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明日的田园城市

分享到:

定价:¥12.00

  • 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 页数:138页
  • ISBN:7-100-03130-3
  • 主题词:明日田园城市
  • 人气:223

显示全部序言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的书。在它的影响下,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Garden City Association),以后改名为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Garden Cities and Town Planning Association),1941年改称城乡规划协会(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ssociation)。它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除了英国建设的莱奇沃思(Letchworth)和韦林(Welwyn)两座田园城市以外,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在当今的城市规划教科书中几乎无不介绍这本名著。

    然而,这本书很少被正确理解。有些人喜欢以田园城市的支持者自居,却很少读,或者没有读过这本书;有些人按自己的主观想像或出于自己的需要,对它误解或曲解。只有少数人认识到田园城市理论对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深远意义,一再提醒人们对它的注意。

    这本书自1898年10月以《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书名岀版以后,到目前为止,在英国共出过6个版本。除第一版和第二版相隔4年以外,其余各版间隔都在20年左右。

    1902年发行了第二版,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内容有所删节和调整:比如说,删除了“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地主地租的消亡”、“行政机构图解”和“新供水系统”等4幅图解和若干引语,以及“行政机构——鸟瞰”一章(约2页,是对“行政机构图解”的说明);把住宅建筑的最小用地面积从16英尺×125英尺改为20英尺×100英尺;在“社会城市”一章中增加了—段文字和一张图以介绍澳大利亚阿德莱德(Adelaide)城市合理布局和发展的经验。总的印象是,书名变动极大,掩盖了社会改革的实质,但是正文基本保持了原貌。这一版的书名和正文一直被以后各版延用至今。

    1922年发行了第三版,由西奥多•钱伯斯爵上(Sir Theodore Chambers)撰写序言。

    1946年发行了第四版,由英国田园城市运动的热心支持者弗雷德里克•詹姆斯•奥斯本(Frederic James Osborn,1885—1978)编辑并撰写序言。还有一篇由美国著名城市规划思想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撰写的导言《田园城市思想和现代规划》(The Garden City Idea and ModernPlanning)。奥斯本在序言中明确指出:“现在这一版是根据1902年版编辑的,但是恢复了一些霍华德在1898年版中取自其他作家的引语,在我看来,这些引语在今天会引起新的兴趣。书中的图维持了1902年版的状况。”然而,也许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编者在书中增加了作者的3张照片和1张手稿、莱奇沃思的2张照片和l张规划图、韦林的2张照片和1张规划图、以及1张1944年大伦敦规划图,图下标明;“田园城市思想运用于伦敦。”

    1965年发行了第五版,其内容几乎和第四版完全相同,只是在序言中增加了一条关于莱奇沃思田园城市的脚注。

    1985年发行了第六版,由英国开放大学新城研究部主任雷•托马斯(Ray Thomas)编辑并撰写序言:《霍华德的被忽视的思想》(Howard's Neglected Ideas),删除了第四版和第五版新增加的全部照片和规划图,恢复了被第二版删除的“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地主地租的消亡”、“行政机构图解”等3幅图解,还增加了1幅在第一版中未采用的图解“万能钥匙”。可以说,这一版是最接近第一版的版本。

    这六个版本,一方面说明人们对它有经久不衰的热情,另一方面,各版之间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对它在认识上的变化。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目前,我国还处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我们完全有可能汲取全世界的经验和教训,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好。然而,由于对发达国家城市现状的盲目崇拜,对国内实践中已经岀现的各种迹象缺乏科学的分析,也有可能失去这难得的机遇。此时此刻,看一看《明日的田园城市》走过的曲折历程,还它以本来的面貌,认真阅读它,并真正领悟其生命力之所在,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出于上述动机,这个中译本在正文上沿用了自1902年以来一直未变的内容;除“新供水系统”图外,书中保留了各版本中所有出自霍华德之手的内容,去除了后人增加的附图和照片。我想,这将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原意。(略)

显示全部前言

    “在保守的躯壳下悄悄聚集起来的新的力量、新的渴望、新的目标,骤然地显现出来。”——格林:《英国人民简史》(J.R.Green,Short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第十章。

    “在多数情况下,变化是在大量争吵和辩论以后实现的,因而人们并不察觉各种事务几乎都默默地受到很不引人注目的因素的影响。第一代人认为无可争议的制度,第二代人中的强者会给予指责,而第三代人中的强者却为之辩护。此一时,最确定的论据,即使允许全面发表,也无济于事;彼一时,最幼稚的诡辩就足以成立。此一处,即使在纯理性上站不住脚的制度也能与社会上自觉的习惯和思想方式相适应;彼一处,这种制度已经受到即使用最敏锐的分析也难以解释的影响而改变,不费吹灰之力就足以摧毁那腐朽的结构。”——1891年11月27日《泰晤士报》(TheTimes)。

    在这各持党派之见,社会和宗教问题争论剧烈的时代,似乎难以找到一件关系国家生活福利的大事会使所有的人,无论属何政党,持何社会见解,都能完全一致。论及戒酒,你会听到J.莫利先生说,这是“自废除奴隶制运动以来的最大的道德运动”;但是布鲁斯勋爵会提请你注意“国家每年由此获得4 000万英镑商业税,因而实际上维持了陆军和海军,并使成千上万的人得以就业”,“即使是绝对忌酒的人也应大大感谢特许酒商,如果没有他们,水晶宫的小吃部早就关门了”。论及鸦片贸易,一方面有人说,鸦片迅速腐蚀了中国人的意志;另一方面有人说,这纯属误解,感谢鸦片,它使中国人能够干欧洲人根本干不了的劳动,因为他们的食物是最不讲究的英国人也会嗤之以鼻、难以下咽的。

    宗教问题和政治问题往往把我们分为敌对的阵营。因而,在这个迫切需要用冷静而不持偏见的思想和纯正的动机来实现公正信念和高尚行为准则的国度里,给旁观者深刻感受的不是真诚地追求真理和热爱这个几乎仍然使所有的人为之心情激动的国家,而是战争的喧嚣和军队的冲突。

    然而,有一个问题几乎使人们没有什么分歧意见。不仅在英国,而且在欧洲、美洲以及我们的殖民地,不论属何党派,大家几乎一致对人口将继续向已经过分拥挤的城市集中、农村地区将进一步衰竭的问题深感不安。

    几年以前,伦敦郡议会议长罗斯伯里勋爵对此十分重视,他说:“在我的脑海中并不因想到伦敦而引以自豪。我经常被伦敦的严重问题所纠缠。非常严酷的事实是,几百万人在这条壮丽的河边犹如遭受灾难般地沮丧,各自在孤陋、斗室中工作,彼此互不关心、互不谅解,丝毫也不想到别人的死活——无数的冷漠的受害者。60年前一位英国伟人科贝特把这种现象称为赘疣。如果那时是赘疣,现在是什么呢?大肿瘤,渗入消化系统的象皮病,使农村地区的血、肉、骨骼和生命半死不活。”(189l年3月)

    戈斯特爵士道山了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对策:“治病必先除根;必须逆转潮流,制止人口向城市迁移,让他们返回故土。城市自身的利益和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1891年11月6日《每日记事报》(Daily Chronicle))

    法勒教长说:“遍地即将布满大城市。乡村停滞、衰退;城市畸形发展。如果城市确实日复一日地变成人类的坟墓,那么当我们看到住房如此拥挤,被毫无顾忌地糟蹋得如此肮脏、污水横流,又何足为奇呢?”

    罗德斯医生(Dr.Rhodes)在人口统计大会上提请大家注意:“来自英格兰农村的移民在持续增长。兰开夏和其他工业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35%,而农业地区竟占60%以上。许多农舍破败為不堪,难以称之为房屋,许多人身体虚弱,无力承担健康人的工作。若不采取某些措施来改善农业劳动者的处境,人口还将继续外流,将来结局如何,他难以断言。”(1891年8月15日《泰晤上报》)

    新闻界、自由党、激进党和保守党都看到了当代的这种严重症状,并发出相同的警告。1892年6月6日《圣詹姆斯报》(St.James's Gazette)指出:“如何针对现实的最大危险,妥善地对症下药,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1891年10月9日《明星报》(The Star)说:“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制止农村人口外流。劳动者也许能够返回故土,但是,怎样才能使乡村工业也返回英格兰农村呢?”

    几年以前,《每日新闻》(The Daily News)发表了一组文章“我们乡村的生活”,也谈到了同样的问题。

    工联主义者领导人提出同样的警告。蒂利特先生说:“人手闲置,工作不足;土地闲置,劳力不足。”曼先生说:“大城市的劳力过剩主要是由于有地待种的农村地区人口外流。”

    因此,对于问题的迫切性,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而且各自都在探求解决办法。尽管要想在可能提出的对策方面也有共同的评价无疑是异想天开,但是至少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头等大事,起点是一致的。这是一个较重要、较有希望的信号,因为,正如我在本书中确信的那样,它使这个当代最迫切的问题比那些迄今仍使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为之却步的许多其他问题较易求得解决。苍穹笼罩、微风吹拂、阳光送暖、雨露滋润下的我们的美丽土地,体现着上苍对人类的爱。使人民返回土地的解决办法,肯定是一把万能钥匙,因为它能打开入口。由此,即使是入口微开,就能看到在解脱酗酒、过度的劳累、无休止的烦恼和难忍的贫困等问题方面有着光明的前景。而这些问题一直是内阁难以逾越的真正障碍,甚至是人与上苍沟通的真正障碍。

    有人会认为,要想解决使人口返回土地的问题的第—步是要认真分析迄今使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千头万绪的原因。如果真是这样,就必须首先进行旷日持久的调查。幸好对作者和读者来说,这里都不需要作这种分析。理由很简单,也许可以这么说:不论过去和现在使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原因是什么,一切原因都可以归纳为“引力”。显然,如果不给人民,至少是—部分人民,大于现有大城市的“引力”,就没有有效的对策。因而,必须建立“新引力”来克服“旧引力”。可以把每一个城市当作一块磁铁,每—个人当作一枚磁针。与此同时,只有找到—种方法能构成引力大于现有城市的磁铁,才能有效、自然、健康地重新分布人口。

    初看起来,这种办法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很难办到的。有人会问:“怎样才能使乡村比城市对普通人更有吸引力——使乡村的工资,或者至少是物质享受的标准,高于城市;保证普通男女在乡村能享有与大城市相等的,且不说更多的,社交和前途呢?”在报刊上以及各种形式的讨论中,结论往往非常相似。大家似乎—直认为人民,至少是劳动人民,现在不可能,甚至永远不可能有任何选择或取舍。他们只能要么抑制对人类社会的向往——甚至仅仅是取得比孤独的村落生活稍广一点的交往,要么几乎彻底放弃乡村的无比诱人而纯正的喜悦。问题在于大家似乎都认为:劳动人民现在不可能,而且永远不可能住在农村而从事农业以外的职业;拥挤而有碍健康的城市是经济科学的结论;我们现在这种把工业和农业截然分开的产业形式必然是一成不变的,这种谬误非常普遍,全然不顾存在着各种不同于固有成见的可能性。事实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只有两种选择——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而有第三种选择。可以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这种生活的现实性将是一种“磁铁”,它将产生我们大家梦寐以求的效果——人民自发地从拥挤的城市投入大地母亲的仁慈怀抱,这个生命、快乐、财富和力量的源泉。可以把城市和乡村当作两块磁铁,它们各自力争把人民吸引过去,然而还有一个与之抗衡的劲敌、那就是部分吸取二者特色的新的生活方式。可以用“三磁铁”的图解来说明这种情况。在图解中,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主要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

    城市磁铁与乡村磁铁相比,其优点是工资高、就业机会多、前途诱人,但是这些都被高地租、高物价大大抵消。城市的社交机会和游乐场所是富有魅力的,但是工作时间过长、上班距离过远和相互隔阂将大大降低这些优点的价值。灯光如昼的街道是令人向往的,尤其是在冬季,但是阳光日益昏暗,空气被严重污染,以致漂亮的公共建筑,就像麻雀一样,很快布满煤烟,甚至雕像也毁坏殆尽。壮丽的大厦和凄惨的贫民窟是现代城市相辅相成的怪现象。

    乡村磁铁自称是一切美丽与财富的源泉;但是城市磁铁嘲笑地指出,它因缺乏社交而孤陋寡闻,因身无分文而寒酸拮据。乡村有美丽的景色、高雅的园林、馥郁的林木、清新的空气和潺潺的流水;但是到处可见“擅入必究”的牌示,令人瞠目结舌。按面积计算,地租确实很低,但是这种低租金是低工资的自然产物,而不是物质享受的源泉;长时间的劳累和苦闷抑制了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的作用。单纯以农为主,难保风调雨顺,有时苦于涝灾,有时惨遭旱情,甚至饮水也供应不足。乡村的有益身心的自然特色因排水等卫生条件不佳而大为逊色。因而,有些地方几乎被人们遗弃,其余的地方人们又挤作一团,犹如城市的贫民窟。

    但是,城市磁铁和乡村磁铁都不能全面反映大自然的用心和意图。人类社会和自然美景本应兼而有之。两块磁铁必须合而为一。正如男人和女人互通才智一样,城市和乡村亦应如此。城市是人类社会的标志——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人与人之间广泛交往、互助合作的标志,是彼此同情的标志,是科学、艺术、文化、宗教的标志,乡村是上帝爱世人的标志。我们以及我们的一切都来自乡村。我们的肉体赖之以形成,并以之为归宿。我们靠它吃穿,靠它遮风御寒,我们置身于它的怀抱。它的美是艺术、音乐、诗歌的启示,它的力推动着所有的工业机轮。它是健康、财富、知识的源泉。但是,它那丰富的欢乐与才智还没有展现给人类。这种该诅咒的社会和自然的畸形分隔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构成一个城市——乡村磁铁,以表明在这方面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我希望使读者相信。这在此时此地就是切实可行的,而且不论是站在伦理的立场上还是站在经济的立场上,其原则是合情合理的。

    下面我将着手描述“城市——乡村”是如何享有与拥挤的城市相等的,甚至更多的社交机会,而且可使那里的居民身处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如何使高工资与低租金、低税收相结合;如何保证所有的人享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光辉的前途;如何能够吸引投资、创造财富;如何能够确保最令人羡慕的卫生条件;如何能在到处都见到美丽的住宅和花园;如何能扩大自由的范围,井使愉快的人民享有一切通力协作的最佳成果。

    J.戈斯特爵士向我们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逆转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潮流,并使他们返回故土。”建设上述这种磁铁,而且能够有效地继续建设更多的这种磁铁,定将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下面各章的中心内容就是较深入地描述这种磁铁及其结构模式。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中译本正文主要根据阿蒂克出版社的1985年版(Ebenezer Howard: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Attic Books,1985))译出,并部分参照了费伯出版社的1946年版(Faber and Faber Ltd,1946)和斯旺•索南沙因出版社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Swan Sonnenschein,1898)。

显示全部目 录

作者序言
第一章 城节——乡村磁铁
第二章 田园城市的收入及其来源——农业用地
第三章 旧园城市的收入——城市用地
第四章 田园城市收入的支出概况
第五章 田园城市的支出细目
第六章 行政管理
第七章 半市营企业——当地人民抉择——禁酒改革
第八章 准市政工作
第九章 预计到的困难
第十章 各种主张的巧妙组合
第十一章 遵循的道路
第十二章 社会城市
第十三章 伦敦的未来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