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欧洲文学史(三)

分享到:

定价:¥80.00

  • 出版时间:2001年08月
  • 页数:559页
  • ISBN:7-100-03271-7
  • 主题词:欧洲文学史
  • 人气:196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1961年北京大学西语系接受国务院文科教材会议任务,负责主持《欧洲文学史》编写工作,1964年和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上、下两卷。《欧洲文学史》出版后得到国内高等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曾多次印刷。从这项工作开始到现在,近40年过去了,主编杨周翰、吴达元和赵萝蕤三位教授和参加编写的冯至先生、朱光潜先生等前辈相继作古;校内外一些撰稿者,当年风华正茂,如今已经两鬓染霜。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之至!以今日的眼光看原《欧洲文学史》,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但大多数是历史条件使然,不应也无需苛求于前辈。原《欧洲文学史》作为建国后第一部欧洲文学史教科书,为我国外国文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作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今天,在出版新《欧洲文学史》之际,我们对参加原《欧洲文学史》编写的前辈和其他撰稿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已故者表示深切的缅怀之情。
  近20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大阵营的对立已经为多极化的时代所取代。改革开放的政策敞开了国门,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国际学术合作不断加强,人们的精神解放了,视野拓宽了,知识丰富了,思想认识随之调整和深化。国内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深度上,均非40年前可以比拟。而广大学生和读者的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和求知心理也与40年前迥然相异。在这种形势下,重新编写新的《欧洲文学史》不但可能,而且是势在必行。
  原《欧洲文学史》编写之初,主持者曾力图避免简单化、片面化的通病,可是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要想全面、客观、科学地研究介绍外国文学谈何容易!新《欧洲文学史》希望能够实现前辈的夙愿,这不但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对前辈最大的告慰。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写出一部既能比较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欧洲文明诞生以来文学嬗变的全过程,又有强烈时代感的新的《欧洲文学史》。为此,我们在坚持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以坚实丰富的材料为基础的同时,努力把握国内外关于欧洲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吸收新的材料和观点,在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下,融会贯通地运用当代的一些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方法。但是,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何况编撰者的学术思想、学术水准,以及材料的收集和其他方面的学术操作,也都存在种种缺失。因此,新《欧洲文学史》不但难免有错误和缺陷,而且很可能仍然存在片面化甚至简单化等弊端。如蒙国内外专家学人俯允指点迷津,批点讹误,我们将铭感于心。
  为方便读者阅读和专家批评指正,对本书的编写作如下说明:
  1.本书是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参加编写的工作单位和人员数量比原《欧洲文学史》大为增加。撰稿人除北京大学英语系、西语系、俄语系、比较文学所的教师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北京外国语大学、深圳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以撰写字数多少为序),以及香港大学和台湾淡江大学的教授、学者。撰稿人绝大多数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外国文学研究者,近十几年里获得国内外文学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占了很大比重。此外,我国在美国和奥地利的数名学者也参加了编写。全体撰稿者严谨踏实的学风、精益求精的精神和通力协作的态度是本书顺利完稿的保证。
  2.本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一方面继承原《欧洲文学史》材料翔实,不空发论,寓褒贬于叙述之中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排除旧的思维定势的干扰,实事求是地评价文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按其本来的面貌给予恰当的历史定位。例如,以往教科书大都认为教会垄断了中世纪文学,并且基于对基督教的简单否定,进而贬低中世纪文学。本书在介绍中世纪文学时,注意纠正以往的误解,克服从政治概念出发进行价值判断的偏颇态度,对中世纪文学的复杂面貌作了比较详细的剖析,给予中世纪文学恰当的历史地位。又如巴罗克文学以往常常被冠以“矫饰”或“腐朽”之名,教科书中或者只字不提,或者语焉不详。其实巴罗克是17世纪欧洲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学潮流。本书以较多的篇幅论证了这种文学潮流的各种形态,分析其历史存在的缘由,既肯定其价值,也不讳言其思想艺术缺陷。再如以往所谓“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划分,把作家在某一个时期的政治立场作为依据,往往以偏概全,忽视了作家和文学作品的复杂性。本书不再使用这两个术语,而是通过对浪漫主义作家和作品的个案研究来具体探讨他们历史功过。对一些以往主要因政治原因而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本书也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恢复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本书共分三卷,内容上自古希腊、罗马、下迄20世纪80年代。编委会负责拟定大纲、组织撰写并最后审阅编定全书。编委会的日常工作由刘意青、罗经国主持。经过反复考虑并广泛征求国内同行的意见,本书仍采用原《欧洲文学史》的体例和断代方法,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七个大的时期段。古代至18世纪每一时期为一章,19世纪分为三章,20世纪分为两章。每章设概述,综合介绍该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学的总体风貌和主要文学潮流,然后逐节介绍各国文学。本书还采用了原《欧洲文学史》的个别章节或段落。
  4.为本书执笔撰稿的专家学者达90人之多,编委会在审阅编定过程中,一方面力求行文符合教科书的语言习惯,另一方面也尊重执笔者个人的风格,不强求一律。另外,由于撰稿人的年龄、学养、研究领域乃至文学观点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章节之间,在研究的层次、视角、方法和论述结构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这样一个大型集体项目而言,完全弥合这种差异不但几乎不可能,而且似乎也无此必要。在无伤宏旨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稿的风貌,既能起到调节全书节奏的作用,以免雷同文风形成的单一节奏使读者厌倦,又能够使读者领略到执笔人不同的文学鉴赏和研究方法。较之文风一以贯之的著作,本书的“多声部”也许是个缺陷,但“塞翁失马”、“东隅桑榆”之说,或稍可为之一辩?望海内方家察之。
  5.本书在拟定大纲时,每章每节的字数均曾有大致的设想,然而后来在编写过程中发现最初的设定不尽合理,更重要的是,撰稿人每每突破字数限定。许多撰稿人是国内有影响的专家,他们的稿子包含多年研究的心得,按预定的字数硬性删节,不免削足适履。为使专家们的特点不致湮没,尤其为使那些启人心智的宏论能够较完整地保留下来以飨读者,对字数的限制便在不知不觉之中放宽了。这样做,固然有益,却也造成某些章节之间长短失衡,深望读者能够体会编者的苦心,予以宽宥。在各章节不完全平衡的情况下,一个作家所占篇幅的大小与这个作家的历史地位自然未必对应,这一点也预请读者注意。
  在《欧洲文学史》的编写过程中,北京大学校领导、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商务印书馆,以及各有关单位从人员、时间、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给予我们热情的关怀,本书能够顺利出版,与他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欧洲文学史》编委会
                         1998年10月

显示全部序言

  这本新编《欧洲文学史》提供有关欧洲文学发展的基本知识,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这本文学史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文学现象,重视文本分析和美学探讨,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希望通过寓教于乐使优秀、健康的文学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当代英国女小说家艾丽斯•默多克(Iris Murdoch)曾说:“文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故事”,又说:“艺术以艺术为营养”。她说她自己经常阅读18、19世纪英国小说名著,借以吸取营养。创作离不开文学传统,文学研究更不能脱离文学传统。研究欧洲文学必须熟悉欧洲文学传统。这个文学传统自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开始,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时期的文学和不同思潮和流派的文学不断给它注入新的内容,直到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欧洲文学传统的发展过程在这本新编《欧洲文学史》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兹不赘言。现把欧洲文学传统中的几个重点介绍如下:
  首先是古代希腊文学。这是重点中的重点,是欧洲文学传统河流的源头。它包括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喜剧、历史、哲学、文艺理论、演说、寓言、抒情诗等方面。可以说欧洲文学的各种文学类型(genre)和体裁,无不溯源于古代希腊文学。后世的欧洲文学继承和发展了这些类型。其中应着重学习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的《对话录》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因为这些作品不仅是欧洲文学的高峰,而且对后世的欧洲文学起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是欧洲文学传统中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古代罗马文学继承了古代希腊文学传统,在史诗、喜剧、抒情诗、讽刺诗、历史、演说和诗论等方面有所发展,把由古希腊文学开创的这个欧洲文学传统传递给中世纪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在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兴起,使西方希腊、罗马文化与东方希伯来文化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西方文化进一步的发展。这两种文化的结合开始于中世纪欧洲文学,成为欧洲文学传统长河的主流。
  中世纪欧洲文学当中法国文学是个重点,因为在查耳曼大帝(亦可称查理大帝)统治下,法国最早在欧洲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民族国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法兰西文学吸取了凯尔特民族文学和日耳曼民族文学的精华,利用民间口头文学的素材,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艺术形式和基督教世界观的思想内容,创作出优秀的中世纪法国文学。例如,法国民族史诗《罗兰之歌》就来源于日耳曼民族(法兰克民族Franks)的民间口头文学,经过无名诗人的提炼升华,成为世界文学当中最光辉灿烂的爱国诗篇之一。又例如,亚瑟王的故事就来自凯尔特民族(威尔士民族Welsh)的民间传说,经过12世纪法国贵族女诗人马丽•德•法兰西(Marie de France)和宫廷诗人克里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n de Troyes)的艺术加工,产生了优美的中世纪法国传奇文学(romance),成为欧洲其他民族的传奇文学的典范。另一部中世纪法国文学作品《玫瑰传奇》成为欧洲其他民族文学爱情寓言诗(love allegory)和讽刺寓言诗(satirical allegory)的典范。还有《列那狐传奇》成为欧洲动物寓言(beast fable)的典范。中世纪法国市民文学(世俗化戏剧farce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可笑事件的粗俗、幽默故事诗fabliau)也强烈地影响了欧洲其他民族文学。
  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重要的作品是但丁的《神曲》。《神曲》最光辉、最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包括神学思想、人类的命运和关于世界前途的理想。《神曲》一方面描述个人的灵魂走向上帝的历程,另一方面还预言了作为政治和社会集体的全人类走向世界和平的崇高目标,因此《神曲》是一部宗教和政治史诗,它对后世欧洲文学起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另外,《神曲》达到了崇高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统一,成为一代又一代欧洲各民族文学中诗歌创作的典范和创作灵感的源泉。以英国文学为例,但丁对乔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崇高、纯洁的思想和准确、具体、明晰、优美的语言,而且这两方面又是和谐、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乔叟以后的英国诗人,凡是企图全面、深刻地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诗人,如斯宾塞、弥尔顿、布莱克、济慈、T.S.艾略特等,无不有意或无意地以但丁的《神曲》为楷模。但丁对于诗歌技巧的卓越掌握,他的流畅的韵律和选词、协调的音乐效果,更是后世英国诗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抒写了灵魂在极端痛苦中所迸发出的悲鸣。哈姆莱特对生死的考虑,对女性的失望、厌恶,对整个人类的绝望。他的装疯,他的复仇。奥瑟罗的妒忌、猜疑、杀妻、自刎。麦克白的野心、失眠、谋杀、篡位,以及后来的白昼见鬼,刚愎自用,暴虐凶残,终遭杀身之祸。李尔王的老迈昏愦,二女不孝,丧尽天良,暴风雨之作威,终于逼得老王发疯,气愤而亡。这四部悲剧里充满了莎氏的名句。如《奥瑟罗》中喻弱女子的生命如短烛。又如《麦克白》中喻人生为一行动的影子,像一名拙劣的演员在台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终于无声无息。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声音和咆哮,可是毫无意义。在这四部悲剧中,莎士比亚不仅显示出他是杰出的诗人,而更使人相信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所有的哲学家都看到人生的短促、无常,世界上、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在这千变万化当中哲学家企图抓住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莎士比亚所抓住的就是“人性”。他抓住这个普遍的、永恒的“人性”,而加以理想化、深刻化、典型化,这就使他的伟大悲剧和其他优秀作品流传万世,深深感动读者和观众,并给后人以极大的启迪、教育、鼓舞和欢欣。这是因为莎士比亚始终不渝地相信善良一定能战胜邪恶,相信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具有强大的建设性力量,能够改造一切,而罪恶的东西,若不改邪归正,必然毁掉自己,走向灭亡。莎士比亚的人性观点自有它的积极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作品《巨人传》里得到充分的表现。德廉美修道院代表新型的学校。它的唯一的校规就是“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在《巨人传》的第二部分快要结束的地方,叙述探索者们终于抵达神示所。他们所得到的神示只有一个字“喝”,意为尽量“汲取知识、智慧和美德”,力求满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学问的饥渴,并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干和一切天赋,因为拉伯雷相信人性在根本上是向善的。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文学的代表作品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部作品一方面模拟、讽刺了从中世纪以来在欧洲流行的骑士传奇小说(chivalric romance),另一方面也开了欧洲现代小说的先河。现代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它的精神是反浪漫主义的。19世纪法国文学史家泰纳(Taine)把现代小说称为“反浪漫主义的传奇”(le roman anti-romanesque)。《堂吉诃德》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最早的一部欧洲现代小说,因为它讽刺了传奇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堂吉诃德》的主题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两种世界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显示了崇高理想和庸俗现实之间的鲜明对照。这个主题一直贯穿着欧洲现代小说,像战争和爱情主题那样普遍和持久。
  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文学很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作品宣传反封建、反教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提倡民主和科学这些进步的启蒙运动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人的作品对欧洲文学起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剧作家雨果,德国作家莱辛,早期的歌德、席勒,以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都受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身上。
  关于欧洲近代史的积极意义,20世纪早期德国历史学家斯本格勒(Oswald Spengler)在他写的《西方的衰落》一书里把西方历史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古代。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阿波罗精神”(the Apollonian soul)。阿波罗是太阳神,给人类光明和智慧。他又是司医疗和音乐的神,主管科学和艺术。“阿波罗精神”代表古希腊文明。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东方贤人精神”(the Magian soul,来自the three Magi,他们是向初生基督朝圣的东方三大博士),代表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第三个时期是近代。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斯本格勒称之为“浮士德精神”(The Faustian soul),以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博士而命名。所谓“浮士德精神”,指的是近代欧洲人为了改造社会而追求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进取精神。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故事起源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先进思想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先驱者之一马娄曾写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历史》。歌德接受了启蒙运动思想,发展了浮士德故事,使浮士德为了造福人类,填海造田,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由于歌德在他的杰作中首先倡导这种“浮士德精神”,斯本格勒就借用了这种精神来说明欧洲近代历史的特征。歌德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受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在青年时代,他投身于浪漫主义运动(狂飙运动 Sturm und Drang),后来又倾向于古典主义。在他的晚年,他把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歌德是他以前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
  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小说可以找到三位最杰出的小说家的作品为代表: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托尔斯泰。他们的作品把现实主义小说的地位提高到欧洲文学传统中希腊悲剧和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戏剧(莎士比亚戏剧)的崇高地位,成为欧洲文学的三大高峰之一。现实主义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批判态度和它对社会改革的强烈要求。就英国文学来说,19世纪后半叶是写实小说盛行时期。经过了18世纪末的政治革命(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革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英国同时又经历了经济和技术上的产业革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贫富愈来愈悬殊,社会不公正、不平等现象日趋严重。作家们最关心的是“英国国情问题”,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批评英国社会,并且提出各种不同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些作家在现实主义小说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当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查尔斯•狄更斯和女小说家乔治•艾略特。
  关于欧洲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点在本文中从略。
  欧洲文学传统中,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他们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能够概括社会生活本质的典型性格,复杂、动人的情节,并能熟练地运用展示性格真实、准确、生动、丰富、精练的语言和鲜明、具体、发人深思的意象。这一切艺术综合都为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达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优秀的作家往往运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采取人民群众所熟悉并且热爱的民间传说或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赋予它新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内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李尔王》,甚至,在不同程度上,中世纪的《列那狐传奇》,都可以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欧洲文学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我们才能从作品里既获得智慧、认识真理,又得到快感和美的享受,达到心灵的和谐,悟出做人的道理。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陶冶性情,起到对读者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学习、研究、借鉴欧洲优秀、健康、高尚的文学作品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十分有益的。
  这本新编《欧洲文学史》旨在帮助读者和学生既能获得有关欧洲文学传统的基本知识,又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社会做出贡献。

                            李 赋 宁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欧洲文字史》(第三卷)介绍了二十世纪欧洲文学。本书由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知名教授、社科院外国文学专家以及海外学者编撰而成。书中介绍了二战前及二战后,整个欧洲的社会状况,欧洲主要的文字流派和文艺运动,并评析了欧洲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本书反映了国内外二十世纪欧洲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国内涉及面较广、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欧洲文字的学术著作。

显示全部目 录

      上    册
绪  言
第一章  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英国文学
   第三节  法国文学
   第四节  俄苏文学
   第五节  德国文学
   第六节  奥地利和瑞士德语文学
   第七节  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学
   第八节  意大利文学
   第九节  东欧文学
   第十节  北欧文学

      下    册

第二章  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后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英国文学
   第三节  法国文学
   第四节  苏联文学
   第五节  德国文学
   第六节  奥地利和瑞士德语文学
   第七节  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学
   第八节  意大利文学
   第九节  东欧文学
   第十节北欧文学
大事年表
索引