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史学思想史 平装

分享到:

定价:¥44.00

  • 著者:3877 
  • 出版时间:2007年11月本印时间:2007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71页
  • 开本:16册数:1
  • ISBN:978-7-100-05418-8
  • 读者对象:历史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 主题词:中国史学思想史
  • 人气:282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该书是高校历史系史学史专业的首选教材。

显示全部序言

  史学思想史是史学史的一项分支学科,它和其它分支学科一样,都在起步阶段。
  从60年代起,吴怀祺同志就有志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十余年以后,他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的研究生,提出了关于郑樵的研究,就表现出他对史学思想史研究的特殊兴趣。1992年,他的《宋代史学思想史》出版了,这是他在这方面研究的最初成果。现在,他又写出了《中国史学思想史》,论述了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和有关各时期的不同特点,论述了史学和经学、玄学、理学、事功之学、经世之学、实学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近代史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这书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有所推进,是可喜的。还希望作者继续开展工作,作出更多的成绩。

                               白寿彝
                             1996年1月8日

显示全部后记

  今年5月已经完成了《中国史学思想史》三校,当时,我是这样写《后记》的:

  《中国史学思想史》最后一校样校好后,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松一口气,窗外,云疏天淡,杏花如雪;春天,又是一个春天。接着的当是耕耘与收获的季节。究竟年成怎样还说不好,但到底有了一丝希望。离收获时节还有一段时日,得格外勤奋。

  但到底还是没有能够松一口气,在出版社的支持下,又出了几次样稿,把样稿校了多遍。认真地算了一下,方方面面共同校书稿,加在一起有10遍之多。即使这样,自己还是不敢交出付印,而时间是不允许没完没了地做下去,只能狠下一条心“杀青”;翻翻日历,已经是12月了。窗外,北国冰封,又在孕育着一个新的春天。
  《中国史学思想史》勾勒中国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提出一些问题和自己的想法。我一向认为,人们认识历史、社会,从事社会变革的活动,总是受一定的历史观点、史学思想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关心史学思想的问题,不应当只是史学圈子内的人。我是史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研究这类问题,建设好史学思想史这门学科。我想,会有更多的人关心这类问题的讨论。促使我研究史学思想史和写这本书,还有别的缘由。我们国家历史典籍丰富,恐怕谁也无法否认。但是要说中国史学有丰富的深邃的思想,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这一点。在有些西方学人看来,仿佛只有他们的脑袋绝顶聪颖,能对历史提出高明的见解,而中国的史学家像傻子一样,只知道编编抄抄,一代一代编那些无穷无尽的王朝史、帝王家谱。如果说由于语言障碍,读不懂中国文献,造成了误解,还可理解,但如果以一种偏见(包括我们族人中的偏见)来谈中国史学,我们是不会同意的,我们要用自己的研究来抗争,展示中国史学思想宝库的珍宝;并说明今天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遗产的重要意义。
  这些都表明了研究史学思想史的重要性、必要性,特别是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为了建设新世纪的史学,研究史学思想史,更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认识中国史学思想的精髓,要认真地读自己的史著,发掘自己的宝藏。仅此还不够,还有一个怎样比较的问题和扩大视野的问题。西方人都爱把他们的哲学家关于历史的理论和史学家的认识,放在一起,作为史学思想,这本不错;而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目录学确定的天地,把历代思想家的作品,划到史学圈子外面去。留下来只有是史部中著作。要这样比,实在太不公平。即使是史部著作也是有先进的东西,和落后的渣子,不能笼统地说中国史学思想十分贫乏。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自己的想法。近年史学史研究,注意到思想家的贡献,但要有系统地把史学家、思想家放在一起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把中国史学思想全面地展现出来,给世人看一看,现在只能说还是刚刚起步,恐怕一代人是做不完的。路虽然很长,但总要起步的。
  20世纪把史学思想史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最早的是李大钊同志,是他给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其后,侯外庐先生、白寿彝先生以及其他老一辈学者,开启了门径,作出了示范。在他们的业绩与精神鼓舞下,我开始这一门学科的研究。当深入到祖国丰富史学遗产宝库中探宝时,真是眼前美景道不尽,我越研究越有兴味;没有这些动力,是很难把研究坚持下去的。
  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惑了多少中外史学家。英国史学家卡尔还就这个问题写了一本书,但直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中国古代史学涉及这个问题,一般都上溯到甲骨文、《说文》,从语源上、字源上分析“史”的含义;都要从古代的大史、小史以及左史、右史称谓上、功能上,说明史官的职能。不能说不对。但读了那些大致相同的旁征博引的解释,还是没有弄清什么是历史。李大钊同志指出要区分客观的历史与人们书写的历史,在中国史学史上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认识,为我们研究史学思想史奠定了理论基础。
……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史学思想史是史学史的一个分支学科。该书论述了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和有关各时期的不同特点,论述了史学和经学、玄学、理学、事功之学、经世之学、实学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近代史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者吴怀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特别是在中国史学思想史的研究领域内做出开拓性的工作。

显示全部目 录

原序                           白寿彝

        第一编 从原始的历史意识到史学思想

第一章 绪说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史学思想
  第二节 史学思想、史学理论与史学思想史
第二章 从原始的历史意识到史学思想
  第一节 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原始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 从口述史事到记载历史:历史意识的发展
第三章 由“六经皆史”说谈先秦时期的历史意识
  第一节 《六经》与史
  第二节 《尚书》的历史盛衰总结
  第三节 《周易》的通变历史思想
  第四节 《三礼》和典制上的损益史观
  第五节 《春秋》的史义与属辞比事
第四章 先秦诸子历史观点的争鸣
  第一节 古史的观念
  第二节 先王和后王的观念
  第三节 《洪范》和五行说

         第二编 中世纪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章 《史记》:史家的“一家之言”
  第一节 学术汇于一的不同途径和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第二节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司马迁对历史变动过程的认识
  第三节 追求财富的情性与历史运动的趋向
  第四节 承敝易变:历史必变的思想
  第五节 《史记》和大一统的时代
第六章 《汉书》:“正史”的范本与史学观念
  第一节 班固史学的形成
  第二节 《汉书》的“宣汉”
  第三节 《汉书》的“实录”精神
  第四节 从《史记》、《汉书》到《二十四史》
  附录一 正史的纪传体
第七章 经学、玄学和史学
  第一节 经学的变化、玄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汉纪》的天人观与“五志”
  第三节 《三国志》的历史观和对历史人物的品评
  第四节 袁宏援“玄”入史和他的《后汉纪》
  第五节 《后汉书》的论赞和范晔的史学思想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民族、宗教思想和门阀观念

        第三编 中世纪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哲理化趋向

第八章 史学的总结和历史的总结
  第一节 史学总结的走向
  第二节 《文心雕龙•史传》、《隋书•经籍志》和《史通》对史学的总结
  第三节 历史的总结
第九章 理学和史学
  第一节 理学和史学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天理论和历史盛衰论
  第三节 正统论和史书的编纂
  第四节 历史的“因”,“革”论
  第五节 事功之学与经世之学
  第六节 史学批评与《通志》
  附录二 史书体裁的发展

            第四编 历史的批判和史学求变

第十章 明末清初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实学和经世的史学思想
  第二节 历史盛衰总结的思潮
  第三节 历史和学术的批判、总结
第十一章 史学求变和《文史通义》
  第一节 史学求变和《文史通义》
  第二节 考史中的历史评论与史学评论

         第五编 近代史学思潮与中国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第十二章 近代史学思潮
  第一节 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
  第二节 “新史学”思潮
  第三节 唯物史观和中国史学思想
  第四节 史学思想的新发展
第十三章 关于中国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上)
  第一节 通变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历史借鉴的思想
第十四章 关于中国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下)
  第一节 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第二节 历史编纂学的二重性
  第三节 治学论与方法论
原跋                           刘家和
原后记
增订版说明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