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隐喻认知 平装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

分享到:

定价:¥9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3年06月本印时间:2023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68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154-2
  • 读者对象:各大高校师生,国内外语言学、哲学、逻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关注语言学、逻辑学、语言哲学、汉语隐喻研究、哲学与认知科学前沿,对隐喻研究有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隐喻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主编,从哲学、符号学、认知科学角度研究隐喻的学术论文集,收录大量新成果,为读者概览和把准当前隐喻研究的趋势和前沿提供一大助力。

※前沿成果,新进展——精选20余篇优秀论文,均为新发表的研究成果。查阅本书,快还了解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前沿和新热点。
※海量文献,便捷查找——收录大量本领域中英文期刊图书文献,出处明晰准确,随查随看。一书在手,写论文查文献不发愁。
※名家主编,专业团队——主编是享誉国际的哲学、逻辑学、语言与认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本书是主编团队推出的优秀学术成果。


 

显示全部前言

隐喻在人类的语言与认知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生是一场旅行”“时间就是金钱”“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丑闻缠上了大明星”“汽车喝饱了油”“桌腿”“山脚”等隐喻性的表达在日常语言使用中随处可见。 这些表达不仅体现了语言使用中的修辞技巧,还反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系统的很大一部分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 隐喻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学习、推理、想象和创造等诸多认知活动之中,也深刻地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 隐喻思维不仅是解决语言认知问题的钥匙,也是深刻理解人类思维本性的关键。 正是这种对隐喻认知价值的重新审视,构成了当代认知科学的三大重要发现之一,也成为当前语言学、逻辑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学术前沿。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隐喻研究呈现出从修辞到认知和从描述到计算的演进。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从逻辑表征和认知计算的角度对隐喻进行深入探讨已成为现代隐喻研究中一项既重要又迫切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首先,这类研究有助于清晰地描述隐喻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机制和动态过程,进而以隐喻为窗口,探讨人类语言使用和心智运作的奥秘。 其次,有助于促进自然语言与形式语言的融合,推动逻辑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科互动,为认知语言学、语言逻辑、认知心理学、自然语言理解等学科的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最后,借助有效的形式化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推导系统,提高智能搜索、机器翻译和语篇理解的效果,实现自然语言处理研究逐步从低层次的语言信息处理(如,词性标注、句法分析、指代消解和命名实体识别等)向高层次的语义分析任务的突破。 这将为和谐人机互动环境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和人际沟通。
本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多学科交融的隐喻综观研究。 隐喻作为 20 世纪认知科学的三大重要议题之一,在认知机制的探索方面受到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关注。 隐喻研究多学科交叉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人们对隐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审视不同研究方向上所取得的成果。 我们将符号学作为一种元学科的分析视角,结合隐喻研究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探讨在符号学的基本框架中把握当前隐喻研究的大体形态和趋势。 并以此为理论工具深入探讨隐喻这一特殊语言符号的表达和理解,进而揭示隐喻符号解读过程中的信息流动,以及隐喻思维反映的关联性、整体性、发散性和独特性。 另外,我们尝试从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出发,将隐喻的使用视为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通过引入变异性、协商性和适应性三个处于不同层次而又相互联系的关键概念,更好地阐释“人们是如何使用隐喻的”。
第二部分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解读。 一是对认知隐喻的代表性工作进行梳理和评价,从理论和方法两个角度重新审视当代隐喻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整合理论、关联理论等经典研究范式进行拓展和深化。 二是从整体上对隐喻认知加工的模型及其中的主要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构建汉语非字面语言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在大脑统一的认知框架下刻画表现不同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种类在该连续统中的位置及加工难度与复杂性,分析统一性和特异性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三是探讨关联理论范式下隐喻研究的深入。 四是对混杂隐喻、刻意隐喻等特定隐喻现象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讨论。
第三部分为逻辑学视角下的隐喻语义理解。 隐喻是人类日常交际和认知研究的核心问题。 语用层面的研究具有台前推理的关照性;认知层面研究侧重于幕后认知推理。 在逻辑语义学的传统中,语法和语义的生成都满足组合性原则,且在生成过程中一一对应。 但由于隐喻语句涉及非字面义理解,这种句法 语义的对应生成会产生困难,因此需要对隐喻语义的生成作新的探讨。 若将隐喻理解过程视为信息的传递和解读而非简单的真值判定,则它与非隐喻表达并没有本质差别。在隐喻真值条件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基于情境理论和模态逻辑对隐喻进行形式化,通过描述源域、目标域内部的信息联系和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跨域联系,定义一个语句作为隐喻被理解的条件,并通过构造隐喻逻辑,得到一些隐喻理解的特有性质,从逻辑学的角度给出对“我们如何理解隐喻”的一种可能的回答。
第四部分为面向现实应用的隐喻研究,探讨隐喻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 在面向机器自然语言处理的隐喻认知计算研究方面,针对中英文的隐喻数据集,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 SVM 分类器的隐喻识别方法,基于词向量融合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的中英文隐喻识别方法,以及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和 Transformer 的隐喻识别模型,尝试解决多个词语共同引发的隐喻表达;在语言教学领域,基于实证研究,考察不同水平的二语者的隐喻表达策略及特点,论证二语隐喻表达的“保守创造模型”;在翻译领域,探讨认知视角下隐喻的汉译问题;在儿童教育方面,结合案例分析,探讨隐喻在知识创新和儿童思维教育中的作用。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黄华新,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教指委委员,浙江省教指委(历史和哲学类)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出版著作和教材8本,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层面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励。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24篇论文,在隐喻尤其是汉语隐喻的认知机制、逻辑表征和认知计算等问题上尝试有所突破。从内容上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多学科交融的隐喻综观研究;第二板块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解读;第三板块为逻辑学视角下的隐喻语义理解;第四板块面向现实应用,包含机器自然语言处理、语言教学、儿童教育和翻译等多个领域。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多学科交融的隐喻综观
黄华新  认知科学视域中的隐喻表达与理解
徐慈华 黄华新 汉语隐喻的语用综观探析
徐慈华 黄华新  符号学视域中的隐喻研究
黄华新 邱辉 知识管理与隐喻认知
黄华新 马继伟  符号学视域中的博弈“聚点”分析
黄华新 马继伟 概念隐喻的认知转换
第二部分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解读
孙毅  当代隐喻学巡礼:回眸与沉思
王小潞 王艺臻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王小潞 徐慈华  影响隐喻认知的主客体因素
范振强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隐喻研究:问题与展望
黄华新 刘星 混杂隐喻的语义连贯机制
第三部分 逻辑学视角下的隐喻语义理解
黄华新 杨小龙  隐喻理解的台前与幕后
范振强  多层级概念隐喻的溯因推理及意识性研究
黄华新 洪峥怡  从句法到语用:隐喻的真值条件
洪峥怡 黄华新  概念隐喻的情境转移
洪峥怡  基于信息元的隐喻逻辑初探
黄孝喜  汉语隐喻认知及其计算研究
第四部分 面向现实应用的隐喻
苏传东 黄孝喜 王荣波 谌志群 毛君钰 朱嘉莹 潘宇豪  基于词嵌入融合和循环神经网络的中英文隐喻识别
黄孝喜 李晗雨 王荣波 王小华 谌志群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SVM分类器的隐喻识别
郭樊容 黄孝喜 王荣波 谌志群 胡创 谢一敏 司博宇  基于Transformer和图卷积神经网络的隐喻识别
徐知媛 王小潞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构
徐知媛 赵鸣  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隐喻理解策略研究
刘翼斌  《哈姆雷特》隐喻汉译认知研究
董文明 徐慈华  童话故事中的溯因推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