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分享到:

定价:¥59.00

  • 出版时间:1997年12月本印时间:
  • 版次:印次:页数:333页
  • 开本:
  • ISBN:7-100-02620-2
  • 主题词: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 人气:3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序    一</STRONG></FONT>   


  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在总体上,各地区均取得了快速经济增长,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在取得令人鼓舞的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许多地区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愈加突出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扩大。为了使经济得以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各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工作决策的核心,也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之一。而要做到决策科学化就需要了解全国发展的总态势、本地区及其它地区的发展基础、实施的政策及效果。这本《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正是根据这个背景和客观需要而编制的。

  中国的地学科学工作者几十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区性综合考察、区域开发与规划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对各地区的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认识。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设立了“区域开发前期研究”基金,此后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通过“中心”的组织,已经进行了两期共20个项目,即20个不同类型和大小的重点区域的综合开发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国家宏观战略决策中和编制地区性发展规划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期项目的研究。《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就是其中之一。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的支持,并与香港大学合作。

  这本《报告》是作者们长期计划中的第一本,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主体。《报告》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概括了中国宏观区域发展政策的演变以及实施的成就与负面效应,对90年代全国各省区市的发展状态按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类型的划分,分析评价了各地区“八五”期间和1996年实施的产业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扶贫政策、区域合作政策及1994年以来实施的分税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阐述了在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各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报告》以中国及各地区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分析作基础,跟踪国家和各地区实施的发展政策。横向上视野广阔,纵向上也较有深度。各省区市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本《报告》的一个明显特点。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三个地带”发展战略以及近年来的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三个地带”发展战略也带来了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扩大,地区间利益的冲突及地方保护主义几度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可以缓解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但也加重了部分发达地区持续发展的困难。部分地区在制定和实施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中,如确定投资分配与重点投资方向、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方案、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及引进目标等,也出现不少的失误,使各地区发展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而且在实现结构合理化和增长方式转变方面都相当不平衡。对于这些,《报告》力图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对某些问题和现象发生的原因也进行必要的分析。


  这本《报告》可以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帮助决策者知己知彼。同时,为从事有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地理学、经济学的教学、社会各界提供一本比较系统的区域发展分析资料。海外投资者以及关心中国发展的机构和人士也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参考。

  作者们为编制《报告》作出了长期的努力,部分作者一直从事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的研究、咨询和规划。工作中广泛应用了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有关单位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的区域发展问题非常复杂,这份报告还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孙  鸿  烈

                           1997年11月20日




              <FONT size=3><STRONG>序    二

</STRONG></FONT>

  在中国跨世纪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问题始终是国家决策和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始终遵循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在国土开发整治、农业区划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各地区的经济在总体上都有很快的发展,但地区之间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了,生态环境状况也愈来愈令人担忧了。为了使本地区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在国内外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各级政府和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制定各自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但是,实践证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需要深刻地认识本地区自然条件特点、地缘的优势与劣势、现有经济结构的优势和薄弱环节,还要了解国家的发展政策、其它区域的发展经验与不足等。在这方面,地理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的特长,通过对区域发展历史、现状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可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本《报告》就是一种提供信息和咨询的重要方式。

  《报告》的作者们长期从事国土开发整治和区域发展的研究,组织和参与了一系列国家的和地区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工作,具有较扎实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这份报告,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自然基础和经济特征的地域差异,从国家和各省区市政府决策的高度,在全国、大地带、省区市以及重要的行业、发展领域等多个层面上揭示了中国90年代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及其效果,并以丰富的资料,论证了以下主要观点:第八个五年计划以来,全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没有出现大的经济波动;中央政府实施的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和经济布局战略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特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发展地带性差距大幅度增加,但1994年以后已趋于稳定;在东中西地带性差异扩大的同时(近年来中部地带部分省区经济增长已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南北间地带性发展差异显著扩大,值得重视;省区市间经济发展的“量”和“质”的差异非常明显,部分地区发展活力很差;全国性产业结构调整和大部分地区产业政策获得了成功,而部分地区的决策却有失误;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继续保持不同程度的发展,正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重大调整;全国性扶贫脱贫取得重大成就,各具特点的地区政策和措施创造了许多经验;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在全国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但要继续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地区间经济技术合作取得很大进展,但障碍也很多;大多数地区粮食生产持续增加,但一些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严峻;全国及大多数地区的交通通信系统正由低级向中高级发展,但水平和结构的地区差异很大;经济高速增长导致多数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分税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财力,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若干目标并没有实现。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诊断,《报告》对今后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我们相信,这些论述和建议,对于政府部门今后的决策和制订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对于学术界、社会各界以及海外关注中国发展的人士,都是有益的参考。

  编制《报告》是这批中青年地理学家们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他们计划将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他们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相结合,共同组成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委、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以及其它许多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国区域发展问题非常复杂,这份《报告》难免还有不足之处,诚望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指正,以使随后将陆续发表的报告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是我的愿望。


                            吴  传  钧

                           1997年11月4日

显示全部后记

  编制中国的区域发展报告,是我们的长期宿愿。多年来,我们为此作出了许多努力。

  1995年中国科学院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经过专家委员会讨论批准了这个项目的立项,1996年4月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批准对这个项目进行资助。接着,编制课题研究计划和组织课题组。1997年1月,召开了顾问和专家会议,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了论证。不久,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香港大学地理与地质学系同行们的响应,决定长期合作,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编制《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的总体构思,包括目标、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等,以及《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均由陆大道承担,课题组副组长张家源、薛凤旋以及樊杰参与了总体设计和组织工作。陆大道和薛凤旋对初稿进行了修改,最后由陆大道定稿。

   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和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刘燕华副司长和陆亚洲副局长对报告的主题思想提出了重要意见,并指导了组织协调工作。

   在对稿件进行计算机编辑以及在联系出版和修改的过程中,金凤君作了大量工作。课题组成员杨朝光、杜平、刘虹、周宏春、黄晶等提供了许多观点、资料,参与了报告工作提纲和初稿的讨论。在初期的立项过程中,赵令勋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王志辉协助作了大量的文字处理。


                              陆大道

                           1997年9月29日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简要回顾

   自然地理基础与发展背景

   从属于国防安全目标下的区域发展政策:1949~1972年

   中国区域政策的第一次调整:1973~1978年

   以发挥优势、加快全国经济整体增长为目标的区域政策:1979~1992年

   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第二次调整:1992年后

   评价与结论

第二章  区域发展状态及其类型

   1949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差异历史回顾

   1990~1996年区域发展状态与差异分析

   区域发展状态类型区的划分

   评价与结论

第三章  省区市产业发展政策及实施效果

   省区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省区市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

   省区市产业结构类型与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

   省区市“九五”计划新的发展思路

   产业布局政策(战略)与产业布局变化

   评价与结论

第四章  经济发展大地带性差异及展望

   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发展差异

   南北地带性发展差异

   大地带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评价与结论

第五章  沿海特区及开放城市的发展与区域作用

   “八五”时期沿海特区与开放城市的发展

   主要类型区的开发建设

   发展战略与区域作用

第六章  主要贫困区脱贫政策与经济发展

   贫困人口的分布及变化

   国家脱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主要贫困类型区脱贫途径及效果

   评价与结论

第七章  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

   利用外资格局

   中国对外贸易格局

   利用外资、对外贸易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利用外资及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第八章  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政策和实践

   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政策框架

   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目标和形式

   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总体进展

   区域合作组织的深入发展及其困境

   评价与结论

第九章  中国区域粮食供需与农业政策

   全国粮食供需与农业政策

   耕地资源变化的区域差异

   粮食供需关系的区域差异

   “九五”区域农业规划和政策

   区域农业状态比较

   评价与结论

第十章  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与区域投资环境

   “八五”时期发展态势

   地域差距的扩大

   特征明显的地域发展类型

   优势突出的基础设施地带

   评价与结论

第十一章  环境政策与区域环境

   环境政策与管理制度改革

   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与治理

   区域生态状况与生态工程建设

   各省区市环境治理投资效果与政策效应分析

   评价与结论

第十二章  分税制:90年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大变化

   财政关系的变化历史及主要问题

   分税制及其实施效果

   评价与结论

后记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