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现场快报
现场快报
2018上海书展 | 《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
新书对谈会举行
2018.08.24来源:商务印书馆作者:官网报道浏览人次:73

 

  

《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新书对谈会在上海举行

 

  8月19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新书对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书作者、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汪涌豪教授出席活动,共同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的丰富内涵与方式、文学史的书写与阅读鉴赏等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对谈。活动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编辑鲍静静女士主持。

  中国人对文学的热爱与生俱来,人们喜诵古诗,爱听故事,从上古流传至今的经典不胜枚举。文学即人学,《中国人的心灵》基于文学史书写,从文学活动出发观照作者与读者、典型人物与典型性格的发展与互动过程,回归与放大“人”的心灵世界,从而穿越时空,引起与今人的广泛共鸣。在写作视角与行文特点上感性而灵动,读来使人兴会淋漓、大呼过瘾。有人说,读这部文学史“比读小说更精彩”。

  在座嘉宾均表示,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普通读者之间存在时间上的断裂,这种时间上的断裂会造成表达和理解上的断裂。将传统文学之美提取出来、展现在普通读者面前,使他们感受、感动、感怀,更是难上加难。但无疑,《中国人的心灵》一书在写作和传播上都是成功的,对此四位嘉宾分别发表了看法。

  陈子善教授说,这本书是鲍先生一个人的古代文学史,他的特色是试图打破既有的文学史书写格局,把自己对文学史的看法,尽可能清晰而富有文采地表达出来。他不求全面,只求言之有物,是真正有体会的。对于李白、杜甫、《诗经》这些经典中的经典,鲍教授的讲解独具特色,很有味道。而对于已经有古代文学史修养的读者来说,书中的每一章节还是会带给人新的惊喜。鲍鹏山教授的这部文学史,既能给非专业读者带来文学史的知识,同时也能给专业读者带来不少启发。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编辑鲍静静女士主持对谈会

本书作者、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

 

  骆玉明教授表示,大多数文学史具有双重性。一种性格是学术研究著作。它们一般对民族文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当中的重大环节、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有一个系统的描述和认识。另一种性格是教材。作为教科书,就要求有一定的精深程度,认识、把握问题要相对充分,写的时候要考虑到它是当教材来用的,要体现这个时代的基本共识,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见解。鲍教授这本《中国人的心灵》不用常规的文学史模式来写文学史,而是更多地表现作者个人的见解。虽然遵循基本的时间线索,但他没有陷入文学史的套路里,不需要与共识有太多平衡,这本书写出的是他个人的想法。

  汪涌豪教授认为,很多文学史都从《诗经》开始说起,给读者讲述的都是ABC之类的常识,读者知道的他再叙述一遍,读者不了解的作者也不懂,这样的文学史没有任何价值。而最好的研究是带着问题的研究,鲍鹏山教授在书中就不断抛问题给读者,并且带入自己的情感,所以他写作有时结尾用问号,有时用感叹号。

 

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

复旦大学中文系汪涌豪教授

 

  对于三位文学史专家的点评,鲍鹏山教授表示,《中国人的心灵》是给更广大的文史爱好者和中国古代文学爱好者写的。他认为,书写文学史不是非要用论述的方式,用描述的方式书写可以更感性化。这样读者阅读时会有更多的趣味,少一些障碍。但要对文学史有一个很好的描述,不是容易的事情。描述得好,能更好地呈现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这也是他写作此书的初衷。

  对谈会邀请到的四位嘉宾均是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名家。他们有着在高校课堂教授中国文学史与向普罗大众传播中国文学史的双重经验。嘉宾们关于文学史书写与文学经典鉴赏的对谈妙趣横生,佳句迭出,现场读者不时报以会心的笑声与掌声。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点燃了读者对中国传统经典关注与阅读的热情。
 

鲍鹏山教授和参与“传统文学知多少”比赛获奖的小读者合影

读者提问

座无虚席的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

《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