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

分享到:

定价:¥46.00

  • 出版时间:2005年10月
  • 页数:384页
  • ISBN:7-100-04234-8
  • 主题词:经济全球化转轨互动研究
  • 人气:141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出版说明</STRONG>


  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代表国家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为集中展示这些优秀成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编辑出版《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文库》将按照“高质量的成果、高水平的编辑、高标准的印刷”和“统一标识、统一版式、统一封面设计”的总体要求陆续出版。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5年6月

显示全部序言

<STRONG>              撰著说明

</STRONG>

  本书是国家“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的最终成果。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着多维度的阐释和争论。尽管如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其实存在着一些基本共识。简单说,他们都是从技术层面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内容、过程、结果等,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进行的条件下,统一的全球性市场在形成,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极大地加强,全球经济和福利在共同增长。在这一过程中,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表面上看,这些研究的确描述了19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由其出发还源于一些基本问题,如经济全球化为何突然在20世纪末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到底是什么?技术层面的变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决定性因素吗?上述研究似乎很难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沿着历史的脉络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强烈地感觉到,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研究忽视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层面——制度,这恐怕是回答上述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199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性阶段。冷战的结束和原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转轨统一了已被割裂将近一个世纪的世界市场,在制度上实现了世界各国经济的“一致性”。这些国家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和游戏规则趋于一致,从而为建立一个开放、统一的世界市场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资本、技术和管理资源实现全球配置,为生产、贸易和投资实现全球性流动与安排提供了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在1990年代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并不是一种巧合。技术进步和其他因素可以加速这一进程,但它们却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它们无法解决经济全球化的“全球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离不开冷战的结束和原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转轨。 因此可以说,计划体制国家的市场化转型,才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相反,它们是互动的。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转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反过来,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也对转轨国家的经济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在制度层面上,经济全球化决定着原计划体制国家经济转轨的基本制度选择,即走市场经济之路;在技术层面上,经济全球化对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

  基于上述认识,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01年我们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选题和论证受到国内专家的高度认同,他们对这一选题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同意将这一课题列为重点项目。专家们的认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将这一研究深入下去的信心,同时,他们对研究成果的期盼也给我们添加了压力。

  项目批准后,我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安排课题组成员分头进行研究框架的构思。2001年7月19—21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前往辽宁营口的仙人岛,在那里进行了三天的封闭式讨论。我和冯舜华教授共同提出一个研究草案,围绕这一草案课题组成员展开热烈讨论。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初步的写作框架,并进行了写作分工。返校后,课题组成员分头搜集资料并进行不定期的沟通,与此同时,初稿写作也正式开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初稿完成。我和冯舜华教授审阅了全部内容后,课题组成员于2002年11月17日在辽宁大学再次集中,就初稿进行讨论并形成修改意见,同时确定了第二稿的写作安排。半年后,第二稿写作完成。2003年8月29—30日,课题组成员第三次集中,在沈阳移动通信培训中心会议室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封闭式会议。经过充分讨论,我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之后的修改是分段式的,课题组成员每修改完一章,交由我审阅,通过后继续进行。2003年12月30日,课题组完成最终成稿。

  本项目是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的互动研究,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编(第l一3章)是本书的分析框架,首先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的相关理论分别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以技术和制度作为共同的分析工具,我们建立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的互动机理模型。第二编(第4—7章),详细讨论原计划体制国家经济转轨如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性因素。这一部分首先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了市场制度对全球性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而证明原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转轨对市场制度的全球化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然后,分别从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企业的全球经营和全球化时期的国际经济协调三个角度,论证了经济转轨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所起的基础性作用。第三编(第8—12章)具体分析经济全球化对经济转轨的影响方式。首先,我们论证经济全球化如何启动了原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转轨进程,以及如何决定了其市场化转型的基本取向;之后,从市场体系接轨、企业制度转变和政府职能转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对转轨国家市场化转型的影响机制;最后,我们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以及转轨国家如何规避全球化风险进行了讨论。第四编(第14—16章)是实证分析。以东欧、俄罗斯和中国为考察对象,具体剖析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在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互动方式。

  围绕研究主题,本书主要形成以下几点创新:第一,我们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述,在此基础上,以技术和制度为衔接架构建立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的互动机理模型,并提出了经济转轨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全面到来的基本决定因素的观点。第二,利用上述互动模型,我们在理论上系统讨论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转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同时,它本身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各国经济转轨的方向、路径、范围和内容,同时也制约着各国经济转轨的进程和政策选择。第三,我们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证的结合,通过对东欧、俄罗斯和中国的实证考察,利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验证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的互动理论和模型。上述创新构成了本书的理论特色,也使得我们的研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我们希望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正在建设中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和转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内涵,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中国的制度变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两年多的研究当中,我们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陆续公开发表了一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如“经济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对转轨国家的含义”(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0期)、“融入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的关系”(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7期)、“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走势初探”(发表于《世界经济》2000年第12期)、“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走势的制度分析”(发表于《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1期)、“外资流入对经济转轨的影响”(发表于《开放导报》2002年第7期),等等。此外,一些研究成果还在中国世界经济年会、东北亚研究论坛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为主题发言公开发表。

  我是本项目的总负责人,冯舜华教授为项目共同召集人,主要执笔者是徐坡岭、刘洪钟和曲文轶三位博士。写作分工如下:第一编(第1—2章)和第二编(第4—7章),徐坡岭、程伟;第一编(第3章)和第三编(第8一12章),刘洪钟、程伟;第四编(第13—15章),曲文轶、冯舜华。本书最后由我统纂定稿。

  由于本书的研究角度具有原创性,课题本身难度很大,涉及范围又比较广,加之时间紧迫,书中一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希望本书能在该研究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程 伟

                        2004年2月20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的最终成果。
  首先,作者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以技术和制度作为共同的分析工具,建立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的互动机理模型。其次,作者详细讨论远计划体制国家经济转轨如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性因素。再次,作者具体分析经济全球化对经济转轨的影响方式。最后,作者以东欧、俄罗斯和中国为实证分析对象,具体剖析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在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互动方式。本书是一本实证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经济学著作。

显示全部目 录

撰著说明


           <STRONG> 第一篇  互动理论与分析框架

</STRONG>

第1章  经济全球化理论评述

 1.1  全球化的维度与经济全球化

 1.2  经济全球化的认知问题

 1.3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性因素

 1.4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


第2章  经济转轨理论评述

 2.1  经济转轨研究的历史与构建经济转轨一般理论的尝试

 2.2  经济转轨的规定性与转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3  经济转轨的基本问题

 2.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转轨


第3章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理论

 3.1  逻辑起点: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消失

 3.2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的互动机理


           <STRONG> </STRONG> <STRONG>第二篇  经济转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性因素</STRONG>


第4章  经济转轨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

 4.1  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力量:市场制度的全球扩张

 4.2  经济全球化制度基础的基本内容

 4.3  经济转轨使经济全球化获得全球性市场制度基础


第5章  经济转轨与全球性世界市场

 5.1  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的世界市场

 5.2  经济转轨与世界市场制度的全球化扩展

 5.3  经济转轨与世界商品市场的全球化扩展

 5.4  经济转轨与全球性要素市场的形成

 5.5  经济转轨与全球性世界市场的性质和特点


第6章  经济转轨与全球化生产经营体系

 6.1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与国际投资

 6.2  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体系的主力和基本组织形式

 6.3  经济转轨是全球化生产体系最后形成的条件


第7章  经济转轨与国际经济协调

 7.1  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经济矛盾与风险全球化

 7.2  化解全球化矛盾与风险的国际协调机制与制度安排

 7.3  经济转轨对国际协调机制和制度安排的影响


           <STRONG> 第三篇  经济全球化:经济转轨的制导性环境</STRONG>


第8章  经济转轨取向的外部决定

 8.1  计划经济体制的终结

 8.2  经济转轨的市场化取向

 8.3  全球化条件下经济转轨的制度选择


第9章  经济全球化与市场体系的国际接轨

 9.1  市场经济与市场体系

 9.2  计划体制下的市场体系及其缺陷

 9.3  经济全球化对计划体制国家市场体系转型的影响


第10章  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制度重构

 10.1  经济全球化与各国企业制度演进

 10.2  计划体制下的企业制度及其效率分析

 10.3  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企业制度重构


第11章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职能转型

 11.1  市场、政府与经济绩效:传统观点

 11.2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职能变革:现代观点

 11.3  全球化背景下转轨国家政府面临的挑战


第12章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及其防范

 12.1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及对经济转轨的制约

 12.2  来自全球化的风险的防范


           <STRONG> 第四篇  互动过程的实证研究</STRONG>


第13章  东欧国家

 13.1  东欧国家启动经济转轨的背景

 13.2  东欧国家转轨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13.3  全球化背景下的转轨: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过渡

 13.4  东欧国家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


第14章  俄罗斯

 14.1  从“休克”到“治疗”:转轨进程描述

 14.2  俄罗斯转轨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决定性作用

 14.3  融入世界经济与作为大国的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14.4  俄罗斯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


第15章  中国

 15.1  从改革到转轨:中国经济转型进程描述

 15.2  中国经济转轨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5.3  全球化的影响:从“以改革带开放”到“以开放促改革”

 15.4  对世界经济的开放与中国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