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2018上海书展 | 当代中国文化的哲学诊断——俞吾金教授
《新十批判书》出版
2018-08-21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451

俞吾金教授遗著《新十批判书》在上海书展首发

 

  8月18日,俞吾金教授遗著《新十批判书》在上海书展与读者见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陈学明教授、汪行福教授和张双利教授出席活动并深切缅怀了俞吾金教授。四位学者就《新十批判书》中“十批判”的实质、哲学批判的现实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俞吾金教授的治学特点和思想道路做了精彩发言。

  《新十批判书》的书名是俞吾金教授生前写定的,他原计划写十个批判来对流行思潮进行批判性分析,分别是感觉主义、形式主义、历史主义、观念主义、科学主义、意志主义、完美主义、工具主义、虚无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最后完成的是四种批判,即感觉(媚俗)主义批判、形式主义批判、历史主义批判和观念主义批判。出版时仍用原定书名“新十批判书”,将俞教授拟定目录保留,并依照其思路选入相关文章作附录,以尽可能展现俞吾金教授完整的思想脉络。如今读来,尽管这些文字写在许久之前,但是批判所及,依然鲜活如初。哲学的批判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锋芒渐钝,这就是哲学的现实力量的体现。

  吴晓明教授首先发言表示,该书书名容易使人联想到郭沫若先生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十批判书》。郭氏著作是对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研究,如孔墨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庄子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等。而《新十批判书》则以“当今时代流行的十大思维方法”作为批判对象,其主旨是要使特定的“思维方法”进入批判的检审和把握中。吴教授认为,这部通俗著作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是亲切而有教益的,而它的哲学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知识界和学术界则更具启发意义。所言之深,所思之切,溢于言表。

  陈学明教授认为,哲学的现实力量是基于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哲学的现实力量依然基于哲学本身。《新十批判书》将上述这些思维方式设定为批判对象,是由于它们流行于当今时代,其表现形式乃是我们熟悉和切近的东西;并且由于这些东西对我们是如此地熟悉和切近,以至于通常情况下我们很少能够对之进行深入的反思。俞吾金教授的批判思想正体现了哲学介入现实的力量,要做出行动而不是去修身。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

 

  汪行福教授解读了《新十批判书》在更广大的哲学层面上的意义。他认为,批判不仅仅意味着摧毁,批判首先是一种超越性的追求,是属于乌托邦冲动之下的超越和行动,这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遗憾的是,今天人类思想已经失重,乌托邦正被犬儒主义的冷漠和虚无主义的绝望所取代。正是这种绝望,带来了人类文明毁灭的危机。因此,批判在这个意义上乃是文明建构的一种形式。

  张双利教授以“在观念与生活的关联处展开思想”为题,赞扬了《新十批判书》大众哲学的优秀特质,并回顾了俞吾金教授的治学特点和思想道路。她说,俞教授认为中国的哲学学人要能够真正思考中国问题和当代问题,在基础理论方面一定要有发言权。而中国的哲人要想在基础理论方面有贡献,就必须深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俞教授学术上未完成的最大心愿。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汪行福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双利教授

 

  俞吾金教授生前曾说过:“生命的价值,常常不以她的长度而是以她的宽度与厚度来衡量,黑格尔也曾经说过‘玫瑰灿烂的瞬间,并不逊色于高山的永恒’。”哲学带给每个人理性的力量和批判的勇气,让生命拥有了永恒的价值。这是俞吾金教授《新十批判书》带给我们的教诲。

 

《新十批判书》(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