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镜像 平装

分享到:

定价:¥40.00

  • 著者:120231 
  •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本印时间:2016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85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2661-8
  • 读者对象:诗歌爱好者、青年学生
  • 主题词:诗集中国当代
  • 人气:204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当代诗人冯晏新诗集结,代表着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高度和难度。

 

名家推荐:

  冯晏很少去关注女性自身的问题,而热衷于探求更为宏大的宇宙和人的意识之谜,并将这些思考纳入诗中,这使得她的诗歌具有某种复杂的理念甚至是驳杂的色彩。

——诗人:张曙光

  评价冯晏使我感到困难,因为细读她,我体味到了某种分裂的意义与趣味。平静与忧郁,感性与理念,疏淡与绵密,跳脱与拥挤……似乎矛盾的两极中她总摇摆不定又左右逢源。我当然也可以将她区分或归类,如“知识分子气质”、“超性别写作”之类,但这似乎又不足以涵盖她的多重性,更难以解释出缘何她表面的智性追求下也同样包含了抒情的质地,更难以说清,她为何又在自觉的“非女子气”式的自律中,也包含了女性的敏感与纤细。纷繁的意绪与思想的蝴蝶,经历了从内到外的穿梭,或由表及里的渗透,在安静的编制与自在翻飞中获得妙不可言的秩序。这是冯晏为当代诗歌带来的独特姿势和可贵经验。

——评论家:张清华

  冯晏的诗具有罕见的思辨性,锋利、睿智、爽朗、筋骨铮铮,却鲜活、饱满、多汁,甚至不乏轻盈,一种和人间若即若离,却铁了心要偏向人间而凝眸天空的那种轻盈。她在哲学和诗学之间,找到了令人信服的平衡,姿态优雅,而更多的人只能在两者间挣扎。冯晏对诗歌难度的追求令人感动;她混合了俯视目光和仰视眼神的观察角度,为她带来了高傲到不屑于去死和谦卑到与万物同列的诗歌品格,在乱象横生的当代诗坛具有警示意义。

——评论家:敬文东

  冯晏是当代女性写作中个性显豁的代表性诗人之一。同时让人“畏惧”的是她也是女性诗人中少有的具有理论阐释能力和诗学探讨热情的……冯晏的诗歌知性和感性的平衡性和包容力极强,这正使得她的诗歌在女性写作谱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从语言方式来说,其力度和精神势能也是同时代女性诗人中少有的。随着经验和年岁刻痕的加深她的诗歌空间仍在继续拓展。

——评论家:霍俊明

  冯晏的诗作,其形式是简约的,是那种风摧雨拍后的枝叶萧疏;其遣词造句是散漫无序的,是那种精心装扮后的从容妩媚;其节奏是缓慢杂沓的,是那种高度紧张后的有意松弛;其意义所指是含混暧昧的,是那种面对不可知事物时,成熟的人所应保持的谦卑和自律。而诗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隐身其后的操盘手却是理性,哲学意义上的理性,诗歌意义上的自觉。

——评论家:马步升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冯晏,当代诗人,随笔及评论作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并在国内外发表作品。作品被收入《中国新诗百年大典》、《中国诗歌三十年》,以及《中国新生代诗人诗选》(日本)、《新华夏集:当代中国诗选》(美国)、《新大陆》(美国)等国内外数十种诗歌选集;亦被列入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诗集《冯晏抒情诗选》、《原野的秘密》、《看不见的真》、《纷繁的秩序》等。先后获首届《十月》诗歌奖、第二届长江文艺•完美(中国)文学奖、首届苏曼殊诗歌奖、汉语诗歌双年十佳诗人等。诗歌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日语、俄语、瑞典语等多种语言文字。参与编辑出黑龙江《九人诗选》以及民刊《诗歌手册》、“剃须刀丛书”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这部诗集收录了诗人冯晏近10年创作的近50首诗。这些诗歌写作手法庞杂而丰富,既有叙事与抒情相互融汇的,也有分别的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的写作探索和对诗歌语言的实验性深入。诗集中,诗人将自己的阅历和学养中所提炼出来生活真理、都市元素、哲学思想、宇宙观都深入浅出地镶嵌在词语的意象里,构成了精神现象中独特的创造性语言景观。诗集最后还附录了诗人近年来围绕诗歌创作所发表的思想随笔以及有关文论和访谈文章,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诗人的创作思维,在阅读时形成一种互动的默契。

显示全部目 录

辑一 五月逆行
镜子
阿赫玛托娃的厨房
五月逆行
光线
一百年以后
暴风雪
感受虚无
新圣女公墓
走过九月
灰空气
诗人的劳作
——与哈斯同题
过年
室内生活
回到木屋子
一场大雪
关于穿越的描述
私人空间
一只黑色甲虫
虚构的相处
林中路
眼前
消失的踪影
秋末,冬初
缝隙与日月
辑二 渐近渐远的日子
仲夏夜之梦
在海上
绿皮火车
赫尔辛基书店
渐近渐远的日子
旅行在凯恩斯
复制或模仿
夜空下的马儿
月亮阴影
如果我幸运
这座城市有些偏远
复杂风景
——致维特根斯坦
敏感的陷入
——致荷尔德林
在卡蒙斯塑像前合影
万山群岛休渔期
辑三 内部结构
航行百慕大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新馆开馆素描
灯下笔记
新疆浮雕
北欧旅行片段
——让爱闯过这首诗
被记录的细节(节选)
内部结构
吉米教育史
随笔•诗歌访谈•评论
不如偏见
——诗歌与时代和创造力的关系
俄罗斯精神的纵向之缘
夜空下闪烁的思想之光
——访诗人冯晏
关于诗歌的十个问答
词语紧追诗绪或一个隐蔽的诗学问题
——以冯晏的长诗《航行百慕大》为中心
语言和哲思的精神转型
——冯晏新世纪诗歌论
安静的“偏见”与知性的“钟摆”
——读冯晏近期诗作
短评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诗的格局(代序)

冯晏

  诗歌写作,一路上都面临解决难题。一些曾经一闪而过的创作意象,你没能抓住,就说明你在观念中还没有意识到它存在的价值。的确,许多你不知道的有价值的观念和现象,即使来了,你也会“视而不见”。因为,你的思维还没有能力帮助你达到认识一些更高级事物的可能。随着对时间和空间认识所积累的经验,你会发现,还有一些“见而不视”的事物,犹如生命现象的超现实,把你带入感知的记忆积累、放大好奇的迷雾之中。这时,作为一名诗人,你至少相信词语的更多可能性,并预感到:在你和一个宽阔的场域之间有一道心中迷墙。你的欣慰甚至只是为感到了这个迷墙的存在,宁愿把思维一向侧重的透彻和清晰置于幕后,你甚至为在迷雾中迎来一点点光辉的可能性甘愿付出最多时间。写作,为破解词语所蕴含的最小粒子的突变与体力较劲。你的脑细胞宁愿在写作中围绕词语和发生学之间出现的奇迹燃尽其所能,也不愿在平实中期待离开那种传统的观念,终于在熟知中又找到一个新的亮点,来考验语言不会落后的坚韧性。或许这些都是由危机感所促成的。

 

  如果一个人写诗几十年没有间断过,一路上所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我认为就是观念。观念本身是用来超越生命和时代的。写诗,只有在观念中才能越过日常思维,给生命的感觉粘上一双飞翔的翅膀。是的,语言是在创意中进化的,这是艺术的使命。而艺术观念从思想中诞生出来时,作为一个诗人,你有可能还不知道思想对于一个诗人在一首诗的创作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因为对于一首好诗来说,其中一点就是怎样把思想隐藏好。写作中,思想更多的是用来帮助一个诗人在选择和使用词语时,能够更好地达到准确和透彻的标准。当然,并不仅限于这一个方面。诗歌创作应该是最直接深入精神核心的语言表达。一首诗和一个诗人的素养是一个整体,就像拉康镜像学中所研究的魔幻和被植入魔幻的人是一个整体一样。诗的创作是发生学上所涉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结合体,既需要经验,又需要意象起源的实证性。

  通常在一首诗的创作中,诗人对词语、意象、节奏、语感、格调、潜意识、提炼词语的生活视角、语言的技艺等所寄予的期待,在一个成熟诗人的经验中已经成为常态。对历史而言,当下可以说是光速的信息时代,经典也已经不再是秘密。在写作中,当你突然发现你所寻求突破的难题,竟然以不声不响的速度,早已成为了当代艺术的常识问题时,你会再次感受到面临什么叫真正茫然时的那种尴尬。如果,一个诗人在观念上没有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来思考突破,被视野狭窄所限,那么,发现的真理就有可能不准确,你自认为在创造上的突破就可能依然迷失在一个常识问题上而引来清晰者的担忧。是的,全世界都在寻找精神世界进化的方法,那么,诗人真正找到的,或许不能越过科学对宇宙的最新成果所提供给人文科学的思维依据这一线索。精神的高点是无法越过某些跨学科之后的巧妙融汇,在写作中,哪怕获得的仅是一点点意象的实证。

  当一个诗人在“人不是世界中心”这一观点面前迟疑的时候,你的诗歌写作有可能又站在了一个新视觉面前,在这里,你可能重新体验了“真理是无形的”这句话。你甚至希望看到一个诗人成为一个“神圣的无知者”。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懂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的区别不过只是顽固的幻觉。”由此看来,再大的常识也会有人研究去突破它。

  一个诗人,当面对一个新观念进行创作尝试时,你或许会又真正体验一次空的感觉。首先是无法表述的词语的空。脱胎换骨,就意味着你放弃了从前,新家园的建立所需要的各种饰品你还没有搬进室内,即使搬进来,怎么摆设,既需要你传统的功底,又需要你面对全新思考的超验尝试。时间沉积下来的那些亲切的词汇,仿佛都是新出生的蝌蚪,你的掌控能力需要神性。

  一个成熟诗人最难解决的,我认为,是诗的格局问题。人文科学已经在跨学科研究中找到了更大的突破口,这意味着当代诗人所面临的那种创作瓶颈感是否也可以更多地深入跨学科领域寻到格局洞开的景致呢?而这些深入,在西方诗人的文本里历史久远一些,比如在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创作中已经有许多体验。德国的表现主义诗歌之所以成就突出,我认为,是源于他们国家的思想基石厚重,他们所诞生的繁星般的世界顶级思想家们,几乎是用真理在为他们的艺术家铺路。科学在实证论的研究上每时每刻都在发展。所以,诗歌在体验、理解和阐释的系统中,所面临的语言突破比任何时代空间都要宽阔,你的思维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应该比任何时代都更方便去深入一种全新的空间、疆域或者磁场。当然,这些并不是打开诗的格局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在我写《夜航百慕大》这首诗时一直在想,作为一个当代诗人,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价值你是否还没有能力发现?有关潜意识的书籍已经读了几十年,然而,潜意识与自然科学到底有多大的联系可以被你的写作所接收到呢?为什么西方思想家始终在研究诗人与先知,这些看似概念,而实际它一定是“诗是经验”这一理念中的细节。在每一个诗人的头脑中,“未知”这个词都分别承载着什么?就像在某一个科学领域,你闻到的气息与你可以加入阐释的距离对于你的写作到底有多远?地球物理应该是离艺术的宇宙观念最近的一种跨界科学,所研究的“未知”应该说是离写作最近、近似于魔幻的存在。是否诗人只有甘于精英读者群,甘于接近更大的孤独,甚至永不期待交流,才可以在探索中静默地伸向精神上最能带来激情的现象体验呢?精神宇宙中,的确有一种超出情感的激情所见接近于狂喜。前不久,读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评价米沃什—“是一个具有智慧和狂喜的诗人,没有这两点,他就不能达到如此独特的高度” 。

  世界上许多杰出的诗人,他们往往都在后期诗歌创作中彰显出更大的魅力,我觉得他们主要是在诗歌格局上的超越。探索无限空间永远比有限的空间更需要经验,在超验的体验中,有关词语的积累也永远滞后于你的深入。当然,打开视野永远是相对的,然而,即使是相对的,你也会在一定的高度体验到:在用意念穿越时空的过程中,或许预言就产生了。

  在通往成为先知的路上,诗人为实现一种语言标准,需要丰富的领域何止这些?向前推动语言,就是向前推动世界。犹如尼采所说:“若非之前的祭司、炼金术士、星相师以及巫师神汉们,你以为能有科学的诞生和壮大吗?正是那些人的承诺、预言率先激发了领略隐秘力量的渴望。难道允诺不是永远都比所能实现的更多吗?”诗人写作,其实就是对语言的一种承诺。仅为这一份承诺,为此,你需要付出的,一定是比你现在所知道的还要多得很多。

2015 年2月5 日于哈尔滨

 

镜子

镜子里的我,静默里有铁路,

左脑醒來一只花豹,

漂浮在森林。

我流亡的精神,

在玻璃杯河边饮水。

孤独是一只斧头,

砍掉真相,我的诗句像一道缝合的疤。

肺里,我吸入青花水印,

肾里的宇宙有几颗陨石飞行。

镜子里的我刚穿过梦中瀑布,

幽闭在观望。

眼睛和嘴唇,是爬到岸上滑动的海豚。

牛角梳,我的右手清晨牵着西域的牛……

我与空气日渐成为一种急救关系,

就像粮食和难民。

镜子里的我是精细的,

她听到生活发出撕纸的刺耳声。

然而,粗糙是一种诱惑,始终都是。

201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