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眼观东瀛啸长声

2024-03-23作者:戴荣里刊发媒体:解放日报浏览人数:1

《秋津岛闲话》(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秋津岛闲话》是李长声先生的新著。秋津岛,是日本的别称。作者旅居日本三十年,对他而言“日本不是研究的对象,而是生活的环境”,正是这种“读书止于生活层次”的闲适,作者才能“以平常心写日本”和“写平常的日本”,这就增加了更多带有日常生活况味的日本观,对读者了解东瀛不无益处。作者这本眼观东瀛三十年的随笔结集,视角是跨越时空的,语言带有中日合璧的意味——既糅合了作者以往当兵、做出版的经历,又闪烁着作者东渡后中日对照、解读日本文化的光芒。

  本书题材选择广泛。全书84篇文章,分为兜裆布、桃太郎、卡哇伊、商人道、没味道、文学忌等六辑。各辑独立成体又相互关联,题材涉猎日本的历史和现在、商道和做人、饮食和文学等,洋洋洒洒,似乎眼之所观,皆可成文。既能看出作者的笔力,又能看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一个兜裆布,作者也能写得风生水起,笔意荡漾。介绍由来之中,渗透着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节,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了解到一个民族曲折的历史。

  随笔要想赢得读者,仅靠信马由缰不行,也要顺道而行,“形散而神不散”,在铺排中聚拢,犹如游鱼,貌似各自游荡,汇在一起则成气势。在《表与里》这篇文章里,作者写道:“明治以后太平洋沿岸日益现代化,成为繁荣的表面,被称作‘表日本’,相对而言,日本海一侧,主要是新潟、富山、石川、福井这几个县,属于‘里日本’。”作者随之对“表日本”和“里日本”人的特性做了分析。作者对“里日本”人“把事情看得太重,容易走绝路,特别是冬天里连阴飞雪,令人抑郁”做了描述,通过地域和时代的变化,将日本国民性的变化做了“表里似乎更难如一”的分析判断。没有深研细究的功夫,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写《盐》,写到日本人的三味——盐味、酱味、酱油味,说起现在日本市面上能买到四千多种盐,说到日本“泼水赶人,撒盐驱邪”的习俗,说到“肥胖的力士”——“盐也撒得漂亮,像扇面一样散开,像烟花一样落下”,最后说起“盐是最讲究度的东西”。作者的另一篇《礤》,则引经据典,从中能体会到作者对一个日常事物描写出来的文化味道。《燃一根火柴》则透露出作者寻根求源的功夫。作者由看梅花瞥见角落里的一块“日本火柴的元祖”碑说起,讲起日本火柴生产的历史,又讲起日本文坛的掌故和中国文人王韬的故事。纵横中,让读者感受到“火柴的力量”。

  读李长声先生的随笔,犹如和智者交流。长声先生不板着面孔装正经,也不一味调侃拉拢读者。在其随笔中,能看出他寓庄于谐的自然,化繁为简的努力,轻松开题的洒脱,完美结尾的果断。李长声先生的文字,富有语言的张力,一篇《笑》写出了日本人的似笑非笑,正如作者所言“八八,哈哈,从解颐、绝倒、喷饭、莞尔、忍俊、强颜欢笑到笑里藏刀,谁都能笑出个千变万化”。独独日本人的笑,更有一种躲藏之意。《卡哇伊》一文,妙趣横生,作者说“卡哇伊是主观的感觉,不是客观的判断”“卡哇伊的要素首先是小,小而乖”“一不小心卡哇伊成了日本文化的代名词”。作者慨叹“日本文化从根本上是杂种文化,而且其优势越来越受世界吹捧”。在《漫画》一文里,作者认为“日本文化具有漫画性”,也同时认为日本“漫画在西方影响下现代化”“漫画像樱花一样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快餐文化”,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缺乏漫画性”。作者的语言是随着表达的主题而随物赋形的,贴切而自然,读来兼有文白间杂、中日意象贯通的舒适感。

  作品的传播力与作者所秉持的价值观密切有关。作者观察社会,自然带有中国人的立场。但常年的旅日生活,又让作者对日本的自然、历史和现代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怀揣中国文人情结,又很自然地融入日本生活,让他对自己所描写的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作者的审美里,他明确指出日本文化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华优秀文化的若干成分,又清晰指出了日本“侘寂文化”的鲜明特点。《枯山水》做了有趣的描写,《黄祸》也对日本文化做了分析。作者在《老二们》中分析了长子继承背景下的二、三子这一传统遗留问题,也因“城市化进程”而出现了新的改变。这种现象,也是亚洲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作者审美中不乏审丑,通过日本文化与各国文化发展的对比,找出日本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诸多不足,同时也给读者另外一种启示。而在《日语将消亡》里,作者写到了十二岁随家人移居纽约的水村美苗女士的忧心忡忡。《茶道是吃喝》这篇文章,则完整体现了作者对日本茶道文化的态度,作者的茶道审美观,超然而洒脱。

  李长声先生出生在长春,青壮年时代在东北的成长经历,让他拥有了东北人豪爽善聊的性格底色,所经受的从军和出版经验又让他准确把握着文字的边界;他对日本侵华历史有着更痛切的感受,旅居日本的生活,让他对日本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体验。《秋津岛闲话》对了解当下的日本社会和文化,无疑是一部有着真切感悟的佳作。作者视野宽博、阅读广泛、分析到位而文笔恬淡,可作窗前月下评介异域借鉴也。

 

(原载于《解放日报》2024年3月23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