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人类理解论(全两册)

分享到:

定价:¥28.10

  • 出版时间:1997年04月
  • 页数:730页
  • ISBN:7-100-01137-X
  • 主题词:人类理解全两册
  • 人气:283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FONT size=3><STRONG>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STRONG></FONT>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4>洛克和他的“人类理解论”简介

</FONT>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或“不流血革命”、即封建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妥协的思想代表和产儿。这在他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上都有所反映。

  从哲学的继承性上看来,洛克是培根和霍布士路线,即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不是来自什么“天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继承者和进一步发展了感觉主义的一个典型的英国经验主义者。他为自己提出的中心问题是:“我的目的在于研究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

  本来在洛克之前,就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的所谓“天赋观念”,即人类最基本的知识或观念并不借助于感觉、经验而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或天赋的东西,当然,“天赋观念”的说法是唯心主义的;而洛克在哲学上(认识论上)的出发点就是在大力地驳斥“天赋观念”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那个与洛克的名字分不开的、有名的白板(tabula rasa)论。白板的意思是说,人类没有感觉、经验之前(譬如,初生的婴儿)的心理状态就象一张白纸一样,上面并没有任何字迹,这就是说,没有任何观念。洛克说,人类的知识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且归根到底都是从经验中来的。洛克提出认识论上的白板论是针对“天赋观念”论而发的。

  为了理解洛克的白板论在反对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天赋观念”的巨大意义,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关于人类知识是来源于先天的观念还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这个问题,历来是哲学史上、特别是认识论史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个营垒斗争最尖锐的问题之一,而洛克在这个问题上一破(“天赋观念”论)一立(白板论)的过程,正是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形成起来的一个重要关键。

  洛克驳斥“天赋观念”的斗争是对整个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严重的打击。他的这个反对知识是天赋的白板论在今天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根据洛克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用来驳斥种族主义者、殖民主义者胡说的什么上帝“选民”以及殖民地人民好象“天生”就是“劣等民族”,从而不能接受知识和文明等法西斯主义谬论。因为就人类知识起源看来,人都是平等的,用洛克的术语说,那就是人生来都是一样“白”的(不是指皮肤的颜色)。同样,我们也不难理解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怎样从洛克的白板论,即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得出他们许多进步的革新要求来。

  洛克认真地论证了人类知识起源于经验(而且只有经验)、而经验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这个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如果说“霍布士把培根的学说系统化了,但他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那末,“<STRONG>洛克</STRONG>在他论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论证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64页)。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洛克虽然探讨了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这样一个认识论上的基本原则,而且基本上他是唯物主义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他没有把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的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就是说,洛克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妥协的。这首先表现在他把经验分为两类,即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的观点上。洛克所说的外部经验是指客观世界的事物对人类的感觉器官发生作用的结果,他把这种经验叫做感觉,当然,在这里洛克是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者和经验论者;而他所谓内部经验,据说是“心灵的本身活动”,他把这种经验叫做反省。这样,洛克认为内部经验或反省,也象外部经验或感觉一样,是认识的一个独立的源泉,他不知道“反省”阶段的东西是从感性阶段的东西发展来的,在这里洛克不仅是唯心主义的,而且还是形而上学的,因此,他在认识论上陷入了二元主义。

  其次,正如他把经验分为两类一样,洛克把客观世界的事物的质也分为两类,即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妥协性在这里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洛克说,第一性的质是指客观事物的广延性、形状、不可入性、运动、静止、体积等等,他认为这类第一性的质是不以人的知觉为转移而客现存在的,是在事物的任何变化下都会保存着的;而第二性的质是指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口味等等而言的,洛克认为这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即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好象是认识的主体通过感官附加到客观世界事物上似的,这样说来,势必得出,如果没有眼睛来看,那末煤就不是黑色,如果没有耳朵来听,那末打雷也就没有声音了。在这里必须指出,英国那个主教和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正是利用了洛克关于第二性的质这个唯心主义的说法,而且用同样的“论据”说第一性的质也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从而陷入了极端荒谬的地步。

  从以上所说看来,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提法,正如他把经验分为感觉(外部经验)和反省(内部经验)一样,都说明洛克哲学观点上的二重性(即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所以他的观点后来既启发了唯物主义,又培育了唯心主义。洛克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十八世纪伟大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如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和狄德罗等人,他们发展了洛克的感觉论的基本的唯物主义内容,并使它摆脱了唯心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洛克的经验论的唯心主义因素又为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所利用,例如我们刚刚讲到的贝克莱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所以列宁说贝克莱和狄德罗都是从洛克出发的。

  正是由于洛克作为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在政治上的妥协性和哲学观点的二重性、局限性,所以直到今天一般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还在利用洛克的弱点(阶级上的妥协性和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作为依据来进行反动的宣传,用以维护垄断资本摇摇欲坠的统治,例如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一书中在讲到洛克的时候,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约翰•洛克是所有革命中最温和而且最成功的1688年革命的圣徒。它(1688年的革命——笔者注)的目的是适度的,而且完全实现了,因而在英国到现在为止再没有革命的必要了。”(罗素著:“西方哲学史”,英文版,第604页)。罗素说得如此露骨,正足以证明洛克身上的弱点确是为唯心主义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当然,洛克作为1688年所谓“光荣革命”时阶级妥协的产儿,作为唯物主义路线上半途而废的哲学家(我们指的是洛克关于内部经验和第二性的质等等一些唯心主义的漏洞),作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正如洛克是认识论上经验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一样。这在反对中世纪封建思想上曾发生过积极作用),我们绝不否认、而且很容易理解洛克对于后来革命思想上(特别是在英国)的腐蚀作用或促退作用,然而,这正是洛克身上消极的一面、妥协的一面,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得出了洛克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的根据,而资产阶级学者就在这里称洛克为“1688年革命的圣徒”,从而对他的妥协性加以美化。

  如果说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从贝克莱到罗素一直在利用、表扬、夸张洛克身上消极的一面、妥协的一面(贝克莱利用了洛克的经验论中唯心主义的成分,而罗素则片面地夸张了、美化了洛克的阶级妥协性),那末,唯物主义路线的哲学家从狄德罗以来继承了并发展了洛克哲学中积极的一面和战斗的一面:这首先表现在洛克在认识论上促进了培根以来英国唯物主义路线上的感觉论和经验论、驳斥了作为唯心主义重要据点之一的“天赋观念”论上;正是因为唯物主义在洛克的哲学观点上占有主导的地位,所以马克思指出,洛克在哲学史上的贡献在于“洛克论证了bon sens的哲学,即健全理智的哲学,就是说,他间接地说明了,哲学要是不同于健全人的感觉和以这种感觉为依据的理智,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思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65页)。

  总之,洛克的哲学观点——集中发表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在西方唯物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发生过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促进了进步思想的开展;同时,由于洛克身上的阶级局限性和观点上的二重性、即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以及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所以洛克的弱点又是向来的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喜欢片面地利用和歪曲的一个根据。哲学史上的党性原则和两个营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对待洛克的评价问题上是突出而鲜明地显现出来的。


                             商务印书馆

                             1958年10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唯物主义者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主要哲学著作。这部书从1671年写起,直到1687年才完成,在1690年出版。“人类理解论”这一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承前启后的作用,洛克作为唯物主义路线上的一个哲学家是西方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洛克在这部著作中所提出并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本书一开头他首先批判了笛卡尔主张知识起源上的所谓“天赋观念”以及莱布尼兹的所谓“天赋实践原则”这样一个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且从而提出了他的那个有名的白板论,即认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这样一个有巨大意义的唯物主义论点。不过,洛克在经验论上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正如他的政治观点、阶级立场是妥协的一样。所以他的哲学观点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唯物主义者(特别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启蒙思想家),同时也被唯心主义者(特别是贝克莱和休谟)有隙可乘地加以利用和歪曲。
  本书的汉文译本早由本馆出版过,现在经原译者对照原文重加修改、校订,交由本馆出版。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卷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

  第三章  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

  第四章  关于思辩的和实践的两种天赋原则的一些其他考虑

第二卷

  第一章  观念通论以及观念底起源

  第二章  简单观念

  第三章  专属于一个感官的观念

  第四章  凝性

  第五章  各种感官底简单观念

  第六章  简单的反省观念

  第七章  由感觉和反省而来的简单观念

  第八章  关于简单观念的进一步考察

  第九章  知觉

  第十章  把握力

  第十一章  人心底分辨能力以及其他作用  

  第十二章  复杂观念

  第十三章  论简单情状:第一先论简单的空间情状

  第十四章  绵延和其简单的情状  

  第十五章  绵延和扩延底比较研究  

  第十六章  数目  

  第十七章  无限性

  第十八章  别的简单情状

  第十九章  思想底各种情状

  第二十章  快乐和痛苦底各种情状  

  第二十一章  能力

  第二十二章  混杂的情状

  第二十三章  复杂的实体观念  

  第二十四章  集合的实体观念  

  第二十五章  关系

  第二十六章  因果同别的一些关系

  第二十七章  同一性和差异性

  第二十八章  别的一些关系  

  第二十九章  明白的、模糊的、清晰的、纷乱的等等观念

  第三十章    实在的和幻想的观念

  第三十一章  相称的和不相称的观念  

  第三十二章  真实的和虚妄的观念

  第三十三章  观念底联络

第三卷

  第一章  通论文字或语言

  第二章  字眼底意义

  第三章  普通名词

  第四章  简单观念底名称

  第五章  混杂情状底名称和关系底名称  

  第六章  各种实体底名称

  第七章  连词

  第八章  抽象的和具体的名词  

  第九章  文字底缺陷  

  第十章  文字底滥用

  第十一章  前述各种缺点和滥用底改正方法  

第四卷

  第一章  知识通论

  第二章  知识底各种等级

  第三章  人类知识底范围  

  第四章  人类知识底实在性  

  第五章  真理通论

  第六章  普遍的命题及其真理和确实性  

  第七章  定理

  第八章  无聊的命题

  第九章  我们对于“存在”所有的知识  

  第十章  我们对于上帝底存在所有的知识  

  第十一章  我们对别的事物底存在所有的知识

  第十二章  知识底改进  

  第十三章  关于知识的一些附论

  第十四章  判断

  第十五章  概然性

  第十六章  同意底各种等级

  第十七章  理性

  第十八章  信仰和理性以及其各自的范围  

  第十九章  狂热

  第二十章  谬误的同意或错误  

  第二十一章  科学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