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英语典故词典

分享到:

定价:¥45.00

  • 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 版次:1印次:5页数:518页
  • ISBN:978-7-100-02788-5
  • 主题词:英语典故词典
  • 人气:264

显示全部序言

  由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华泉坤教授、盛学莪教授和陈正发教授主编,并由该学院一批资深教授共同参加编写的《英语典故词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向编著者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十年的辛勤耕耘,如今开花结实,此时此刻,作为书稿的第一批读者,我既分享了他们的万分欢欣,更领受了先人一步在知识甘雨下沐浴的无限幸运之情。
  《英语典故词典》是我国词典大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应该说,近年来我国英汉双语词典的出版十分繁荣,成绩喜人,但以“典故”作为主题的英汉词典则数量极少,而像眼前这部既解释语义和说明典故来源,又以多系名家之作的引文表明典故用法,从而使读者既能翻检查阅英语典故知识,又能学习在英语写作中如何运用典故以增添文采的辞书更属罕见。我情不自禁地要为这个新生儿欢呼。
  《英语典故词典》的每一个词条包括语义、典故来源和举例三个部分。在语义部分,编者提供了译名和解释,如“Aeneas”的义项为“埃涅阿斯,特洛伊战争中的一位英雄,罗马城的修建者”。典故来源部分介绍了该典故的故事始末和出处,如上述“Aeneas”条,编者先后介绍了英雄埃涅阿斯的父母、特洛伊战争中,特别是特洛伊城陷落时,英雄如何从战火中救出父亲,聚集残兵败将,乘海船到了克里特,最终抵达西西里,修建了罗马城,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对一些有籍可查者,如《圣经》和莎翁的著作,则既有中文说明,也提供了英文原文,让读者品味原文的优美,在语言上受益。几乎每个典故都有一个以上的举例,其中不少采自名家之作,如“after one's(own)heart”(称某人的心,合自己的心意)这个词条,编者引用萧翁Man and Superman中的话,“…However,cheer up,we are going to have a day after your own heart”,并附上中文译文“不过,高兴点吧;我们要使你今天过得称心如意”。除上述三大部分外,必要时,编者还以注的形式作了补充说明,如“after one's heart”中的“heart亦可用soul”;“applaud to the echo”(热烈鼓掌,高声喝彩,掌声雷动)在注中说明“亦作cheer to the echo”;对Ares(阿瑞斯,战神)的注解为“例中的Lord of War指Ares,其庙宇在希腊境内的思雷舍山”。可以说,这些注解对我们正确领悟和运用该典故大有帮助。
  读者也许会发问,究竟什么是“典故”呢?那么,本词典的“前言”值得细读。这里,我要为编著者的“前言”大声喝彩。因为,我认为,本词典的“前言”是一篇科学价值极高的学术论文,编著者们对“典故”的论述甚为精当,对典故、习语、比喻之异同,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我认为,“前言”是一篇高度浓缩的“比较典故学”,编著者令人信服地分析了汉语和英语的有关典故的不同特征,如果国内外现在还没有这样的研究,编者们已经是这个领域的披荆斩棘的先驱者了;我认为,“前言”是一篇读来玩味无穷、不忍释手的散文佳篇,文笔流畅悦目,音节铿锵有声,以至于作为本序的作者不禁感到我在从事一项paint the lily的工作了。正如编者所谈的,把“paint the lily”这个典故,如译为“画蛇添足”或“多此一举”,总有不尽意之处,因为西方人心目中的“lily”(百合花)是“清白”与“贞洁”的象征,其实东方人也持有同识。正因为如此,尽管我这个蹩脚的“画家”不宜担此重任,但我仍要不自量力地涂抹一番,因为“lily”终究是“lily”,“百合花”终究是“百合花”,中外相同。
                                 胡壮麟
                              北京大学英语系
                               1998年7月1日

显示全部前言

  典故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卷帙宝典中都闪烁着它的熠熠光辉。秦汉唐宋,希腊罗马,孔孟李杜,荷马莎翁,其文史经籍中的典故俯拾即是。莎士比亚作品中,典故达数百条,《圣经》中仅收入词典的典故就达七百余条,而我国《全唐诗》中用典则多达数千余条。典故不仅经典名著中有,其他文体,如论述、说明及新闻中也时有典故出现。如“All Roads to Venice”(Newsweek),记者巧借典故“All roads lead to Rome”评论欧洲国家1980年威尼斯会议;再如“Many took to gambling and got in over their heads,borrowing from Shylocks to pay their debts”(Time)。作者援引莎剧《威尼斯商人》中一犹太高利贷商Shylock之典喻指债台高筑的赌徒不得不借高利贷还债。记者用典可使其文新奇不凡,引人注目,从而增强其宣传效果;哲学家用典可使其文逻辑周密,思想深邃,如“What would not a man give,Ojudges,to be able to examine the leader of the great Trojan expedition;or Odysseus or Sisyphus,or numberless others,men and women too!”(Socrates:Apology)演说家用典则可使其言辞赋有哲理、增强感染力,如“There are no dragon's teeth so prolific as mutual misunderstandings.”(Edward John Phelps:Farewell to England)典故用途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典故,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多为形象生动的故事、传说、轶闻或史实浓缩而成,或为一词,或为一短语,寥寥数字内涵精深,外延悠远。出现在诗文中则文句显得含蓄、隽永、凝炼、深邃,令人联想,耐人寻味。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中的“江湖”与“扁舟”为李商隐巧用春秋时代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抒发作者回天撼地旋乾转坤的宏愿和淡于名利、归隐江湖的志趣。 英语典故也是如此,如“Of course Monsignor Montanelli will give himself airs;he was quiet enough under His Holiness the late Pope,but he's cock of the walk now.”(E.Voynich:The Gadfly)一个鸡舍里若有两只公鸡,定会拼得你死我活,直到一只公鸡最终取得至高无上的霸主地位方才罢休。此典喻指在小天地里称王的土霸王,作者借用此意刻画了蒙泰尼里主教在前任教皇去世之后,自鸣得意不可一世的形象,一副自命不凡、神气十足的神态跃然纸上,真可谓画龙点睛一矢中的,一典既出满篇生辉,典故之奇妙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典故,其精髓在于“含蓄”,含蓄即“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文心雕龙•隐秀》)含蓄之妙处为刘勰一语点破。典故不论中西,贵在含而不露,妙在意在言外,功在寓意深邃余音绕梁。李杜诗篇之所以万古流传,引经据典恰到好处不失为一重要因素;《圣经》、莎剧的一个不同凡响之处,也正是它们为后人提供了无数成了典故的连珠妙语。
  文人用典无非是要美化其言辞,锤炼其篇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研究英语者若要掌握、运用英语典故,首先应了解英汉典故的异同。
  汉语中的典故一词,严格地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表达(equivalent)。几大家汉英辞典的释义也不尽相同。梁实秋主编的《最新实用汉英辞典》释为“allusion”(from history,old classics,etc.);林语堂主编的《当代汉英词典》释为“literary reference or allusion”;吴景荣主编的《汉英词典》释为“allusion,literary quotation”。 由此看来,辞典专家多倾向于以“allusion”释义汉语中的“典故”一词。然而“allusion”一词的英文释义是“an implied or indirect reference esp.when used in literature” (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而汉语中“典故”一词的释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海》)。由此看来,“allusion”与“典故”并不完全对应,因为两词语的语义范围不尽相同。“allusion”未必尽是典故,而“典故”亦不能总括allusion之义。但它们之间有相切部分,即上文所提到的“隐”。有些典故,如汉语中的“一鸣惊人”、“名落孙山”、“朝三暮四”,英语中的cry wolf,bell the cat,gild the lily 等似乎已显得不那么含蓄深邃了,这是因为这类典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口语化成语,其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这类典故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占一定数量。
  我国历史久远,文化源远流长,典故种类繁多,意蕴深远。而英语在近800年中发展较快,从古代英语(Old English)发展到近代英语(Modern English)经历了很大变化,兼收并蓄了大量外来词语。因此,较古老的典故多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或《圣经》,而正宗的英语典故多成典较晚。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在我国历史上不过是明末,而狄更斯时代只相当于清朝后期。有些英语典故甚至出自当代作家的作品或源于本世纪中叶发生的事件,如Walter Mitty出自瑟伯 (James Thurber, 1894—1961)的小说《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Catch—22出自美国当代小说家海勒(Joseph Heller,1923)的小说《第22条军规》;众所周知的Watergate源于1972年的水门事件。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新典,如“阿Q主义”等。
  英汉典故在结构形式上也有差异。英语典故结构比较灵活,可松可紧,有长有短。长则几字,十几字,乃至完整的句子,如“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矢志不移,定能成功);“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短则片言只字,如“Ark”(避难所),“Eden”(乐园)等。相比之下,汉语典故则结构比较固定,多为三字或四字结构,偶有字数较多或单独成句者(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洪洞县内无好人”等等)也为数甚微。正因为如此,汉语典故绝大多数充当词或短语,而英语典故除作词和短语使用外,不少则可作单独的句子使用,源于《圣经》、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语典以及某些谚语典故尤为如此。
  英汉典故在设喻比较方面颇有相似之处。英语典故以人设喻者有之,如Shylock,Hamlet;以事物设喻者有之,如 kick the bucket,skeleton in the cupboard;以地名设喻者亦有之,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汉语典故也是如此,如“太公钓鱼”,“愚公移山”(以人设喻),“三顾茅庐”,“四面楚歌”(以事设喻),“东山再起”,“垓下闻歌”(以地名设喻)。有少数英语典故不仅设喻形式与汉语典故相同,喻体一样,而且寓意也完全一样,如burn one's boat与“破釜沉舟”,hang by a hair与“千钧一发”等。然而,这种形式和语义均对应的英汉典故为数毕竟不多,多数典故都是不对应的,有些只能说是部分对应或基本对应,如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meet one's Waterloo与“败走麦城”等虽然寓意相同,但在喻体、设喻形式及使用方面总有相异之处。这主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渊源及相异的民族文化特色所致。
  英语民族与中华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致使各自的语言文化带有显著的民族色彩。这一点在英汉传统典故上表现尤为明显。对有些典故如paint(gild)the lily与“画蛇添足”作比较便会一目了然。从《圣经》天使报喜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人心目中富丽高贵的百合花(1ily)是“清白”与“贞洁”的象征,因此为百合花饰粉抹彩自然会被看成多此一举徒劳无益之事。蛇本无足,添足非成其为蛇,先画成蛇的人却因添足而未能赢得酒。典出《战国策•齐策二》的“画蛇添足”与典出莎士比亚《约翰王》(King John)的paint the lily在表达“多此一举”这层意义上具异曲同工之妙,但前者较之后者民族色彩更浓。类似的例子尚有许多,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与“对牛弹琴”,rob Peter to pay Paul与“剜肉补疮”等。它们之间虽说寓意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各自在喻体及设喻形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在这一点上英汉典故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民族色彩。
  英语典故虽然在某些方面与汉语典故存在相同之处,但相异之处毕竟是主要的,在结构形式、寓意喻体、民族特色等方面与汉语典故完全对应的英语典故实属凤毛麟角。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分属渊源不同的两种文化系统,文化冲突在所难免。故此,典故成了读者学习和运用英语的一大障碍,清除这类障碍正是我们编纂这本词典的主旨。
  《英语典故词典》所选条目主要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作品及其他英美文学名著和英语寓言、民间传说。源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由华泉坤教授、周方珠教授编写;源于希腊罗马神话的典故由张祖武教授、张瑞英副教授编写;源于《圣经》的典故由罗以康副教授、朱刚教授、马惜时副教授编写;源于英语寓言和民间传说的典故由盛学莪教授、张定兴教授编写。
  全部条目由陈正发教授初审编排,最后由华泉坤教授审订。
  本词典前言由周方珠教授撰写。
  在本词典编纂的后期,王育祥副教授为词条的打印、校订和编排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倘若没有商务印书馆徐式谷先生、朱原先生、黄家宁女士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这本词典就不可能与读者见面。正是由于他们十年如一日的鼎力帮助,本词典方能最终面世。在此谨深表谢忱。
  编委成员焚膏继晷、齐心合力、不畏艰辛,数易其稿,经历十个春秋,终将这本词典献予读者。本词典若能对高校英语师生、翻译工作者有所裨益,我们当深感欣慰。
  本词典中讹误疏漏之处还望方家赐教,读者指正。
                                编 者
                              1998年5月4日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体例说明
词典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