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2018上海书展 | 旅行的意义——《游日记》沪上对谈会举行
2018-08-19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453

《游日记》沪上对谈会在上海书展举行

 

  8月18日,作家止庵先生与周嘉宁女士在上海书展上,围绕商务印书馆新书《游日记》展开精彩对谈,“日本旅行与日本文化”这一话题更非常巧合地呼应了本次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题——“旅行的意义”。两位嘉宾不约而同地引用加缪的名言“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将旅行与阅读定义为“使我们活得更多的两种方式”;同时饶有趣味地分享了各自在日本旅行的独家心得与攻略,以及通过经年的阅读与旅行,所获得的对日本文化的独特感受。

  《游日记》是著名传记、随笔作家止庵先生的新作,有别于其以往的随笔作品,本书是作者8年来26次赴日本自由行的359篇日记的首次结集出版。这些日记,此前从未公开发表,且作者在书写日记时亦从未考虑发表。相对于以往的随笔、书评或传记写作,本书内容新颖且更具私密性,同时信息量丰富,是作者继追念母亲而写作的《惜别》之后,一部全新的重磅力作。书中从作者历年旅行拍摄的上万张照片中精选128幅,分为4组,每组32幅图片,大致对应日本一年四季景致,与文字互为补充。

  在对谈分享会中,止庵先生首先介绍了本书写作的缘起。写作之初,完全是私人记录,行文中关于日本旅行的购物、交通、住宿、饮食等等的详细记录均得以第一手资料的形式原样留存,与其说是特别记录旅行,不如说是在记录近八年生活的一部分。这其中当然也体现了止庵心目中旅行的意义——“我所期待的‘有期而遇’,并非是盲目的转悠,所以需要很多的时间去琢磨行程、筹备安排”。

  作为文学写作者与日本文化的爱好者,周嘉宁女士谈到自己对《游日记》一书的读后感。她说止庵先生不大用形容词,很多记录只是名词的排列组合,这种近于“白描”的写法,却让人从中发现了汉字之美,简单、干净、日常、质朴,充满美感。这也是她自己在阅读日本文学与日本旅行中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对日常创作与生活也有潜在影响。

  两位嘉宾共同探讨了日本文化的某种复杂又暧昧的特质,认为其各种多元文化各自呈现的状态,细节里仍然保留着不同的特质,尤其是亚文化的多元性也常常让人目不暇接。

 

《游日记》作者、作家止庵先生

作家、《鲤》书系文字总监周嘉宁女士

 

  周嘉宁女士追问止庵先生“纸上旅行与实际旅行的区别何在?”,止庵先生认为旅行表明一个人仅有日常周遭是不够的,旅行实现的是一个人对世界更大范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他又谨慎地将旅行视为“了解一国文化的最浅表的形式”,他更直言自己虽然“过去几年来有许多时间都用在赴日旅行或者准备旅行方面,但并不敢自信真的了解日本”。两位嘉宾也说到,阅读与旅行常常彼此呼应,更增加趣味与深度,止庵先生将这种经历称为“有期而遇”。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而恰恰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二者可以说是互为延长线,增加生命的长度与广度。

  至于旅行目的地为何首选日本,止庵先生解释了日本旅行符合其对旅行的期待:安全、舒适、公共交通便利,同时在细节中充满一种特别的人情味。周嘉宁女士则谈到对“一期一会”这一提法的理解——旅行中遇见的人也好,风景也好,此生可能只有这一次的相遇,但正是在这一次相遇中,我们要尽量让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这种微妙的善意,是人情世故的可爱之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古人云”的习语,在《游日记》的对谈分享中被阐发了新的意义。吾生也有涯,但却可以“知无涯,行无疆”,关窍即在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书展邂逅好书,带好书去旅行,每一位有准备的行者,都可以“活得最多”。

 

书展现场参与分享会的读者

《游日记》(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