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第十二夜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

分享到:

定价:¥6.90

  • 出版时间:1998年11月
  • 页数:172页
  • ISBN:7-100-00362-8
  • 主题词:第十二
  • 人气:419

显示全部序言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总序
    莎士比亚研究在新中国有过不平坦的道路和坎坷的命运。解放后不久,大家纷纷学俄语,学英语的人数骤减。研究英国文学,要看苏联人怎么说。“文革”十年,莎士比亚同其他西方“资产阶级”作家一样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文基础上修订补足的《莎士比亚全集》。随之又出版了一些个别剧的不同译本,如方平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79年)和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年)。梁实秋的译本,现在大陆上也可以读到了。评介和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章,从“文革”结束后才逐渐多起来。
    但是,目前多数人学习、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是通过中译文来进行的。精通英语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不是没有,然而他们人数不多,年纪却老迈了。最近若干年,才有一些年轻人到英国或美国去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
    1981年我就想到有必要在中国出版我们自己注释的莎士比亚著作。谈起来,许多朋友都赞成。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备和成立时,我自告奋勇,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开始编写莎士比亚注释本。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出版这套丛书。到1993年底已出书15种,而且第一次印刷版已全部售完。这证明这套丛书是很受欢迎的。
    要知道,莎士比亚是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又是英语语言大师,学习、欣赏和研究他的原著,是译文无法替代的。商务印书馆以它的远见卓识,早在1910年和1921-1935年间,就出版过几种莎士比亚剧本的注释本,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那时的教会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高,能读莎著;不但大学生能读,连有些中学生都能读。可从那时以后,整整50年中国就没印过原文的莎士比亚。
    世界各国,莎著的注释本多得不计其数。如果唯独中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如果没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十分不利。近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英语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读者市场。
    有了注释本,可以为明天的莎士比亚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而译本显然不能提供可靠的基础。
    莎士比亚是十六、七世纪之交的作者,他写的又是诗剧。对于现代的读者,他的英语呈现着不少的困难。不要说掌握了现代英语的中国读者,就是受了一般教育的英、美人士,在初读莎士比亚原著时也面临许多障碍,需要注释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时代,英语正从受屈折变化拘束的中世纪英语,向灵活而丰富的现代英语转变。拉丁语和法语当时对英语影响很大。而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运用又有许多革新和创造。
    主要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注释要提供帮助的方面:
    (一)词汇:许多词汇虽然拼法和现在一样,但具有不同的早期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另有一些词拼法和现在不一样,而含义却相同。莎士比亚独创了一些词。他特别喜欢用双关语,在他创作的早期尤是如此。而双关语是无从翻译的。这是译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注释本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举《哈姆莱特》剧中,男主角出场后最初讲的几句话为例:
    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
    Hamlet[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the sun.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王: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
    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卞之琳的译文如下: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子,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朱生豪的译文如下: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这里,主要困难在于莎士比亚让哈姆莱特使用了kin和kind以及son和sun两组双关语,kind 一字又有双关意义,翻译无法完全表达,只能各译一个侧面。结果,梁和卞两先生还得用注释补足其义,朱译则连注释也没有。这种地方,能读原文注释本的人才能充分领略莎氏原意。
    哈姆莱特在旁白里说:比亲戚多一点——本来我是你的侄子,现在又成了你的儿子,确实不是一般的亲戚关系啊;然而却比kind 少一点——kind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类相求”的亲近感,一是“与人为善”的善意感,我同你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知道你是安的什么心。这话只能对自己说,在舞台上假定对方是听不到的。哈姆莱特的第二句话是公开的俏皮话:哪里有什么阴云呀,我在太阳里晒得不行呢。sun是跟clouds相对;太阳又意味着国王的恩宠,“你对我太好了,我怎么会阴郁呢?”sun又跟son谐音,“做你的儿子,我领教得够了。”原文并不是像梁实秋所说的那样晦涩难解。可是含义太复杂,有隐藏的深层感情,所以无法译得完全。
    (二)语法。有些现象,按现代英语语法的标准看,似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并不错,是属于中世纪英语的残余因素。例如有些动词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主谓语数的不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注释里说明了,可以举一反三去理解。
    (三)词序的颠倒和穿插。词尾屈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本来对词序没有严格的要求。伊丽莎白时代继承了这种习惯。同时,诗的节律和押韵要求对词序作一定的灵活处理。莎士比亚的舞台语言以鲜明、有力、生动为首要考虑。有时他就把语法和句法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激动的台词中,由于思路、感情的变化,语言也常有脱出常规的变化。这些地方,有了注释的指点,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典故。莎士比亚用典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国民间传说、历史轶事……他都随手拈来。其中有一大部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乃是常识。但中国读者就很需要注释的帮肋。
    (五)文化背景。注释可以提供关于基督教义、中世纪传统观点、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主张、英国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除上述以外,还有莎剧中影射时事,以及版本考据诸问题,在注释本中可以详细论述,也可以简单提及。
    世界文豪莫不是语言大师,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一位大师的文笔,当然非读他的原著不成。出版莎士比亚注释本,首先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便于买到和读到他的原著。不过我们自知现出的十几种在版本、注释和其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裘克安
                               1994年3月

显示全部前言

    《第十二夜》(或《各遂所愿》)是一出五幕十八场的喜剧,约作于1600年,也就是莎士比亚以写历史剧和喜剧为主的第一创作阶段的末年。剧情曲折,而不离奇。出场人物不多,但结构紧密,全剧几无一处松驰。主题说的是伊利里亚公爵奥西诺向奥丽维娅小姐求爱,屡遭拒绝。这时有一对孪生兄妹航海到伊利里亚,在附近海上遇难失散。妹妹薇奥拉改扮男装,投身在奥西诺公爵家中为侍童,深得奥西诺公爵的宠信,并充当代他向奥丽维娅小姐求爱的使者。奥丽维娅无意于公爵,但对女扮男装的薇奥拉却一见钟情。于是出现了三角循环的恋爱关系:奥西诺爱奥丽维娅,奥丽维娅爱薇奥拉,而薇奥拉却偷偷地爱上了奥西诺。这个循环的恋爱关系直到后来奥丽维娅碰巧遇上薇奥拉的孪生兄长西巴斯辛,两人以误就误地结成夫妇才告结束。但除了这个主题还有两个副题。一个是奥丽维娅的叔父托比爵士的朋友安得鲁爵士,由于倾心奥丽维娅,妒忌薇奥拉而引起的争风吃醋的闹剧;另一个是奥丽维娅的管家马伏里奥由于癡心梦想得到女主人的俯爱而被人愚弄的插曲。这一个主题和两个副题就象三根线,被有机地搓合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做到泾渭难分,最后又同时结束。在这一点上或者可以说,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技巧在这时已达到了成熟的程度。莎士比亚对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原则“三一律”(情节、时间、地点上的一致)一贯忽视,但在这个剧中除了时间上已超过了规定的一昼夜以外,其他两点上却达到了一致。
    莎士比亚生长在英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长,二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互争消长激烈斗争的时期。这种斗争在他的剧本中经常反映出来。在“第十二夜”中,马伏里奥的社会地位虽然只是个管家,但却象征着新兴的资产阶级。他野心勃勃,自命不凡,平时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经常训人。他厌恶小丑费斯特的滑稽打趣,称他为“没有头脑的混账东西”。他看不惯托比爵士等人的腐朽生活,也听不懂他们的歌唱,称之为“直着喉咙,唱那鞋匠的歌儿。”他恃上压下,作威作福。玛利娅把他叫做“清教徒”,并不是由于他在宗教信仰上显得比别人更虔诚,而是由于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清教徒有些类似。托比等人之所以恨他并居心整他,一方面固然由于他对他们横加干涉,惹怒了他们,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托比和安德鲁是没落封建阶级的典型代表,他们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除了酗酒,就是惹事生非。他们一方面留恋着这种腐朽生活,另一方面也预感到这种日子已长不了,而直接威胁着他们生存的就是马伏里奥所象征的新兴资产阶级。其实马伏里奥的妄想得到女主人的青睐,不但被剧中其他人目为“僭越”行动,对封建阶级上层人物来说更是不可思议的。奥丽维娅在垂青薇奥拉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家世问题。她自言自语地这样说:“你的家世怎样?……越过于我目前的境遇,但我是个有身分的人士。”在奥丽维娅和西巴斯辛已经结婚的消息揭露后,公爵脱口而出的也是:“不要惊骇;他的血统也很高贵。”足见他们把维护本阶级利益时刻放在心上,而门第就是主要手段。
    有人说,《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有相似之处,这话也不无道理。奥西诺的自怨自艾和安东尼奥的悲观厌世有些近似,马伏里奥的老谋深算不亚于夏洛克,薇奥拉和鲍茜娅都女扮男装,玛丽娅的聪明伶俐可与娜丽莎比美。看来天才如莎士比亚,在创新过程中有时也不能完全摆脱旧模子的影响。但两者比较起来,《第十二夜》读起来似乎比《威尼斯商人》使人更有轻松之感。首先,马伏里奥的最后结局不象夏洛克那样凄凉。其次,《威尼斯商人》的可笑之处主要在于夏洛克作茧自缚,害人反害己。因此在庭审一场之后就感到平淡无奇了,而《第十二夜》中的喜剧因素比较多,始终妙趣横生。奥丽维娅向薇奥拉求爱时,薇奥拉的闪烁其词已经耐人寻味,玛丽娅的巧设妙计,马伏里奥的装腔作势,狐假虎威,更使人忍俊不禁。除此以外,剧中还有几个小丑式的人物,增添了不少风趣。费斯特的插科打诨既能引人发笑,更能发人深思。托比爵士是福斯泰夫式人物,自己已经穷得寄人篱下,还不断地说大话,吹牛皮;而最可笑的是安德鲁爵士,明明胆小如鼠,却要装得气壮如牛,真叫人气不动,笑不动。全剧以兄妹团聚,情人结合告终,结束得干净利落,更增加了戏剧性。
    本剧的次要角色安东尼奥船长对西巴斯辛的友情很真挚,后来错误认为朋友辜负了他的信托,感到伤心愤懑。论者有人认为这是莎士比亚自己的心声,他在十四行诗中也有同样的抱怨。这点聊供参考。
    《第十二夜》以节日的笑料为主,衬以忧郁的感情,并从头至尾用音乐和歌唱来增加兴趣和气氛。编者收录了几首当时的曲谱,以供伴读或演出之用。
    《第十二夜》的最早版本就是1623年收入第一对开本的本子,因此极少歧文。
    从语言上讲,《第十二夜》中双关语很多,不少已在注释中注明。韵律方面,除歌曲外,以素体韵文为主,即五个抑扬格音步(十个音节)的诗行,如:
    If mú|sic bé|the foód|of 1óve|play ón|,
    Give mé|excéss|of ít,|that súr|fei tíng|,
    有时也有用双行脚韵的,特别在过场处常用。本剧中散文(对白和书信)颇多,占全剧行数一半以上。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之一,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是他最佳的喜剧。我国北京的剧坛上曾一再上演过这个戏。戏中有许多双关语和其他文字游戏,翻译难于译出,非读原文不识其中妙处。这个注释本作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欣赏。
    在注释过程中,承老同学裘克安提供了一些资料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支 荩 忠
                        1983年9月于扬州师院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第十二夜》(或《各遂所愿》)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之一,约作于1600年,全剧五幕十八场。主要情节是:伊利里亚公爵奥西诺向奥丽维亚小姐求爱,屡遭拒绝。这时,一对孪生兄妹航海到伊利里亚,在附近海上遇难。妹妹薇奥拉改扮男装,投身奥西诺公爵家中为侍童,并充当了代他向奥丽维亚小姐求爱的使者。奥丽维娅对女扮男装的薇奥拉一见钟情,而薇奥拉却偷偷爱上了公爵。后来,奥丽维亚碰巧遇上薇奥拉的孪生兄长西巴斯辛,两人以误就误地结成夫妇。公爵也和薇奥拉终成眷属。全剧以兄妹相聚,情人结合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