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2018上海书展 | 商务印书馆举办《鲁迅与顾颉刚》《端木蕻良》新书发布会
2018-08-18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435

《鲁迅与顾颉刚》《端木蕻良》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书展举行

 

  8月17日,王富仁教授遗著《鲁迅与顾颉刚》《端木蕻良》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书展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殷国明教授和王富仁教授的弟子、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宫立副教授出席活动,并深切缅怀了一生致力于“五四”精神和现代文化研究的王富仁教授,就《鲁迅与顾颉刚》《端木蕻良》这两部作品、“五四”以来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以及中国文化的选择与道路做了精彩发言。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编辑鲍静静女士主持发布会。

  《鲁迅与顾颉刚》是王富仁教授最后一部长篇遗作,这部书通过历史观念、学术思想、荣辱观念(面子观念)和所谓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事件的分析,揭示了鲁迅和顾颉刚矛盾分歧的内在文化意义,认为鲁迅和顾颉刚的矛盾分歧实际是在鲁迅以“立人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文化观念与顾颉刚的中国现代学院精英文化观念的差异和矛盾中形成的。书中谈的是一桩名闻天下的历史公案,但实际所思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精神道路的抉择。

  王富仁教授以鲁迅研究著称,但他的视野并不局限于鲁迅,对于郭沫若、闻一多、冰心、曹禺、端木蕻良等现代作家,他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曾打算完成一部端木蕻良专论,可惜天不假年,遽归道山,只留下两篇关于端木蕻良先生的长文,由商务印书馆合集出版,并增加了附录,使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王富仁教授对中国新文学的整体思考以及端木蕻良的文学成就。

  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谈到了他对《鲁迅与顾颉刚》的理解。他认为,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国家的富强寻找方案,为文化的革新开拓道路,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特征和人生道路的抉择。王富仁教授并不满足于对鲁迅与顾颉刚关系始末的简单追溯,他更关心的是鲁迅与顾颉刚为什么会交恶,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有多大的分歧,力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即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和学术思潮的风云激荡中来把握和理解鲁顾这件历史“积案”的实质。作者在书中探讨了鲁迅和顾颉刚学术思想的形成、来龙去脉,探讨了二人因文化上的分歧而导致的情感、情绪上的对立,在此基础上还重新审视了“整理国故”与古史研究、胡适和“胡适派”、“现代评论派”和英美派学院精英与鲁迅的分歧等众多复杂问题,分析论列,直抒己见。其中提出的新观点,不仅对于重估鲁顾之争,而且对深入反思20世纪中国的学人、学术和文化,均不无启发。这部著作与其说是王富仁教授最后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如视为他的精神遗嘱更为恰当。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编辑鲍静静女士主持发布会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殷国明教授的发言则侧重于王富仁教授对“五四”精神的坚持。近几年,颇有学者否定“五四”的言论,但无论社会思潮如何变化,王富仁教授始终坚持“五四”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步方向这一观点。而《端木蕻良》正体现了这样的坚持。在他看来,中国新文化、新文学与中华民族的现实命运是同在的。但是,当一代启蒙者成为了启蒙的教条主义者,在“五四”文化运动中浑然一体的现代性与民族性分裂为二的时候,当一代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失去了民族意识、个人主义失去了社会意识、和平主义失去了斗争意识的时候,真正为中国新文化、新文学注入更饱满、更充沛也更坚韧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及生命活力的,是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他们是那个时代也是所有时代里中华民族现实命运的象征,而端木蕻良正是其中最卓越的代表。

  王富仁教授的弟子、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宫立副教授回顾了富仁教授的学术风格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正如汪晖教授在为《端木蕻良》一书所作序言中所说,富仁教授的写作极少引用理论,几乎没有注释,他将文学和生活的积累转化为直抒胸臆的文字,以大写意的手法,千山万壑,大江大河,勾画历史变迁的脉络,追踪每个时代以各种名义被压抑的文学与思想的潜流,力图释放其能量、激情、思想和才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殷国明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宫立副教授

参加发布会的热心读者

 

  2019年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三位专家高度评价王富仁教授的笔力和眼光,《鲁迅与顾颉刚》《端木蕻良》不仅刻画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几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实际也是富仁教授灵魂的倾诉与自叙。
 

《鲁迅与顾颉刚》(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

《端木蕻良》(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