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传统雕塑

分享到:

定价:¥14.00

  • 出版时间:2004年07月
  • 页数:202页
  • ISBN:7-100-02236-3
  • 主题词:中国传统雕塑
  • 人气:56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face=幼圆 size=3>《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出版说明

</FONT></STRONG>

  百册本《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是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编,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由我国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面向青少年和一般读者的大型文化普及丛书。被共青团中央启动的“新世纪读书计划”列为第一批推荐书目。这套丛书,是在199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1991版曾荣获当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台湾、香港商务印书馆和日本、韩国的出版机构相继选译和出版了这套丛书,丛书的英文选译本也随后面市。

  新版由原先每本5万字增加为8万字。合并了一些内容近似的图书,同时增加了一些选题,对古代难辨字还注了音,并补充了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套内容丰富、文字规范、装帧精美、可读性强的真正的图书精品。

  丛书编委会及作者队伍强大,名家云集,他们中有著名学者,有北京大学的校长,有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几乎都是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名附其实的大专家给普读者写小书。他们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保证了丛书的科学性,文字表述方面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丛书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体系。可大致分为10个专题,分别是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考古、史地、军事、经济、文艺、体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勾勒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加强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说的介绍,文理兼备,显示出编者整体上把握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同时也是一套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face=幼圆 size=3><STRONG>编 者 献 辞

</STRONG></FONT>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 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 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

  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

  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


                     <FONT face=楷体_GB2312>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FONT>

                            一九九六年四月

显示全部前言

  在美术的所有品类中,雕塑的数量占压倒优势,不仅在中国,在世界所有国家都如此。这首先是因为遗存至今的雕塑所使用的都是一些值贱质坚的材料,如石头等。其二是其基数大,经得起岁月的消磨,如陶塑、石窟造像,动辄就成千上万。而其中最重要的,可能还在雕塑本身。雕塑是三度空间的艺术,雕塑艺术与构成它的材料合为一体,只要材料存在,雕塑就存在(完整或残缺)。别的美术品例如绘画则不然,它们是一种材料附着在别的材料的表面而成。由于这些载体要么本身易毁坏,如纸、绢、布;要么是岁月淘洗使表面材料脱落,保存下来的,为数较少。中国雕塑经几万年的积累,数量浩繁,品类众多,真使人有眼花缭乱之感。正如中国的历史是几个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唯一使文化传统完整地保留下来一样,中国的雕塑一直保持它最根本的特色或精神。暂且不谈那迷雾一般的远古,进入文明史以来,中国雕塑又有什么特色或精神?可以简扼地说,就是实用性和象征性。当然,实用性和象征性并不是中国雕塑所独有,但却只有中国一直将这些精神贯穿在她几千年的雕塑作品里而成为它的显著特色。

  实用性是指制作雕塑的目的,总是将用的功能放在第一位。实用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一方面体现为礼教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则体现为人自身对求美欲望的一种满足。礼教是维系中国社会的纲,以儒学为根本的礼教尤为重视“用”。孔子所谓“吾岂匏[páo袍]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的思想和传统中“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渗透进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内。在这种一切为“用”的文化氛围内,雕塑不会例外,首先也为实用服务。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美术功能,就是艺术为礼教服务的很好总结。那些庙堂之上的礼器,起旌表作用的石刻牌坊,墓葬中的石象生、明器和一些画像,就是这类礼教功用的雕塑。佛教传入前,中国人信仰的主要是天地、鬼神、仙人,对这些神祗的敬奉、祭祀极为认真。精美的雕塑自然大量运用于这些祭祀的祭器上,如青铜器、玉器等。传入中国的佛教又称像教,即修行与参拜可视的佛等图象同时进行。造一像可得无上福报,这一简单易行的成佛方法,遂使各种体量、各种材质的造像泛滥开来。撇开礼教与宗教不谈,纯粹从人的生活需要来看,大量日用器物上的附饰雕刻,更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一件实用性强的雕塑作品,往往蕴含了这个时期的文化的多种意义。如一面铜镜,本是生活中用品,但铜镜雕镌的图象和文字,既是装饰和审美的需要,又因多为礼教内容和宗教内容,而带有寓教育、崇敬于艺术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国人对某一物件的需求或功利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而一件雕塑品的实用价值也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

  象征性主要是指艺术上的追求,即雕塑不重在追求肖形像物,而是以某件雕塑所代表的意义为主要目的。在中国历史上,对待雕塑,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越是写实的,越没有欣赏的功能;倒是那些变形的、抽象的如玉器,特殊性状的石头等,往往成了把玩、赏析的对象。二是在玉器、石头等雕塑的变形和抽象的形态中去悟出具象的内容,并进一步从具象的内涵去推演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这种从抽象到具象,再从具象到抽象的欣赏、审美过程,表明了中国传统中对艺术独特的品评特点,也表明了中国传统中在对艺术的鉴别时,更喜欢把“情”、“韵”、“境”、“意”等作为衡量艺术作品能否成功的标准。至于说艺术作品自身的艺术语言,只被视为“工”、“作”而列于次等位置。中国的艺术,似乎更追求精神美、抽象美。这种追求的原因,不能不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中去寻找。这种寻踪,可从中国文化的高、低两个层面去看。高层面,是先哲及理论家著述中的思想。如孔子的礼乐不在“钟鼓玉帛”,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以天合天”、“凝神”,淮南子的“君形”,以及六朝的“传神”、“气韵”、“神明降之”诸说。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多习艺事,遂使笔意墨趣超拔于肖物像形之上。元代汤垕[hòu厚]说:“看画如看美人,其风神骨相有肌体之外者。”“先观天真,次观意趣,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之。”这是重精神之美、重抽象之美的极好概括。低层面,是民俗与宗教中体现出的观念。这一层面主要表现是天地崇拜。天地崇拜所体现的第一个观念是万物有灵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认为每当人创造一件物品,都被附上了灵性,所以雕塑品制作出来,受崇拜的并不是雕塑艺术本身,而是它所代表或体现的内容。天地崇拜所体现出来的第二个观念是自然崇拜。天地具有宏大、壮美、永恒的品格,又是万物创生与回归之处;天地是崇高无比、至善至美的,由此而引起的对自然(造物)的崇拜,就是对天生、自然之美的追求,及对原始材料的材质和性态的追求。这种审美心理,是园艺雕塑与一些“以天合天”雕塑的创作动机。雕塑的象征性,实质是人的心态的物化形式。撇开那些非写实的作品不谈,即使是那些以生活中形象为原型制作出来的作品,也不一定是现实的仿照,而是用这一形象来象征了某一含义。如一件熊的雕塑,它就可能代表了力量、阳性或生殖崇拜。在我们这个讲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国度里,在我们这个喜欢扬善隐恶的国度里,各种带有纪念性的雕塑本应该层出不穷。奇怪的是,从帝王贵胄到引壶卖浆者流,基本上(不是全部)都不为自己塑像,即不表现成雕塑作品。中国的旌表纪念主要体现在文字中,如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碑文、刻石、摩岩、墓志铭、牌位等,而雕塑往往是这些文字的铺垫部分或附饰部分。典型的是散布各地的贞节牌坊、乐善牌坊、长寿牌坊。这些石刻虽然雕镂了精美的山川人物、花鸟虫鱼、珍禽瑞兽,但牌坊的主题并不在这些雕刻。牌坊这种形式,是一种象征性、纪念性的石刻作品,它象征和纪念的内容,由牌坊这种符号式的结构和上面的文字来表明。反过来说,只要看到牌坊这种形式,无需观看雕刻内容,也无需打听别的什么,就能断定是为纪念某人、某事而建立,它的象征意义是极其清楚的。当然,中国雕塑的特色并不是就只有实用性和象征性这两点。无论题材还是表现手段,中国雕塑都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些,则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中国雕塑的海洋里才能了解和发现。

显示全部目 录

一 原始雕塑

 l 陶塑和玉雕

 2 原始雕塑创作的动机

二 青铜雕塑

 l 以纹饰造型为主的商周作品

 2 以器物造型为主的秦汉作品

 3 风格独特的边沿地区作品

三 陵墓雕塑

 1 追求永恒的雕塑

 2 石阙、石兽

 3 俑

 4 画像石、画像砖

四 宗教雕塑

 l 佛教雕塑内容的礼教化

 2 佛教雕塑人物的华夏化

 3 佛教雕塑手法的藻饰化

五 观赏雕塑

 1 玉器

 2 石玩

 3 园林叠石与奇石珍玩

 4 盆景

六 民间雕塑

 l 生殖崇拜题材

 2 辟邪趋吉题材

 3 娱乐性趣味性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