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四辑)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分享到:

定价:¥148.00

  • 编者:
  •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本印时间:2019年11月
  • 开本:16页数:400页
  • ISBN:978-7-100-17563-0
  • 读者对象:历史、考古专业学者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丝绸之路丛刊
  • 人气:168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一段跨越洲际的旅程,从经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全面彰显丝绸之路研究的最新成果。

本书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关注考古和艺术史领域的图像资料,倡导“以图证史”的研究方法,于可观可感的“艺术”与“图像”中探寻丝绸之路的“形象历史”,从经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全面彰显丝绸之路研究的最新成果。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刊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深入挖掘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民族、宗教、语言、文字、考古、艺术的“新资料”和“旧材料”,提出“新问题”,复原丝绸之路上跌宕起伏、有血有肉的历史。在以往三辑的基础上,本辑依然秉持突出“新”的办刊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本辑约请Musakayeva A. A. Sharof Kurbanov Lê Minh Thanh; TrầnTrương Huỳnh Lê Matteo Compareti等多位国外学者集中展示他们关于中亚历史、考古与艺术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将国外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视角引入到国内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当中,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第二,约请多位国内外有关丝绸之路沿线石窟考古与石窟艺术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他们或提出敦煌石窟研究新的方法论,或公布陕北等地石窟考古的新成果,或对已有问题的全新阐释等;第三,本辑将刊布多篇有关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的力作,如张建林先生对青海新出吐蕃时期棺板画的解读等。

显示全部目 录

昆仑山新考  宋亦箫  1
《西域边国朝之禁地由从》整理与分析  王茂华  20
唐粟特后裔郑延昌墓志线刻胡人乐舞图像研究   沙武田 33
两件中国新见非正规出土入华粟特人葬具:国家博物馆藏石堂和安备墓围屏石榻  Matteo Compareti 著 李思飞 译 67
唐诗中“葡萄长带”与宗教及相关问题探讨   陈习刚  79
洛阳唐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若干西域美术题材  张乃翥  104
宗教的驯化:犍陀罗艺术中的半人马形象  Ulf Jäger 著 宋焰朋 译  136
阿塞拜疆境内所见中国瓷器及中国—阿塞拜疆文化交流   Akhundova Nargiz 著 侯艾君 译 145
简析齐家文化随葬白石现象  孟庆旭  155
小儿锦拼写法的两套系统研究——以《中阿双解字典》为例  高田友纪  162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Loanwords in Han Dynasty  Lê Minh Thanh TrầnTrương Huỳnh Lê  170
中国鞑靼与和阗纪要    W. H. Wathen 著 聂红萍 赵丽 译 175
汉代敦煌郡驿置及道路交通考述   贾小军 184
历史时期河西会稽置废迁移再探   范英杰  王晶波  200
经丝绸之路河南道至建康僧人弘法事迹考  曹中俊 李顺庆 224
元代汪古赵氏家族的文化认同  李晓凤 239
巴米扬佛教美术研究——以年代论为中心的研究史和现状  宫治昭 著 顾虹 译 251
印度早期佛教出家僧人与舍利崇拜关系考辨  郑燕燕 267
敦煌西夏水月观音变“僧人与猴行者”身份新释  汪正一 283
莫高窟回鹘时期比丘形象初探   殷博 300
莫高窟行脚僧壁画主题思想与绘制原因探析   袁 頔 317
从长安到敦煌:唐代濮州铁弥勒瑞像探析杨冰华  宋若谷 328
陕西耀州太子寺石窟的壁画与岩画   陈晓捷  任筱虎 339
宋金两朝沿边德靖寨汉蕃军民的精神家园(一)——陕西志丹城台第2窟造像与碑刻题记内容调查   石建刚 范建国 356
英文摘要  384
英文目录  395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征稿启事  397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稿件格式规范  398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昆仑山新考

宋亦箫

 

昆仑问题困扰了学术界很久,历代学者也不遗余力地予以探求。归纳起来,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昆仑的地望,二是昆仑的源头,三是昆仑的语义。这些研究虽多至汗牛充栋,但仍有不少值得修正和补充的地方,笔者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浅见,认为“昆仑”首先是一个神话概念,它包含了源自域外的文化因素,昆仑山是昆仑神话中的神山,在神话昆仑的影响下,出现了实际上的昆仑山和人工的也名为“昆仑”的坛庙建筑。昆仑神话最先进入古代中国的陕甘交界和山东两地,它是与同期其他外来文化如彩陶、冶铜术、绵羊、山羊、黄牛和小麦等伴随而来的。昆仑神话传播到的地方,除了多有人工的昆仑之丘和昆仑之虚外,还有被指定的高山——昆仑山。因此,古代中国有多处昆仑山。昆仑文化影响了古代中国许多的文化现象,例如丘虚文化、封禅文化、明堂文化、其他亚形造型,等等。下面就以上拙见分四个部分,做一些阐述,就教于方家。

 

昆仑山是世界昆仑神话中的神山

 

中国学者在讨论昆仑问题时,虽容易将神话昆仑与实际昆仑搞混,但一直有着将昆仑山看作是昆仑神话中的神山的正确传统。例如中国神话学开创者之一茅盾先生,便认为可堪与希腊的神山奥林匹斯山比拟的,就是昆仑。关于此神山的神话源头,中国学者要么不予关注,要么意见不一。只有少数学者认为昆仑神话包含着域外文化因素,如苏雪林、凌纯声、丁山、杨希枚等。笔者大致认同他们的观点,仍在此辟专节讨论,一为此观点是后文展开的前提,二为此观点在学界不彰,大有申述的必要。因此,笔者从中外昆仑神话主要情节的雷同和“昆仑”二字的外来词性质两方面重新展开论证。

先看域外的昆仑山神话情节。苏雪林考西亚神话,说有一仙山名叫 Khursag Kurkura,意为“世界山”,或“大地唯一之山”,是诸神聚居之处,也是诸神的诞生地。而希腊的奥林匹斯神山情节更细致,此山最高处有天帝宙斯宫殿,其他诸神各有山头,宙斯宫殿云母所造,殿中宝座,黄金白银所成,群神会议常在此处召集,此山之高,直通于天,因此它也是登天的阶梯。印度的苏迷卢山,是天地之中心,众神(常译作“诸天”)住在山顶,城池宫殿,毗琉璃珠,壁为真金,门户亦是。山上树出众香,香遍山林,一切禽兽,身皆金色,等等。

昆仑山的神迹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归纳起来有这些特点,它是“天地之中”,是天柱,它有三层,从第三层悬圃再上,就上天了,因此它也是登天的阶梯,山上是“百神之所在”,当然更是大神黄帝和西王母所居之地,又称“帝之下都”。山上物产丰富,多玉,又称玉山,有各种珍禽、奇兽、嘉禾和珠树,例如扶桑、若木、寿木、不死树,等等,山上照例有黄帝之宫、西王母宫等宫殿。

将域内外的这些神山一比较,便可见出它们的诸多重合情节。我们再从“昆仑”二字的语义来源一窥二者的关系。

“昆仑”二字字面无甚高义,符合音译外来词的特点,几位前辈学者也确实找到了两个可能的外族语言原词,一是前文提到的西亚仙山之“Kurkura”,苏雪林认为它音近“昆仑”,而当是“大山”、“高山”之意。凌纯声和杨希枚则都认为昆仑当译自两河流域的“Ziggurat”(Zikkurat)之第二、三音节,后者是西亚的多层庙塔,乃仿自仙山“Kurkura”。我们比照二者的音读,是相当可信的。此外,林梅村先生也曾从语词上讨论过“祁连”和“昆仑”的含义,他认为二者都是外来词,同译自吐火罗语“kilyom”,后者是“圣天”之意,汉代译作“祁连”,唐代译作“祁罗漫”、“析罗漫”,而“昆仑”却是该词最早的汉语译词。今天的新疆天山,在唐代被称作“析(初、折)罗漫山”,而今天的祁连山,古代则有“祁连天山”的联称,可见“祁连”和“昆仑”,均有“天”之意,这正是昆仑山所具有的通天之山的名实相符之表现。

综上昆仑山的神山性质及它受到域外神山的影响已十分明显。昆仑山当与印度的苏迷卢山、希腊的奥林匹斯山有同源关系,它们均应源自两河流域的Khursag Kurkura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