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不求新奇,但求准确

2023-04-21作者:李洱刊发媒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浏览人数:1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

 


  阅读《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使我有机会重新回忆自己与其中的作品最初相遇的情景,让我重新回到了学生的身份。确实,这部书给我很深刻的印象,给我很多的启示,也引起我很多的联想。

  一、这本书暗含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

  这对这部书的拟想读者(比如中学教师、大学生)而言,是很必要的。将比较文学作为视野和方法纳入现代文学研究,在我的印象中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80年代之前,我们的视野比较单一,比较文学主要指的是与俄苏文学或欧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比较。8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的视野、方法,比较全面地进入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这本书涉及的作家,绝大多数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而且很多人本身就是翻译家。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与世界文学的概念共生的。当然,温儒敏也很注意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关系,在他这里,现代文学是古今中外的时空共同体。我觉得,温儒敏的研究注重事实,用文本说话。他的研究在知识化的同时,以他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语气讲了出来,不求新奇,但求准确。这个态度是一位著名教授的态度,是非常负责任的态度。

  二、这本书综合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史、作品阅读史、读者接受史。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温儒敏不断地提到自己对一部作品的阅读史,比如“我”第一次读丁玲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阅读感受后来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所以这部书是用第一人称写出来的,这一点,对于现代文学研究而言非常重要,这个第一人称的使用,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普遍采用或隐含的第一人称视角相契合。考虑到中国古代小说脱胎于话本,所以第一人称是缺位的。指出这一点,对现代文学史而言,就成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关键问题。而在文学史写作、经典名著阅读中,第一人称叙事也意味着一种邀约,邀请读者与我一起讨论作品。我看到书中特意提到鲁迅《秋夜》中的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句子,只有在第一人称叙述或者限制性视角叙事中才能出现。所以在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史的写作中,第一人称变得格外重要,几乎可以看成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温老师的讲读中,通常会出现一个句式: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来讨论这个人物。如果换个角度,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虎妞的形象呢?这种句式,就是一种邀约,邀请读者一起进入这部小说,这实际上也是在邀请读者进入文学史的重新建构。

  三、这部著作其实还隐含着一个线索,就是白话文的演变和发展。

  现代作家之所以被我们看成大作家,就是因为他们的创作强有力地介入了白话文的发展,改变了我们民族的语言。温儒敏从鲁迅、胡适、冰心,到沈从文、老舍,谈到了他们对我们民族语言的贡献,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书中提到了冰心的语言特色、冰心语言的意义,并与别的作家如鲁迅等做了对比,这就可以解释冰心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李泽厚先生在最后的访谈中谈道:“在冰心的单纯里,恰恰关联着埋藏在人类心灵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纯真的爱、童心的爱),在这个非常限定的意义上,她也是深刻的。”确实,现代文学如果只有鲁迅而没有冰心,那现代文学是不是会有某种结构上的欠缺?我还注意到,温老师在序言里特意提到,因为篇幅的原因,没有将李劼人列入。李劼人是个容易被人遗忘的大师。他对地方性写作的探讨、对方言的运用、对现代语言的发展,是有很多启示意义的。李劼人作为翻译家,这种选择是一种非常自觉的选择。所以我觉得,将语言的发展、演变、走向成熟的过程,作为现代名篇解读的一个线索,是极有意义的,它将这些看似散乱的珍珠串了起来。所以,这部书也可以说是通过讲读现代名篇,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史进行了文学性的讲读。

 

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