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数字人文导论 平装

分享到:

定价:¥95.00

  • 著者:186152,186153 译者:
  •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本印时间:2022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88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1690-6
  • 读者对象: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计算机、人文学科研究人员
  • 主题词:数字技术应用人文科学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本书为读者提供关于数字人文的关键概念及解释以及详实的数字人文项目资料,对研究者在数字人文理论建构的探讨和具体的数字实践等方面都裨益匪浅,兼具前沿性、实用性、学术性。

本书是关于数字人文的入门读本和实操指南,重点探讨了从组织材料到出版发行的过程中,人文科学研究与数字化技术的复杂关系。本书汇总了关于数字人文的理论术语和数字工具,为研究者在具体的数字实践中收集研究素材、应用研究工具等方面倾囊相授。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艾琳•加德纳,伊塔利卡出版社合作创始人,人文科学电子图书出版人,ACLS人文科学电子图书(ACLS Humanities E-Book)项目主任,美国中世纪研究院(The Medieval Academy of America)执行理事,从事中世纪和数字人文研究。
罗纳德•G.马斯托,伊塔利卡出版社的合作创始人与出版人之一,ACLS人文科学电子图书主任,美国中世纪研究院的联合执行理事。
译者简介:
闫怡恂、马雪静、王欢,大连民族大学教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数字人文的入门读本和操作指南,全书共分十章,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关键概念及发展历史;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论,传统的研究组织形式,以及在数字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重组研究过程;数字人文的诸要素——文本与文献,实物、人工制品、图像、声音和空间,以及数字人文与传统学科的边界和范围;数字人文工具,分为基于文本、图像、声音的工具以及指向研究目标的工具;数字环境,分为研究机构、高校研究中心、行业协会、基金支持以及全球性的数字环境;人文学术成果的数字出版问题,涵盖档案、参考文献、在线书目、批评版本和翻译版本、汇编或文集、文章、专著、虚拟现实等体裁或载体;关于数字人文学科本身的元问题,涉及研究主体、研究过程、数字环境、数字理论、版权和开放获取等方面;数字人文的演变过程,以及人文学者对数字世界的持续影响。

显示全部目 录

插图目录
前言和致谢
第一章 数字人文概论
第二章 人文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
第三章 数字人文的要素:文本与文献
第四章 数字人文的要素:实物、人工制品、图像、声音、空间
第五章 数字工具
第六章 数字环境
第七章 出版:预发行、发行及发行之外
第八章 数字人文的元问题(一)
第九章 元问题(二):版权和其他权利、数字版权管理和开放获取
第十章 数字人文的演变风貌
后记:智慧半生
附录:数字工具
注释
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第一章 数字人文概论
定义
什么是数字人文?如果请一位物理学家解释“重力”,她可能会先给出关于宇宙中力与质量的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然后再辅以一个公式作解释。如果请一位经济学家解释“贫穷”,他也许会让你参考美国人口调查局提供的关于人口规模、比率等其他指标。但是,如果请一位人文学者来解释“和平”,她会首先翻看字典,对这个词是如何演变的,从哪种语言、哪种历史背景和发展中演变而来的,给予简要的历史性考察。然后,她很可能根据可用的书面记录建构一个叙事视角。作为人文学者,不像物理学家,或者社会学者,她会做两件事,不是研究自然世界的物体与力,或者是社会群体与经济趋势的高度概括,而是研究语言及其起源、建构、发展与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感知。人文研究的核心要素是寻找起源,解释我们如何使用语言,包括视觉艺术、音乐以及建筑所用的语言,从而理解人类建构的世界。所有人文研究都始于并终于语言、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使过去复生的能力。
那我们该如何理解“数字人文”呢?数字人文是个普遍用于行政、学界、图书馆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术语,到底该如何理解这个几乎没人定义过的术语呢?数字化(digital)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这一对概念,它们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很多人对它们的结合持有迥异的印象,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分析解释这一术语的确切含义,可能会受到历史的或当代的思维与实践的影响。许多人就像对待一个没什么争议的案件一样,观点很坚定。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尚未确定围绕这一术语的最为基础的概念问题。
比如,在世界范围或西方文化中,人文科学过去指什么,现在、将来又指什么呢?在学术界、在学术交流和人文学科之中,数字化有什么作用,扮演着什么角色?数字人文就是一系列的实操方法吗?数字人文是每个不同学科方法论中细致化的特定理论框架吗?它是否是独特的学科,有一套特定的标准、优秀的研究者、理论层级和交互规则?数字人文是不是各学科的传统人文学者与学院和研究所的信息技术部门或团队之间的一种临时性的工作安排?
或者再深刻一点,“数字人文”这一术语是否本身就是一种赘述呢?人文学科,就如同当代的科学研究与教学一样,是不是已经在所有重要的范畴和目的上都实现了数字化呢?或者说,对于专业人文学者来说,这是个令人烦恼的问题——数字化的到来是否永久地改变了人文学者收集数据或论据的工作方式,甚至改变了他们现在所能提出的问题?技术真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孤独的人文学者——自彼特拉克以来的悠久的人文学者模式——在这个合作日益增加、数据驱动一切、报告导向、短暂、“社交性”强、无媒介的数字环境中,该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