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市场经济“现代体制”与“东亚模式”

分享到:

定价:¥18.00

  • 出版时间:2000年09月
  • 页数:350页
  • ISBN:7-100-03059-5
  • 主题词:市场经济现代体制东亚模式
  • 人气:90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       《市场经济研究丛书》出版说明

</FONT></STRONG>

  市场机制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市场对经济的运行,并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理论界、政府部门和实业界等均积极开展“重新理解市场经济”的研讨。他们对于市场概念、市场作用、市场发展、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宏观基础、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整治市场失灵的方案等等问题,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解。

  根据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国内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世上并不存在纯而又纯的市场经济,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应当采取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并用的政策。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促进效率,提倡公平和扶植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今天没有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受到政府机构的带有或多或少强制性的指导。只有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才能形成较为正常的市场经济。市场越发达,国家干预越重要。

  为了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我国也正在应用市场这一重要工具,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为配合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们特编辑出版这套《市场经济研究丛书》,有选择地印行我国学者研究国内市场经济问题的论著,并以编写或翻译形式适当反映国外学者在市场经济领域,特别是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演变、各类市场经济运行以及市场实务操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供读者参阅。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显示全部前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自确立以来,创造了无以伦比的经济增长业绩,同时也经历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两种困扰和挫折。正是在这两种困扰和挫折中,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完成了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古典”到“现代”的演进过程,即从单一的市场调节机制的“古典体制”到以市场调节机制为主的市场与政府二元调节机制并存的“现代体制”的演进过程。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或者说市场经济的“现代体制”是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对市场经济的“古典体制”、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体制、凯恩斯式的政府干预体制及西欧国家的福利体制扬弃的产物。当市场和政府二元调节机制达到优化组合时,市场经济“现代体制”就成为一种集效率化、公正化、有序化、弹性化、法治化和协调化于一体的经济体制。80年代以来,这种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几乎成为每个国家对经济体制的共同选择。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具体国情、地域不同,其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环境、资源、地理位置不同,演绎出各种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从而形成了市场经济“现代体制”全球化与发展模式多样化并存的大趋势。然而,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建立,只是为市场与政府二元调节机制的优化组合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并不意味着市场与政府二元调节机制会自动实现优化组合。当二者由优化组合转化为二者“双失灵”的组合时,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巨大的损害。 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一体化及金融自由化、证券化、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现代体制面临着新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挑战。在市场经济二元机制的现代体制下,如何使市场机制同政府干预机制在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是每个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及世界经济整体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曾经是极度贫困落后的东亚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年间,创造了从“日本崛起”、“四小龙腾飞”、“东盟诸国振兴”到“中国奇迹”等一系列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经济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繁荣。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前,曾有人指出“东亚奇迹”不过是“一种神话”,“东亚诸‘虎’,只不过是‘纸老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似乎验证了这一说法,于是又有许多人在谈论“东亚奇迹”、“东亚模式”的破产,否认“东亚奇迹”的存在。事实上,“东亚奇迹”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作为客观反映和系统总结经济实践的经济学理论,不应因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否认“东亚奇迹”的存在,否认作为创造这一奇迹的载体——“东亚模式”的积极作用,而应对东亚经济奇迹在理论上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系统说明。

  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专门以市场经济后发育国家及处于极端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常常把经济体制因素作为外生变量,在给定的经济体制下,研究和考察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资本积累、人力资源、工业化、财政货币政策、国际贸易、利用外资、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与经济成长的关系,忽略了经济体制本身对经济成长的阻碍和促进的作用,忽略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发展经济学家们曾经极其准确、客观地分析了市场经济后发育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几乎所有的矛盾、问题和先天不足。例如,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贫困的恶性循环”,“低层次均衡陷阱”,经济发展的“两个缺口”,贸易条件恶化及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所导致的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及发达的“中心国”对不发达的“外围国”的剥削等问题,也提出了重视资本积累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开发,提高储蓄率和投资活力,重视经济发展的计划化,推进工业化等具体措施。但他们没有揭示决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否的最本质的经济体制因素的作用。制度学派虽然把制度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并且对经济制度的变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无论是传统的制度学派还是新制度学派,无论是对经济结构的宏观制度的分析,还是对具体的产权制度的分析,无论是对现存制度的分析还是对演进制度的分析,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大多是以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及其演进与变迁为实证分析的对象,以他们自身所处的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很少以制度和体制分析的方法去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和经济崛起的途径。上述情况说明,研究市场经济后发育国家经济增长理论的学者们,忽视了经济制度、体制的分析,而研究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理论的学者们,则忽视了战后市场经济后发育国家的经济制度及体制创建与创新的分析。本书试图将经济制度分析特别是经济运行体制分析与东亚经济奇迹联系起来。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中,早期的正统经济学——古典学派把经济制度看做是一种静态的均衡。“这种模式,没有为完全竞争的经济制度向垄断企业或垄断寡头经营的企业统治的经济制度的动态发展或演变敞开大门。”古典学派强调经济制度的局部的静态研究的重要性而不注重研究整个经济制度的演进。19世纪中期以来,历史学派、制度学派开始更多地强调经济制度的动态特征。经济学家们发现“现代经济同大多数人为的制度一样必须从动态上观察。一切面向市场的经济制度都必须从技术、资源、社会目标和期望都在不断变化的观点进行观察和评价,”从而同传统的经济分析的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制度学派并没有将这种对经济体制进行整体的动态分析拓展到发展中国家及市场经济后发育国家摆脱贫困与落后的研究上,本书试图将市场经济体制从“古典”到“现代”的动态分析同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联系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原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成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各不相同,但它们原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基本相似,经济上所显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烙印、封建经济关系的残余以及极度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都大致相同。每个国家都肩负着消除旧的生产关系、发展经济、赶超发达国家的重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三种经济体制的选择:一是以个人私有制为基础的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以国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三是以公司法人所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多元所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战后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化的发达阶段甚至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及市场经济后发育国家该怎样实现经济赶超?是按部就班地建立以个人私有制为基础的古典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直接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亦或是放弃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每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及市场经济后发育的国家都面临着这种自觉与不自觉的选择。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经济体制的不同会造成巨大的发展差异。自由放任的古典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严重的两极分化、资源浪费、分配不公、劳资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等一系列的“市场失灵”的社会问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则使一些国家陷入了短缺经济的困境之中,呈现出体制僵化、缺少活力的“政府与计划失灵”的现象;市场经济“现代体制”是对上述两种体制的扬弃,是一种以市场制度为本,市场与政府两种调节机制并存的同国际市场相联接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结构为克服单一调节机制的缺陷奠定了制度基础。东亚各国、各地区正是以这种经济体制为载体,实现了二元机制的优化组合,才创造了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赶超的辉煌业绩。本书试图将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同东亚经济的崛起联系起来,揭示东亚经济发展的最深层次上的制度、体制因素。

  然而,东亚经济的增长又是令人困惑的。1997年夏,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不仅使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发生逆转,出现了负增长,失业和贫穷也大大增加,而且波及全球股市、汇市,成为震撼世界经济的震源。东亚经济增长的戏剧性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讨,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源、教训、对策,学术界提出了众说纷纭的解释和主张。笔者认为,必须探索东亚金融危机的真实原因,因为找准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才不至于在给孩子洗澡时,连孩子带脏水一同泼出去。东亚金融危机的产生有其具体的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从体制上说,东亚的失败是市场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是东亚国家、地区没能适应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金融证券化、自由化、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而出现的市场与政府二元调节机制由原来的优化组合转化为二者“双失灵”的劣势组合的结果。东亚的危机表明,“东亚模式”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调整转折时期。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东亚各国、地区的国民经济角度看,必须注重处理好三个经济关系,即货币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及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关系;从东亚区域经济上看,市场和政府二元调节机制的并存及其优化组合不仅在一国范围内是必要的,在国际区域经济范围内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是必要的。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金融证券化、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有序发展与全球经济宏观调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日益明显和深化。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呼唤世界经济宏观调控的全球化、一体化。一国范围内的市场经济的“现代体制”将向国际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扩展。

  本书的研究方法总体上说是一种制度分析方法,但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制度分析,而是一种制度发展的层次划分、属种划分的系统分析方法和经济运行体制演进的纵横比较分析方法,即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采取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三种层次划分及市场经济制度属下的经济体制的种类划分的方法,重点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运行体制及决定其体制变化的内在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从中揭示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运行体制从“古典”到“现代”的演进规律;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目标模式、物质基础、面临的挑战及市场经济“现代体制”下的“东亚模式”。本书在运用上述分析方法的同时,注重将辩证分析、实证分析和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配合使用,并试图通过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式加以表述。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初稿完成于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在初稿中曾经论述了“东亚模式”将要遇到的种种挑战,其中包括来自内部的“泡沫经济”冲击的挑战:主要是如何调整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的关系问题;来自外部的国际市场冲击的挑战:主要是国际汇率剧烈波动的冲击、国际游资的冲击、国际债务危机的冲击以及如何调整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关系问题,并在初稿中曾预测到这些冲击将会抑制东亚经济的增长,甚至会导致危机发生。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受保罗•克鲁格曼的影响,主要是基于市场经济“现代体制”面临的新的“市场失灵”的分析,并以90年代以来的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不良债权增加且迟迟得不到解决、国际金融危机事件不断爆发等事实为依据的。初稿完成后不久,我赴日本东京大学作一年期间的客座研究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东亚金融危机日益深刻,波及全球。我觉得有必要在东亚经济增长之后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客观地分析了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发展进程、面临的挑战及东亚经济成功与失败、奇迹与危机的深层次上的体制因素。这不仅关系到对东亚地区经济前景的正确估计,也关系到东亚各国、地区今后对经济体制及运行模式的抉择与制度创新、对东亚区域内的国际经贸体制、国际经济秩序的抉择与制度创新。基于这种考虑,本书在原有结构、内容的基础上做了增补和调整。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余炳雕先生。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曾参与了先生主持的日本式市场经济的课题研究工作,受益匪浅;本书的写作也得到了先生的指教。

  我要特别感谢为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商务印书馆编辑和提供了资金支持的东北师范大学科研处及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我还要感谢我的丈夫和儿子,他们为本书的写作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在此,谨以本书献给支持、帮助和关心我的老师、同事、朋友、亲人们,献给广大读者。


                               作 者

                             1999年10月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刘力臻 女,1954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 198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1991-1993年赴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1997-1998年任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经济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学位。近年来参编辞书、著作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等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在各领风骚的历史法则面前,人们往往感到神秘和困惑:为什么在不同时空或同一时空中,国家间、区域间的技术创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会出现巨大的反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科技创新的动力又源于何处?
  本书想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个社会发展缓慢、效率低下、危机频发,那一定是这个社会的经济体制以及由此决定的激励机制出了毛病。经济体制需要不断地创新和优化。本书运用制度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从“古典”到“现代”的演进;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目标模式、物质基础、面临的挑战及市场经济“现代体制”下的“东亚模式”。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STRONG><FONT face=黑体>第一篇 导论</FONT></STRONG>


第1章 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

 1.1 经济增长的要素生产率决定论——从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到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

 1.2 经济增长的体制决定论——从财富性质及来源的研究到经济体制与业绩间函数式的提出

 1.3 经济增长的市场经济“现代体制”决定论——从“古典体制”到“现代体制”的演进


        <STRONG><FONT face=黑体>第二篇 市场经济“现代体制”解析</FONT></STRONG>


第2章 “市场失灵”的困惑

 2.1 19世纪上半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市场失灵”现象的实证分析

 2.2 西斯蒙第的“市场失灵”观

 2.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的揭示

 2.4 凯恩斯对“市场失灵”现象的认同

 2.5 “市场失灵”的外部性和垄断性的困惑

 2.6 依据不同标准划分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第3章 “计划和政府失灵”的困惑

 3.1 计划经济体制的辉煌与失败

 3.2 “福利国家”经济体制的兴起与危机

 3.3 凯恩斯式的政府干预体制的成功与破产

第4章 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目标模式

 4.1 以市场制度为本

 4.2 追求二元机制的优化组合

 4.3 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第5章 支撑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物质力量

 5.1 一国范围内的支撑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微观基础和宏观调控的物质力量

 5.2 国际范围内的支撑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结构

第6章 市场经济“现代体制”面临的挑战

 6.1 新的“市场失灵”

 6.2 政府宏观调控的新课题


        <STRONG><FONT face=黑体>第三篇 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东亚模式”</FONT></STRONG>


第7章 “东亚奇迹”的实证分析

 7.1 东亚经济增长的魅力

 7.2 关于“东亚奇迹”的各种理论解释及对这些解释的评析

第8章 “东亚奇迹”的体制分析

 8.1 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相继建立,决定了东亚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继起性和超常规性

 8.2 市场经济“现代体制”二元机制的优化组合,决定了东亚经济增长的高速性、持续性和相对公正性

第9章 东亚金融危机的反思

 9.1 关于东亚金融危机原因的思考

 9.2 东亚的教训

第10章 “东亚模式”体制上的特征、启示及面临的挑战

 10.1 特征

 10.2 启示

 10.3 面临的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