的方法之一。米夏埃尔表示,在德国,很多人对于一些文学作品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这些作品可能对读者的一生都很重要。“我们可以邀请他们来阅读和分享这些作品,读者甚至可以在参加活动时与图书的作者直接联系,这样会促使更多的读者愿意购买和阅读图书。还有一些数字平台通过建立纸书阅读论坛,让读者们相互交流,相互激励阅读。”

 

  米夏埃尔深知当今时代,读书已经不再是大家讨论的主要话题了,但是他仍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手机、电脑及其他高科技产品占据了书籍原有的地位,但我相信图书还有机会,因为人们对于阅读的记忆还未被磨灭,而且始终以一种积极正面的态度看待书籍。”

 

  立体开发 寻求更多发展路径

 

  “卖得好的书比以前卖得更多更好,但多数书销量越来越低。”时报文化出版董事长、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长赵政岷认为,当前出版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出版社需要寻求更多路径,做出更多努力。

 

  赵政岷以中国台湾地区的出版业现状举例:“台湾地区图书市场近6年来从36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下跌到不到180亿元人民币,可以说是直接腰斩。而且,虽然台湾的图书出版量并没有减少,但是平均在一本书上的销量很低,很多书都跌破了损益值。”

 

  在这种情况下,赵政岷认为转型迫在眉睫。今年,时报文化出版在组织机构、运营管理、业务合作、渠道拓展等方面做了诸多尝试,比如尝试做作家经纪人。赵政岷表示出版社可以打破旧观念,看是否可以成为新人作家们的经纪人,代理他们的版权,帮助他们推广原创作品,打造品牌项目。

 

  在开发图书的同时,出版社可以尝试开发文创产品。近两年,时报文化出版陆续与几位作家合作开发了200多种文创产品,包括纸胶带、日历本、立体卡片、水杯垫、手提袋等。不过赵政岷对文创产品的开发持保留态度,因为在开发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文创产品和图书的销售渠道完全不同,而且文创产品的设计费用和制作成本均比较高。

 

  时报文化出版当前尝试做策展,同时还尝试建立自己的独立书店。赵政岷表示,他们的展览目前反馈还不错,但是要以怎样的赢利模式呈现,还需要他们进一步思考。而打造出版单位自己的独立书店,赵政岷认为有4个目的:卖书、提供阅读服务、给予读者体验、和社区进行互动。

 

  德国出版人也正在尝试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米夏埃尔说:“当读者购买图书的时候,可以同时选择纸质书和电子书,这样不论读者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方便阅读。目前一些阅读平台还在试验阶段,某一平台是可以与书店直接连通的,用户只要‘摇一摇’手机,就可以随机获得一本书的部分内容,如果喜欢这本书就可以将它放在‘心愿清单’里,或是直接下单购买图书。”

 

  平台合作 关注有声产品市场

 

  来自各国的业内人士都注意到有声产品的强劲增长,电子书、广播剧、播客等有声内容的兴起为出版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前几年出版社还在为这种形式担心着急,现在已经完全逆转了局势。”米夏埃尔说。

 

  阿联酋迪拜的音频平台Booklava创始人塔雷克·博尔博尔在两年前发现,音频和播客是人在旅行中获得大量信息的最好方式,然而阿拉伯语的音频内容很少,为填补市场空白,他创建了Booklava。塔雷克说:“数字、音频等新兴领域都可以推动我们的出版业前进一步。”

 

  赵政岷认为,出版商必须拓展出版市场,走出舒适区,和各个平台开展跨数字、跨文化合作。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黄昱宁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载体的变化并没有阻挡人们对于故事本身的热爱。

 

  从一年前开始,上海译文出版社与“得到”APP合作,在《每天听本书》栏目中解读经典外国文学,开启了一种讲故事的崭新方式。这个栏目从去年8月推出第一篇经典文学解读以来,黄昱宁工作室至今已上线了30篇经典文学解读,累计听众超过200万人次,用户需为每篇支付4.99元的费用。从传统出版跨界到新媒体的黄昱宁,希望借此探索新兴内容产业与传统出版业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寻找内容深度挖掘的新办法。在黄昱宁看来,为知识付费用户提供音频文学经典要有信息量,深入浅出,紧贴文本,知识点明晰,在读者视角和作者立场之间找到平衡,阐释故事的价值所在。

 

  对“得到”来说,这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得到”APP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脱不花表示,听音频是用户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得到”100万人的用户群体中95%的人是要通过听音频来学习的。

 

  《每天听本书》上线后,理科生用户居多的“得到”,用户群体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如其平台上女性用户的比例从之前的40%增至50%。此次双赢实践也让脱不花意识到:“‘得到’未来在创造供给的同时还需要创造需求,吸引新用户来消费,并让他们意识到有这种需要。”

 

  黄昱宁觉得出版单位还要继续努力,以内容为主、以作家为主、以读者为王,“站在传统出版者的角度,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与‘得到’公司的合作,观察新型媒体的内容营销手段,做更深入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