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2002中国资源报告

分享到:

定价:¥62.00

  • 出版时间:2003年08月
  • 页数:348页
  • ISBN:7-100-03719-0
  • 主题词:中国资源报告
  • 人气:114

显示全部序言

               序

              孙鸿烈

  《2002中国资源报告》经过以年轻学者为主的课题组3年的辛勤劳动,终于付梓并即将出版。约我写序,欣然命笔,趁此谈谈我对资源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

  在谈到资源时,有必要对两类主要资源及其关系加以分析:一类是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当中人类能够开发利用的物质和条件,如光、热、水、土地、森林、矿产等等;另一类资源是社会经济资源,诸如人力资本资源、资金、技术等,甚至现在有人——尽管在学术界还有争议——把信息、知识、文化等也纳入资源的范畴。这说明资源作为客观存在,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资源的范畴将会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拓展。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资源是如何在社会经济系统过程中由自然物变成对人类社会有用的商品,进而支撑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就不难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严格地讲应该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人类利用其掌握的社会经济资源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萃取、利用和加工的过程的基础之上的。可见,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域文化的特色。而社会经济资源则决定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果,甚至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当然,社会经济资源本身也存在一个开发利用的问题。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历史。

   正是由于资源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的双重性,使得我们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既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又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

   认识资源,必须重视对它的综合研究。因为资源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如上所述,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社会经济资源;正是二者的相互作用,才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物质财富。仅就自然资源而言,包括了光、热、水、土、气、生、矿、能等等,其中每一种资源又包含了许多不同形态或性质的成分。比如,土地可以分为耕地、草地、林地等;能源可以分为光能、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等。特别是每一种可更新自然资源(如水、土、气、生资源)的存在,都是以其他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存在为条件,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且,由于地理、地质等复杂因素,资源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分异特性。因此,一种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另一种资源的开发;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另一地区资源的开发;上游资源的开发必然会波及中下游地区的资源环境安全,甚至社会经济安全。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在实践中随处可见。

  另一方面,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也就是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然会对原生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的——即既尊重自然规律又尊重社会经济规律——资源开发和利用,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终达到或趋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样一个复杂巨系统中,资源是核心。如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资源产权问题、资源价值问题、资源法规问题等都强烈地影响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资源科学研究中,要有宏观的哲学思维和战略思想,还必须坚持系统分析和综合平衡的方法,并且要重视综合性研究。

  其实,关于资源综合研究的思想,我国著名科学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和资源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曾做过全面而深刻的论述。1957年竺可桢教授在回答关于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资源综合考察研究的工作性质及其与各有关业务部门的关系和要不要建立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委员会等问题时,强调指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不但是一种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而且是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研究工作,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全面合作;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要全面分析,综合比较,多方论证;资源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只有通过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取得科学成果;综合考察要研究自然资源变化和相互联系的规律;资源综合考察研究工作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只有积极地配合国家的重要任务,才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综合考察研究实质上是以资源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研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要远近结合,要着眼长远目标,但又要从当前实际出发,寓当前于长远之中,等等。竺可桢先生是针对中国国情率先明确地提出资源科学综合研究思想的伟大科学家,对世界资源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竺可桢的资源综合研究思想,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并未被决策层所重视。1963年春,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期间,由竺可桢等24位著名科学家署名的文件《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一个主件,两个附件),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严重破坏问题进行了充分阐述,并且提出了资源综合研究的思想和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遗憾的是,这份重要文件在相隔整整30年后才被世人所知。

                  二

  资源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就好比食物对于人一样重要。人不能没有食物,人类社会不能没有资源。有人讲,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经济已经过时,自然资源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论人类社会发展到哪种形态,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因为不论哪种社会,不可能没有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也不可能没有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人类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资源开发的理性程度普遍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知识的作用是催化加速,但不能也无法替代自然资源。知识也是资源,而且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但它并不能替代自然资源。

  我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又是人均资源小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大大增加,资源破坏、资源退化、资源浪费等问题有增无减,不但严重地制约着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今后30年,我国人口仍会增加,国民经济仍需持续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将继续加大。加入WTO后,我国利用世界资源的机会增多,但人口众多,资源需求大,不可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外资源上。因此,资源对于我国而言,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本,立国之本。

  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几乎所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公民的资源稀缺意识普遍淡薄;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缺乏资源稀缺真实状况的价格信号;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较为严重;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资源法规体系尚不健全,至今仍然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综合资源法规。

  加入WTO后,国家资源安全问题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和利用国外资源的增加,这一问题将愈来愈突出,愈来愈重要。回头看看历史上发生的主要战争,再环顾当前世界的局部冲突,资源是军事与政治力量争夺的实质。而且,当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资源危机转嫁、垃圾资源输出等问题异常尖锐;利用资源环境这张牌打政治仗,打经济仗,是资源战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如何满足并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是国家资源安全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资源的管理机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系统地、综合地研究我国资源整体态势和重大资源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三年出版一部的《中国资源报告》,正是为适应这一新形势而编写的。

                   三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2002中国资源报告》,是课题组十余位青年科学家通力合作、三年辛勤劳动的结晶。他们当中,既有长期从事资源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又有具备一定理论功底的资源管理工作者;他们思想活跃,作风扎实,勇于求实创新,近年一直活跃在资源科学领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内容看,《2002中国资源报告》集中研究了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领域,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特别是突出了资源综合研究的思想,以较多的篇幅阐述了资源的综合态势;用专门章节分析了国家资源安全、资源贸易及我国利用世界资源的可能性;同时,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另外,《2002中国资源报告》附件,使读者对我国资源领域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很有意义。

  整个报告简捷明快,观点明确,论述得体,数据可靠,有许多创新之处。值此,向课题组年轻学者们表示感谢和祝贺。

  当然,《2002中国资源报告》未能包括气候、海洋和生物等重要资源。这既是本期报告的缺撼,也是今后工作的目标。我相信,《2002中国资源报告》的面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将对我国资源科学研究、资源管理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衷心希望课题组再接再厉,为我国资源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显示全部前言

  中国资源报告,是中国科学院大力资助,在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和研究领域高层专家和领导组成的顾问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和办公厅的学者共同完成的。

  报告的研究与撰写,旨在阐明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基本态势,分析主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并提供翔实的相关资料。

  报告分为正文和附录。正文共九章,按照总体-分类-总体的设想,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共两章,其中第一章(姚建华、谷树忠撰写),简要分析我国资源问题的宏观形势,阐明我国50年来,特别是20年来资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对目前及今后的资源形势进行了总体判断,对资源基本策略进行简要的回顾和展望;第二章(沈镭、成升魁撰写),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角度,就自然资源状况和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特别就国家资源安全的类型划分、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对我国战略性资源安全的基本态势进行了分析,对我国资源安全策略进行了描述。

  第二部分共五章,旨在分类阐述资源的供需态势、保障对策和相关建议等,其中第三章(姚治君、王建华、高迎春撰写),就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从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就水问题的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与描述;第四章(王秀红、李秀彬撰写),就耕地资源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耕地及其相关政策进行了系统评介,明确提出耕地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策略;第五章(郎一环、耿浩、王礼茂撰写),分析能源资源及能源产业的现状、问题和潜力,分析能源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态势,描述面向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国家能源保障体系的基本要素;第六章(吕国平、吴太平、姚义川、沈镭撰写),系统分析矿产资源的供求基本态势,提出构建稳定、安全和经济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并就矿产资源开发的重大措施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七章(赵建安、成升魁撰写),分析西部地区的资源基本状况、开发利用前景,提出开发利用的基本指导思想及相关对策。

  第三部分共两章,包括利用国外资源和资源管理等内容。其中,第八章(王礼茂撰写),分析实施开放式资源保障策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世界资源贸易的基本格局及中国所处的地位,回顾中国利用国外资源的历史与贸易关系,提出利用国外资源的基本对策;第九章(谷树忠撰写),分析资源管理的体制、法制、机制基本框架,对资源管理体制、法制和机制的发展历史进行评析,提出建立、改革和健全资源体制、法制和机制的建议,特别就完善资源政策体系、改革资源管理体制提出意见和建议。

  附录共有六个。附录一(王礼茂编写),较为详细地列出了50年来我国自然资源领域的重大事件;附录二(沈镭、谷树忠编写),详细地列出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管理、研究与教育机构;附录三(谷树忠、沈镭、成升魁编写),详细地列出了国际自然资源机构;附录四(谷树忠编写),列出了中国主要自然资源法规名录;附录五(沈镭、王礼茂、姚治君、王秀红、谷树忠等编写),列出了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基础数据;附录六(谷树忠编写),列出了世界与我国主要的资源(环境)节日。

  报告由成升魁、谷树忠、王礼茂、沈镭等统稿、定稿,并经项目顾问组审阅。

  出于突出重点的考虑,以及由于时间、占有资料和研究基础等原因,报告没有涉及海洋、生物及气候资源;基于有限目标的考虑和要求,报告没有涉及非自然资源范畴的资源,如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也基本未涉及融自然和社会要素于一体的旅游资源。这是本期报告的缺憾。这些缺憾,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弥补。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顾问组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他们自始至终都给予热情的指导,提出了弥足珍贵的意见和建议。还要感谢研究组的各位同仁,正是大家的团结协作才保证了研究的顺利进行和报告的脱稿出版。最后,要感谢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成升魁 谷树忠

                             2002年8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研究了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领域,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特别是突出了资源综合研究的思想,阐述了资源的综合态势,专门分析了国家资源安全、资源贸易及我国利用世界资源的可能性。同时,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资源问题的宏观形势与基本策略

 第一节 资源与人口、环境和发展间的关系及其演变

 第二节 对资源形势和问题的基本判断

 第三节 资源策略的简要评析与构想


第二章 国家资源安全及其基本态势

 第一节 国家资源安全:内涵与类型

 第二节 国家资源安全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中国战略性资源安全基本态势

 第四节 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理性选择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三章 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中国水资源态势分析与评判

 第二节 中国主要水资源问题透视

 第三节 中国水问题的战略抉择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耕地资源基本态势

 第二节 耕地相关政策的评介

 第三节 耕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能源资源与能源保障

 第一节 能源资源与能源产业

 第二节 能源供给与需求

 第三节 建立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体系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矿产资源及其可持续保障

 第一节 矿产资源基本态势

 第二节 构建稳定、安全和经济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

 第三节 矿产资源开发的重大措施及其建议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

 第一节 西部地区资源的基本态势

 第二节 西部资源开发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

 第三节 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


第八章 利用国外资源的战略与措施

 第一节 实施开放式资源战略是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世界资源贸易基本格局

 第三节 利用国外资源的历史回顾和主要资源进出口贸易分析

 第四节 中国利用国外资源的战略对策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九章 自然资源管理的体制、法制与机制

 第一节 自然资源管理:重要的公共管理

 第二节 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演变

 第三节 自然资源政策:轨迹与完善

 第四节 自然资源立法管理:法制及其发展

 第五节 自然资源经济管理:机制及其变革

 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


附录一 中国自然资源领域重大事件


附录二 中国自然资源机构


附录三 国际自然资源机构


附录四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法规名录


附录五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基础数据


附录六 世界与中国主要的资源环境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