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裘力斯•凯撒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

分享到:

定价:¥7.00

  • 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 页数:129页
  • ISBN:7-100-01852-8
  • 主题词:裘力斯bull凯撒
  • 人气:415

显示全部序言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总序
    莎士比亚研究在新中国有过不平坦的道路和坎坷的命运。解放后不久,大家纷纷学俄语,学英语的人数骤减。研究英国文学,要看苏联人怎么说。“文革”十年,莎士比亚同其他西方“资产阶级”作家一样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文基础上修订补足的《莎士比亚全集》。随之又出版了一些个别剧的不同译本,如方平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79年)和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年)。梁实秋的译本,现在大陆上也可以读到了。评介和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章,从“文革”结束后才逐渐多起来。
    但是,目前多数人学习、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是通过中译文来进行的。精通英语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不是没有,然而他们人数不多,年纪却老迈了。最近若干年,才有一些年轻人到英国或美国去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
    1981年我就想到有必要在中国出版我们自己注释的莎士比亚著作。谈起来,许多朋友都赞成。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备和成立时,我自告奋勇,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开始编写莎士比亚注释本。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出版这套丛书。到1993年底已出书15种,而且第一次印刷版已全部售完。这证明这套丛书是很受欢迎的。
    要知道,莎士比亚是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又是英语语言大师,学习、欣赏和研究他的原著,是译文无法替代的。商务印书馆以它的远见卓识,早在1910年和1921-1935年间,就出版过几种莎士比亚剧本的注释本,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那时的教会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高,能读莎著;不但大学生能读,连有些中学生都能读。可从那时以后,整整50年中国就没印过原文的莎士比亚。
    世界各国,莎著的注释本多得不计其数。如果唯独中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如果没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十分不利。近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英语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读者市场。
    有了注释本,可以为明天的莎士比亚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而译本显然不能提供可靠的基础。
    莎士比亚是十六、七世纪之交的作者,他写的又是诗剧。对于现代的读者,他的英语呈现着不少的困难。不要说掌握了现代英语的中国读者,就是受了一般教育的英、美人士,在初读莎士比亚原著时也面临许多障碍,需要注释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时代,英语正从受屈折变化拘束的中世纪英语,向灵活而丰富的现代英语转变。拉丁语和法语当时对英语影响很大。而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运用又有许多革新和创造。
    主要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注释要提供帮助的方面:
    (一)词汇:许多词汇虽然拼法和现在一样,但具有不同的早期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另有一些词拼法和现在不一样,而含义却相同。莎士比亚独创了一些词。他特别喜欢用双关语,在他创作的早期尤是如此。而双关语是无从翻译的。这是译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注释本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举《哈姆莱特》剧中,男主角出场后最初讲的几句话为例:
    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
    Hamlet[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the sun.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王: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
    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卞之琳的译文如下: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子,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朱生豪的译文如下: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这里,主要困难在于莎士比亚让哈姆莱特使用了kin和kind以及son和sun两组双关语,kind 一字又有双关意义,翻译无法完全表达,只能各译一个侧面。结果,梁和卞两先生还得用注释补足其义,朱译则连注释也没有。这种地方,能读原文注释本的人才能充分领略莎氏原意。
    哈姆莱特在旁白里说:比亲戚多一点——本来我是你的侄子,现在又成了你的儿子,确实不是一般的亲戚关系啊;然而却比kind 少一点——kind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类相求”的亲近感,一是“与人为善”的善意感,我同你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知道你是安的什么心。这话只能对自己说,在舞台上假定对方是听不到的。哈姆莱特的第二句话是公开的俏皮话:哪里有什么阴云呀,我在太阳里晒得不行呢。sun是跟clouds相对;太阳又意味着国王的恩宠,“你对我太好了,我怎么会阴郁呢?”sun又跟son谐音,“做你的儿子,我领教得够了。”原文并不是像梁实秋所说的那样晦涩难解。可是含义太复杂,有隐藏的深层感情,所以无法译得完全。
    (二)语法。有些现象,按现代英语语法的标准看,似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并不错,是属于中世纪英语的残余因素。例如有些动词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主谓语数的不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注释里说明了,可以举一反三去理解。
    (三)词序的颠倒和穿插。词尾屈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本来对词序没有严格的要求。伊丽莎白时代继承了这种习惯。同时,诗的节律和押韵要求对词序作一定的灵活处理。莎士比亚的舞台语言以鲜明、有力、生动为首要考虑。有时他就把语法和句法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激动的台词中,由于思路、感情的变化,语言也常有脱出常规的变化。这些地方,有了注释的指点,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典故。莎士比亚用典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国民间传说、历史轶事……他都随手拈来。其中有一大部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乃是常识。但中国读者就很需要注释的帮肋。
    (五)文化背景。注释可以提供关于基督教义、中世纪传统观点、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主张、英国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除上述以外,还有莎剧中影射时事,以及版本考据诸问题,在注释本中可以详细论述,也可以简单提及。
    世界文豪莫不是语言大师,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一位大师的文笔,当然非读他的原著不成。出版莎士比亚注释本,首先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便于买到和读到他的原著。不过我们自知现出的十几种在版本、注释和其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裘克安
                               1994年3月

显示全部前言

    《裘力斯•凯撒》是莎士比亚著名的罗马历史悲剧。由于它描述了自由和专制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含有雄辩的演说词,语言朴素庄严,在英国成为历代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一部老幼咸知的作品。
    本剧写成并开始上演于1599年。剧本素材是根据诺斯(Sir Thomas North)英译的罗马历史家普鲁塔克(Plutarch)的《希腊罗马贵人列传》中关于凯撒、勃鲁托斯和安东尼三人的传记。莎士比亚从这些传记中采取了许多历史细节,甚至人物的成段语言。但他把情节的发展大大加快,使人物的性格更为突出和复杂,利用个人情绪、国家政局和大自然三层相互影响的变幻状态,配以血、火和雷电的意象(images),创造出了这出惊心动魄的史剧。当代的平民观众很喜欢其中凯撒被刺和勃鲁托斯自杀这些血腥的场面,而后世爱思考的欣赏者一直在饶有兴味地评说剧中政治人物行为的是非和曲直。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生活于英国商业资本主义兴盛的时期。当时统治英国的是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和詹姆士一世(1603—25),通称伊丽莎白时代。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艺术也特别发达,形成了英国的文艺复兴(略晚于意大利和法国的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约在22岁时以一个出身小镇的知识青年来到首都伦敦。据传说他开始曾在剧院门口为有钱的看客照料马匹,后来逐步成为戏班子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他写了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献给贵族,公开出版,或在文人雅士间传阅,赢得一定的诗名。他在23年间为剧团编了37部诗剧(除少量对白和歌曲外,都用无韵诗的文体),显示了极其高超和旺盛的戏曲创作才能。由于剧团受大臣和国王庇护,使他能接触到上流社会。同时他对中下层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对他们的生活也有深入的了解。他的剧本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千姿百态,思想深邃细密,激情感人肺腑。它们在当时就是雅俗共赏的好戏,而以后其意义和影响更是与时俱增,成为后世无数读者和评论家取之不尽的宝库。
    《裘力斯•凯撒》的故事梗概如下:公元前44年2月15日在罗马共和国,“前三人执政”之一的凯撒已经独揽大权,正在庆祝平定庞贝的两个儿子在西班牙的反抗的胜利。追随者要拥立凯撒为王,他自己半推半就。执政官凯歇斯劝说以正直闻名的首席执政官勃鲁托斯和他结盟,联合其他一些贵族,来颠覆这个独裁者。勃鲁托斯虽曾是凯撒的好友,并得到他的提掖,但为保卫共和与自由的理想,在经过一番内心斗争之后,毅然担任了叛党的领袖。凯歇斯则比较讲究实际,而且怀抱着一定的个人野心。他是勃鲁托斯的妹夫,本来两人有些嫌隙,但这时看到成事有赖于勃的声望,所以听从勃的领导。勃鲁托斯信奉希腊斯多葛派哲学,清心寡欲,强调荣誉和责任感,轻信旁人;倾向于唯心主义,凯歇斯信奉希腊伊璧鸩鲁派哲学,注重生活享受,不信神怪,善用心机和权术,倾向于唯物主义。叛党于3月15日乘凯撒在神庙听取请愿之机,一拥而上,乱剑将他刺死。事后豁达大度的勃鲁托斯不但没有同意处死凯撒生前的亲信安东尼军官,反而允许他收殓凯撒的尸体并作悼念演说。安东尼巧妙地进行煽动,把群众不满凯撒的情绪转向反对叛党,纷纷要求为凯撒报仇。勃鲁托斯和凯歇斯等人被迫逃亡,到小亚细亚招兵买马,策划卷土重来。安东尼同莱必多斯和凯撒的养子奥克泰维斯联合,成为“后三人执政”,统治罗马,并派兵剿叛。公元前42年秋腓利比一役,勃鲁托斯战略错误,全军覆灭,他穿剑自杀。
    按古罗马的共和制实际是贵族专政的一种形式,由贵族代表组成元老院议事决策。平民对贵族斗争,先后曾取得不同程度的胜利,但不能改变贵族统治的局面。奴隶则更被压迫在下层。凯撒专政是利用了平民的支持,掌权之后就背弃了平民。勃鲁托斯则代表了保守的元老贵族。凯撒虽死,凯撒称王的精神未死。年轻贵族奥克泰维斯于公元前27年成为罗马的第一个皇帝。这样的阶级分析,在莎士比亚作品里是找不到的。莎士比亚的同情似乎是在勃鲁托斯一边,但同时也写出他的弱点。如果说《裘力斯•凯撒》是一出悲剧,它实际是勃鲁托斯的悲剧。公元前44年时凯撒56岁,勃鲁托斯41岁,安东尼39岁,奥克泰维斯19岁——这点可供阅读或演出本剧时参考。
    从版本上说,《裘力斯•凯撒》最早发表在1623年莎士比亚的剧团同事John Heminges和Henry Condell合编的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全集中。此后的版本与此没有多少出入。在莎士比亚作品中,这是校勘问题最少的作品之一。
    《裘力斯•凯撒》全剧约2,450行,据统计有2,218个词汇,是莎剧中词汇最少的剧本之一。文体庄严整洁,句子结构有力,节律简单,比喻不多。所谓无韵诗,每行有抑扬格音步五个,每音步包括前轻后重的两个音节,共十音节。例如,本剧开头几行可分析如下:
    Hence! Hóme, ∣you ídle∣creatú-∣res, gét ∣you hóme!
    Is thís∣ a hó-∣lidáy? ∣What,knów ∣you nót,
    Beíng ∣mechá-∣nicál, ∣you óught∣ not wálk
    Up ón∣ a lá-∣ b(ou)ring dáy ∣with óut ∣the sígn
    Of yóur ∣profés-∣ sion? Spéak,∣what tráde∣ art thóu?
    当然,也有一些不规则的诗行,以收活泼变化之效。朗读时对轻重音节不要人为地区分太大;句子跨行时自然地接读下行,不要在行末停顿。
    掌握了现代英语的人,初读莎士比亚时仍会遇到不少语言方面的困难。这是由于当时英语正处在从曲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向灵活而丰富的现代英语转变的过渡时期,拉丁语和法语对英语影响很大,而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运用又有许多革新和创造。读《裘力斯•凯撒》时,主要的语言困难有如下几方面:(一)有不少词汇当时的意义和现在不同,不能望文生义;(二)有些语法现象不合现在的英语语法,但在当时并不错。代词的格、动词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主谓语数的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三)词序有时颠倒错落,这是诗体所要求和容许的,读者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对于这些,注释里都尽量扼要加以说明。绝大多数英语注释可以直接代入原文词语,构成确切的意译(paraphrase)。本剧很少冗长而复杂的句子,因此借助于注释,读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裘 克 安
                        1982午11月17日于北京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裘力斯•凯撒》是莎士比亚以古罗马史为根据的名剧。此剧借古喻今,深入探讨了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代专制集权、贵族民主和群众情绪三者之间的错综矛盾关系。剧中有历史,有政治,有辩论术,有文采,因此是英国历来青少年的必读教材。中学生往往排演此戏;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无不背诵过其中安东尼和勃鲁托斯雄辩的演说。本书是该剧完整的原文,配以简要、准确、充分的英汉文注释,可供大学外国文学系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作教材用,也可供高等英语自学者和文学翻译工作者阅读和欣赏。本剧写于十六世纪末,文字离现代英语较远,但它是莎士比亚剧作中词汇量最少和最易读的一种。借助于注释,具有一定英语训练的读者不难阅读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